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650万鱼虾蟹苗播进大海(海滩突然涌现大量海虾)

2025-02-05人已围观

650万鱼虾蟹苗播进大海

"《650 万鱼虾蟹苗:大海的生命馈赠与生态希望》

在那阳光明媚的昨日上午,青岛市奥帆中心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盛会 ——2015 年世界海洋日暨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此盛大举行。 这一时刻,承载着人们对海洋生态的深切关怀与美好期许,也标志着本年度青岛市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随着临时搭建的六条滑道缓缓伸向大海,650 万单位的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褐牙鲆苗种,宛如一群充满生机的精灵,欢快地回归到大海的怀抱。 它们带着生命的希望,将在这片广袤的蓝色家园中茁壮成长,为海洋生态系统注入新的活力。 据悉,今年我市雄心勃勃地计划放流各类海洋水产苗种高达 15 亿单位,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我们对海洋生态修复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当日上午 10 时许,青岛奥帆中心情人坝码头热闹非凡,吸引了众多目光。 这里不仅有普通市民怀着对海洋的热爱前来参与,还有来自同安路小学和青岛三十九中的同学们,他们那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庞,为活动增添了别样的青春活力。 市民周先生一家五口便是众多热心参与者中的一员,他们已经连续三年投身于这项有意义的活动,此次更是认捐了 1000 元的鱼苗、虾苗,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海洋生态的呵护之情。 现场,工作人员精心搭建了 6 个长约 10 米的放流槽,这些放流槽宛如一条条生命的通道,直通大海的深处。 在鱼苗认领处,上百个白色保温箱整齐码放,当日放流的 160 万单位虾苗、蟹苗、鱼苗就安静地保存在这些保温箱内,等待着被放归大海的那一刻。 前来认领鱼苗的市民们满怀虔诚与期待,小心翼翼地捧着鱼苗来到放流槽前,轻轻地将它们放入水中,看着鱼苗们欢快地游向大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本次公益活动以 “放养祈福健康平安” 为主题,犹如一颗爱心的种子,在岛城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得到了众多企业、单位、团体和市民的积极响应。 截至目前,认捐苗种资金已成功达到 71 万余元,这一数字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人们对海洋生态保护意识的有力彰显。

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天主会场放流的主要是三个品种,分别是中国对虾、梭子蟹和牙鲆。 ” 记者在现场看到,为了确保苗种能够顺利适应高温天气以及长途运输的艰辛,工作人员可谓用心良苦,苗种都被精心放置在充入氧气的透明塑料袋中。 那些只有一厘米长的虾苗和蟹苗近乎透明,仿佛是大海孕育出的晶莹珍宝,而牙鲆鱼苗也不过 5 厘米左右,它们在塑料袋中微微摆动着身体,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也亲临现场,为大家讲解道:中国对虾、梭子蟹及牙鲆鱼都是本地的原生物种,并且它们都属于近岸洄游物种,放流后不会远离这片海域,因此后期的成活率及回捕率相对较高,这也为海洋生物资源的恢复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根据活动的详细安排,崂山区、青西新区、莱西市也将分别在 6 月 12 日、13 日和 27 日,相继开展青岛市 2015 年世界海洋日暨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公益活动分会场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分会场的放流活动中,还将增加大泷六线鱼、金乌贼等多个特色品种,这将进一步丰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自上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我市便持之以恒地每年组织开展近海海域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这一坚持就是数十载。 在 2015 年,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计划投入高达 3800 余万元,将放流 15 亿多单位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六线鱼、褐牙鲆、三疣梭子蟹、金乌贼、鲢鳙鱼等水产苗种,这些苗种主要在胶州湾、灵山湾、琅琊台湾、鳌山湾和莱西湖、尹府水库等水质优良、自然饵料生物丰富的水域放流。 正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所表示的:“区域选择依据为水质条件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自然饵料生物丰富的水域,这样才能为苗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确保它们能够茁壮成长。 ”

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和大力支持下,这项活动已经成功实现了从政府行为到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华丽转变,海洋生物资源也正在逐年稳步恢复。 回首往昔,我市 2014 年各级财政计划投入放流资金 3347 万元,放流各类苗种 13.8 亿单位,而如今,放流资金投入与放流苗种数量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良好趋势。 市海洋与渔业局发布的增殖放流评估调查更是令人振奋,放流综合投入产出比可达到 1:10,这意味着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我们的海洋生态保护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中国对虾这一重要的海洋生物品种。 中国对虾过去常常成对出售,故而得名对虾。 海捕对虾中,偏黄色的为雄性对虾,被亲切地称为 “黄虾”,而偏青色的则为雌性对虾,又称 “青虾”。 其分布海域主要集中在黄渤海,这里是对虾交尾、产卵、生长的主要海域,也是全国最大的对虾产区,其中主产卵区位于渤海湾、辽东湾、莱州湾,此外,江苏、福建等省海域也有它们的踪迹。 然而,中国对虾的生命周期较为短暂,通常为一年,只有个别能够存活两三年。 它们生性好斗,属于肉食性动物,平时在海底爬行,偶尔也会在水中畅游。 在人工养殖方面,由于其生性好斗的特点,养殖时需铺设泥沙底,并且为了避免它们在成长期间互相 “残杀”,养殖密度要控制得非常低。 值得骄傲的是,我国在对虾养殖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黄海 1 号” 是我国第一个人工选育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2009 年,“黄海 2 号” 中国对虾通过审定,而 “黄海 3 号” 更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水产抗逆新品种。 目前,“黄海 3 号” 每年可培育优质亲虾 10000 尾以上,仔虾苗种 5 亿尾以上,适宜在我国江苏及以北沿海地区养殖。 回顾历史,1959 年我国成功培育出第一批中国对虾虾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掀起了以中国对虾为代表的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然而,90 年代末,青岛在全国率先引进和推广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等外来品种,这也给中国对虾的养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总之,此次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是我们对海洋生态保护的一次庄重承诺和积极行动。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海洋将会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富饶而美丽的蓝色家园。

青岛晚报 / 掌上青岛 / 青网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周建伟"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