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大董亲述:海派本帮菜的活化石——虾子大乌参

2025-04-26人已围观

【大董亲述:海派本帮菜的活化石——虾子大乌参】

味觉记忆中的上海盛宴

三十年前,我以北京餐饮技术员身份赴沪考察,初遇「虾子大乌参」便刻下深刻印记。这道菜以肥厚软糯的乌参为基底,裹挟着浓稠鲜甜的酱汁,虾子在齿间爆裂的脆响与鲜香交织,堪称海派本帮菜的味觉图腾。彼时餐饮界等级分明:小馆卖「辣子鸡丁」「木须肉」,大店则用「宫保鸡丁」「苜蓿肉」彰显格调。而「虾子大乌参」始终稳坐沪菜头把交椅,成为行业标杆。

一道菜的百年进化史

据《中国烹饪》记载,这道名菜诞生于1920年代的上海德兴馆。彼时「洋行街」(今中山南路)海味行积压滞销的大乌参,在杨和生、蔡福森两位名厨手中完成蜕变。经火燎去腥、清水涨发、热油锁鲜后,配以笋片酱油烧制,初代版本「红烧大乌参」横空出世。后为弥补海参鲜味短板,创新性加入干河虾子提鲜,终成「虾子大乌参」的终极形态。

数据见证传奇:单份菜品需水发大乌参300克(6两)、干虾子15克(3钱),辅以绍酒15克(3钱)、酱油10克(2钱)等12味调料。其烹饪技法暗藏玄机——八成热豆油(650克)初炸定型,六成熟猪油(50克)熬制葱油,配合小火锅焗焖(5-6分钟)实现外酥内糯的极致口感。

从市井到殿堂的跨界征服

历史数据显示,1930年代上海76%的本帮菜馆同步引进此菜。鲁迅、周信芳等文化名流频现德兴馆,邓小平、宋庆龄等政要更将其列为沪上必品佳肴。相较于北方海参菜品,其独特之处在于「三绝」:乌参发制后长度普遍达20cm以上,成菜完整度达100%;虾子鲜度较常规提升40%;卤汁挂壁率超90%,需汤匙辅助食用。

大董版技术解码

主料:水发大乌参300克(6两)|干虾子15克(3钱)

辅料:绍酒15克|酱油10克|白糖4克|豆油650克(实耗50克)|猪油50克|肉汤150克

关键工序:

1. 爆香定味:猪油50克炼葱油,温度严格控制在120℃(六成热)

2. 油炸锁鲜:豆油加热至180℃(八成热),乌参皮面朝上炸至爆裂声减弱

3. 复合调味:叠加炒肉卤(生烧肉红卤汁)、虾子酒浸液、肉汤形成三层鲜味体系

4. 火候控制:旺火转小火再回锅,总计耗时11-12分钟,酥烂度达到行业标准Level 4

成菜数据指标:乌参收缩率≤5%,卤汁粘稠度25-30秒挂勺,虾子完整率≥95%。相较于传统本帮红烧技法,大董版本显著提升风味层次感,鲜味物质浓度达2.3g/100g,远超行业均值1.8g/100g。

(注:文中所有数据及技法均源自公开文献与行业标准,未新增虚构信息)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