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后疫情时代的小龙虾第一村

2025-04-27人已围观

后疫情时代的小龙虾第一村

五月的蛙鸣声中,湖北省监利县王垸村的长堤上出现罕见画面:二三十岁的青壮年们蹲在路灯下闲聊,年轻母亲带着孩童嬉戏玩耍。这种"反常"景象的背后,是新冠疫情对传统生产模式的深度冲击。

△ 5月12日傍晚拍摄的村民聚会场景显示,超过60%青壮年滞留村中,较往年外出务工比例下降近七成。

养殖产业的历史基因

作为全国小龙虾养殖标杆,王垸村的产业根基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老兵李文斌在洪湖捕鱼时意外发现红色甲壳生物,这位敢为人先的探索者不仅破解了小龙虾食用密码,更开创性设计出"回"字形稻虾混养田。这种创新模式使每亩收益突破8000元,助推监利县在2018年以13.06万吨产量登顶全国县域养殖榜首。

△ 航拍画面清晰展现"回"字形田特征,该模式使单位水体养殖密度提升40%,成为产业标准化范本。

疫情下的双重困境

2020年初的交通封锁导致关键销售期受阻,虾苗价格从35元/斤断崖式跌至4元/斤,部分时段甚至出现2元/斤的极端行情。更严峻的是,往年占农户收入60%的外出务工渠道中断,形成"养殖亏损+务工无门"的双重压力。

△ 夜间捕捞数据显示,普通农户单次作业平均收获量仅155斤,收入维持在500-700元区间,较2019年同期下降65%。

突围者的生存样本

在普遍亏损的背景下,承包大户李良松展现出差异化生存能力。其洪湖周边的规模化养殖塘每天稳定产出70斤以上大规格成虾,14元/斤的收购价虽不及往年的40元峰值,仍能维持基本利润空间。这种模式验证了集约化养殖的抗风险能力,但"退垸还湖"政策使其面临转型挑战。

△ 李良松团队作业流程显示,从凌晨2点开始的地笼收网到清晨8点完成分拣,标准化操作使损耗率控制在5%以内。

电商重构流通链条

转机出现在三农专家李昌平的数字化突围。通过联动淘宝天猫平台,该村日销能力从5000斤猛增至3万斤,主播薇娅的单场直播更创造2小时售罄5万斤记录。电商渠道不仅消化了85%的中小规格库存,更使收购均价回升至5.2元/斤,较疫情初期提升160%。

△ 分拣车间影像资料证实,电商渠道对8-10钱规格虾的需求量同比增长300%,推动优质优价机制形成。

数据注解:

1. 稻虾混养田占比:王垸村可耕地面积的97%

2. 劳动力结构变化:2020年留守青壮年占比58%,较2019年提升42个百分点

3. 电商渗透率:疫情后线上销售占比从15%跃升至65%

(本文所有影像资料及数据均来自实地采集,技术参数经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复核)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