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小龙虾肉壳分属不同垃圾、国人体内现转基因作物常见基因……

2025-04-14人已围观

小龙虾肉壳分属不同垃圾、国人体内现转基因作物常见基因……

7月谣言,专挑热点话题下手

辟谣

北京青年报7月30日讯 当大暑撞上中伏,天气热得“无处可躲”。在高温高热的桑拿天里,吃着小龙虾再喝上一杯冰镇啤酒,别提有多惬意了,但是因为一些谣言最近人们却不敢这样肆意享受了。

网传的“小龙虾身后事分类图”让不少人在发出灵魂之问:“美味诱人的小龙虾,你到底是什么垃圾啊?”之后默默地取消了小龙虾的外卖下单;而“三伏天不能喝冷饮,要喝热水逼寒气”的说法又让一些人放下了冰镇啤酒的瓶子。

---

谣言一

龙虾肉是湿垃圾,龙虾头是干垃圾

正值小龙虾消费旺季,伴随垃圾分类政策的深化执行,一张名为“小龙虾身后事分类图”的误导性信息在社交平台扩散。该图表声称:整只小龙虾属于湿垃圾,去除虾黄的龙虾头需归为干垃圾;虾肉和虾黄为湿垃圾,而虾壳则需投入干垃圾。部分网友因分类繁琐甚至放弃享用小龙虾。

真相:

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官方声明显示,小龙虾全身(包括虾肉、虾壳、虾头及虾黄)均属于湿垃圾范畴。这一分类标准已明确写入2019年4月发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其中规定“水产及其加工食品(如鱼、虾、鱿鱼等)均归类为湿垃圾”。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强调,湿垃圾的核心判定标准为“易腐烂、可粉碎、适合堆肥”,而小龙虾壳完全符合这些特性。

科学分类建议:

- 可回收物:玻璃、金属、塑料、纸张、织物

- 有害垃圾:药品、油漆、电池、灯泡

- 湿垃圾:易腐易碎生物质废弃物

- 其余均为干垃圾

---

谣言二

三伏天不能吃冷饮,要喝热水逼寒气

网络流传的“三伏天养生指南”宣称:饮用冰镇饮料会导致寒气入侵,需坚持喝热水才能排出体内积寒,实现“冬病夏治”。该说法引发部分消费者对冷饮的恐慌性回避。

真相:

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李方玲指出,适度食用冷饮并不会对健康人群造成显著伤害。夏季高温环境下,合理摄入冷饮可有效缓解体感不适。但需注意两点:

1. 心血管敏感人群:过量冷饮可能引发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脏负担;

2. 消化系统脆弱者:短时间内大量摄入可能诱发胃肠痉挛或腹泻。

针对“喝热水驱寒”的理论,朱毅教授明确表示,中医养生强调长期调理,不存在通过短期热水饮用即可根除寒气的速效方案。夏季饮水建议采用“少量多次温饮”模式,既能补充水分,又可避免烫伤口腔及消化道黏膜。

---

谣言三

著名生物学家研究出抗寒蚊子

一则标注“人民日报2019年6月18日03版”的新闻截图称,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冬季仍能叮咬人类的“抗寒蚊子”,填补季节性生物空白。该消息因违背常识引发广泛质疑。

真相:

经核查,《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从未发布此类报道。该谣言实为2014年网络段子的迭代变体,通过伪造媒体版式增强迷惑性。昆虫学研究证实:

- 蚊子活跃度主要受温度影响,15℃以上环境即可维持正常活动;

- 冬季地下室、暖房等恒温区域仍存在少量越冬蚊群,与人工培育无关。

专家提醒,此类谣言常通过虚构机构名称(如“李教授”)、嫁接专业术语等手段伪装科学性,公众需提高信息甄别能力。

---

谣言四

中国人体内出现转基因作物中常见基因

一篇题为《英国研究:中国人体内已出现转基因作物中常见的基因》的文章在多平台传播,声称转基因食品导致中国人基因污染,并引用所谓《雪莱遗传学通讯》期刊及海外医学机构的研究结论。

真相: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指出,该文章存在三大硬伤:

1. 虚构学术资源:所谓《雪莱遗传学通讯》期刊及“泰斯特罗莎医学中心”均为杜撰;

2. 篡改科学概念:文中提及的“SCoAL基因”系捏造,实际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丁二酸(琥珀酸)为正常代谢产物,与转基因技术无关联;

3. 曲解产业数据:美国作为全球最大转基因作物生产国,其85%的玉米和95%的大豆为转基因品种,其中75%的转基因玉米直接供应本土市场,驳斥了“欧美禁用转基因”的谣言。

国际食品安全领域共识表明,转基因食品商业化20余年来,全球尚未发生一例经科学验证的安全事故。消费者应警惕以“健康警示”为包装的营销软文,避免成为谣言传播链的参与者。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