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红体怎么办? 这三种常见红体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措施你知道吗? (脚出汗多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2025-01-17人已围观

对虾红体怎么办? 这三种常见红体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措施你知道吗?

"《对虾红体病症全解析:精准防治,守护养殖生机》

在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复杂进程中,红体病症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给养殖户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其高发性与高死亡率,让每一位养殖从业者都对其心怀忌惮。 然而,如同任何难题都有其破解之道,对虾红体问题也并非无法可解。 只要我们深入洞悉其发病根源,熟练掌握精准的判断技巧,并实施有的放矢的防治策略,就能在这场与病魔的较量中抢占先机,为对虾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确保养殖事业的稳定与繁荣。

一、对虾红体发病原因洞察与判断要领

(一)应激性红体

发病根源探秘:

应激性红体在对虾养殖领域频繁现身,究其根本,乃是对虾对生存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欠佳所致。 当遭遇狂风暴雨、酷热高温、严寒低温等恶劣天气时,水体的温度、盐度、酸碱度、溶氧量等关键理化指标会发生急剧而剧烈的波动,这对于对虾而言,无疑是一场严峻的生存考验。 它们原本适应的稳定环境瞬间被打破,身体机能不得不紧急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从而引发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红体症状的出现。

此外,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积累也是诱发应激性红体的重要因素。 例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物质的浓度超标,会对对虾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造成直接的毒害。 这些有害物质会干扰对虾细胞的正常代谢过程,破坏其生理平衡,使对虾处于一种中毒性应激状态,进而表现出红体特征。

再者,换水操作如果缺乏科学合理性,同样会引发问题。 换水速度过快、换水量过大,或者新水的水质与原池水存在显著差异,都会使对虾受到强烈的刺激。 同时,池塘中藻类的突然大量死亡(倒藻)或因其他因素引发的藻中毒现象,也不容忽视。 藻类死亡后会释放出各类毒素,这些毒素会侵袭对虾的机体,损害其细胞结构和功能,最终促使应激性红体的发生。

2. 判断关键要点:

养殖户在日常的养殖管理中,若留意到对虾的触须呈现明显的红色,尾扇尖部也出现发红迹象,或者在对虾经历药物使用、拉网捕捞等操作后,触须、尾扇乃至附肢都出现发红现象,这便可能是应激性红体的信号。 不过,这种红体症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而言,随着水体盐度、温度等理化指标逐渐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对虾自身的应激反应会逐渐缓解,发红的部位也会慢慢褪色,恢复正常体色。 这一特点为我们初步判断应激性红体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病毒性红体

发病因素解析:

病毒性红体的罪魁祸首是特定的病毒,这些病毒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会迅速在对虾群体中传播和爆发。 气温的骤然变化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在季节交替之际,气温的大幅波动会削弱对虾的免疫力,使其身体的防御系统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此时病毒便容易突破机体的防线,入侵并大量繁殖。

同时,水体理化指标的严重超标也为病毒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例如,当水体的酸碱度失衡,过酸或过碱的环境都会影响对虾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其更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 此外,重金属离子浓度过高、溶氧长期不足等问题,也会导致对虾的体质下降,抵抗力减弱,从而为病毒的肆虐提供了可乘之机。

2. 判断显著特征:

当对虾群体中出现环游现象时,养殖户需格外警惕,这可能是病毒性红体的一个重要表征。 环游的对虾往往行动缓慢,无明显的方向性,仿佛迷失了方向一般在池塘中徘徊。 与此同时,病虾的肝胰脏会出现肿大或颜色变淡红色的变化,这是因为病毒已经对肝胰脏的组织和细胞造成了损害,影响了其正常的代谢和解毒功能。 此外,病虾的肌肉组织也会变得浑浊不清,这是由于病毒引发的机体免疫反应和组织病变所致。 在摄食方面,病虾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要么完全拒绝进食,要么只是偶尔少量吃食,且在水面上呈现出虚弱无力的缓慢游动状态。 一旦将这些病虾捞离水面,它们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死亡,这表明其内部器官已经遭受了病毒的严重破坏,生命机能无法维持。

(三)细菌性红体

发病机制阐释:

细菌性红体主要是由副溶血弧菌的感染所引发,这种细菌在对虾养殖环境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水质不佳、底质恶化的情况下,会大量滋生繁殖。 当池塘中的养殖密度过高,对虾的生存空间相对狭小,加上溶氧供应不足时,对虾的体质会逐渐下降,免疫力也会随之降低。 此时,副溶血弧菌便会趁机通过对虾的呼吸器官、摄食器官以及体表的伤口等途径侵入其体内,并在体内迅速繁殖,产生一系列的毒素。 这些毒素会对对虾的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肌肉组织等造成严重的损害,导致对虾的附肢,尤其是游泳足出现明显的发红症状,从而引发细菌性红体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红腿病”。

判断核心依据:

养殖户在巡塘过程中,如果发现对虾的附肢,特别是游泳足呈现出显著的红色,这便是细菌性红体的一个典型特征。 此外,仔细观察还可能发现病虾的活动能力下降,它们可能会在池边或水面缓慢游动,相较于健康的对虾,其反应也会变得较为迟钝,摄食量明显减少。 当发现这些迹象时,应立即对池塘的水质、底质以及对虾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检查,以便及时准确地判断是否为细菌性红体病,并迅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二、对虾红体的精准防治策略

(一)应激性红体

恶劣天气来临前的预防妙策:

在预见到恶劣天气即将来袭的前三天左右,养殖户应积极采取行动,及时向池塘中补充藻类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常量元素以及铁、锰、锌等微量元素,为藻类的稳定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同时,搭配使用 EM 菌,EM 菌能够有效地调节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有益藻类的繁殖,抑制有害藻类的滋生,从而稳定水质和藻相。 通过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可以大大降低倒藻发生的概率,减少因倒藻引发的藻毒素释放和水质恶化,进而有效减轻恶劣天气对对虾造成的应激影响,降低应激性红体的发病风险。

抗应激产品的合理运用之道:

在恶劣天气来临之前,提前向池塘中泼洒抗应激 VC 等产品。 抗应激 VC 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能够增强对虾的免疫力,帮助对虾在面对环境变化时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它可以中和体内因应激产生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对虾细胞的损伤,从而有效缓解对虾的应激反应,避免应激性红体症状的出现。 在泼洒抗应激 VC 时,应根据池塘的面积、水深以及对虾的养殖密度等因素,合理确定使用剂量,确保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为对虾提供有效的保护。

(二)病毒性红体

鉴于病毒性红体一旦发病,治疗难度极大,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工作显得尤为关键。 在养殖前期,养殖户应严格把控各个环节,确保养殖环境的稳定与适宜。 控制好水温、盐度、酸碱度等理化指标,避免出现剧烈的波动,为对虾营造一个舒适、稳定的生存环境。 同时,加强对虾苗的检测和筛选工作,选择健康、无病毒感染的优质虾苗进行投放,从源头上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在养殖过程中,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如多糖、多肽、维生素 C、维生素 E 等,这些营养物质能够增强对虾的免疫力,提高其对病毒的抵抗力。 通过提升对虾自身的免疫防御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抵御病毒的入侵,从而有效预防病毒性红体的发生。 此外,加强日常的养殖管理,保持池塘的清洁卫生,定期换水,合理投喂饲料,避免对虾过度应激,也是预防病毒性红体的重要措施。 总之,只有在养殖全过程中全方位、多层次地落实预防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毒性红体的发病几率,保障对虾养殖的顺利进行。

(三)细菌性红体(主要由弧菌感染引起)

日常预防的关键要点与实践方法:

定期解毒与消毒杀菌:定期使用解毒产品,如有机酸、硫代硫酸钠、腐植酸钠等,对水体进行解毒处理,降解其中的重金属离子、余氯、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减少这些物质对对虾和有益微生物的毒害作用。 同时,合理选用消毒剂,如二氧化氯、过硫酸氢钾、碘制剂等,按照规定的剂量和频率对水体进行消毒杀菌,有效杀灭水体中的弧菌等有害细菌,防止其大量繁殖引发疾病。 在使用消毒剂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避免在对虾蜕壳期等敏感时期使用,以免对对虾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和伤害。

勤改底与定期改底:定期对池塘底部进行清理和改良,是预防细菌性红体的重要环节。 可以使用过氧化物类、生物制剂类等底质改良剂,如过氧化钙、芽孢杆菌制剂等,分解底部的有机物,减少底泥中弧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滋生场所,改善底部的溶氧状况和生态环境。 同时,定期进行底泥的翻动和曝气,促进底泥中有害物质的氧化分解和释放,防止底质恶化引发细菌滋生。 在改底过程中,应根据池塘的实际情况,如底泥的厚度、水质状况、养殖密度等因素,合理确定改底的频率和方法,确保底质改良的效果。

保持充足溶氧:充足的溶氧是对虾健康生长的关键保障,也是抑制有害细菌生长的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配置增氧设备,如微孔曝气盘、水车式增氧机、叶轮式增氧机等,并根据对虾的生长阶段、养殖密度、天气情况等因素,科学调整增氧时间和强度,确保池塘水体中的溶氧充足。 一般来说,在对虾养殖前期,溶氧应保持在 4 - 5mg/L 以上;在养殖中后期,溶氧应维持在 5 - 6mg/L 以上。 同时,定期检测水体的溶氧含量,及时发现并解决溶氧不足的问题,为对虾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降低细菌性红底的发病风险。

定期补充有益菌:定期向池塘中补充有益菌,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EM 菌等,这些有益菌能够在水体中形成优势菌群,与弧菌等有害细菌竞争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通过分泌抗菌物质、分解有机物等方式抑制弧菌的生长繁殖,维持水体的微生态平衡。 在补充有益菌时,应注意选择质量可靠、活性高的产品,并按照产品说明进行合理的使用,确保有益菌能够在水体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同时,避免在使用消毒剂后立即补充有益菌,以免消毒剂对有益菌造成杀灭作用,影响其效果。

发病后的治疗方案与协同措施:

一旦发现对虾感染细菌性红体病,应立即采取果断的治疗措施,争分夺秒地控制病情的发展。 可以使用乐畅和活力多进行联合治疗,乐畅作为一种天然植物精油产品,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穿透性,能够直接作用于弧菌的细胞膜,破坏其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使弧菌细胞内的物质泄漏,最终导致弧菌死亡,达到裂解弧菌的效果。 活力多则可以游离出甲酸等小分子有机酸,这些小分子有机酸能够快速穿透弧菌的细胞壁,进入细胞内部,抑制弧菌的代谢活动,从而迅速有效地抑制弧菌的生长繁殖。 两者强强联合,能够在短时间内显著降低水体中的弧菌数量,缓解对虾的病情。

在使用乐畅和活力多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池塘的面积、水深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合理确定使用剂量和使用频率,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进行操作。 同时,配合改底等措施,进一步改善水体环境,为对虾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可以使用过硫酸氢钾等底质改良剂对池塘底部进行氧化消毒,分解底部的有机物和有害细菌,提高底部的溶氧含量,促进对虾的栖息和摄食。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对虾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增加或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更换治疗药物等,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同时,加强对虾的营养支持,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 C、维生素 E、免疫多糖等营养物质,增强对虾的免疫力,促进其身体的恢复。

总之,对虾红体病症的防治需要养殖户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 通过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红体的发病原因和判断方法,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防治措施,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对虾红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对虾养殖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养殖过程中,应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加强日常管理,注重细节,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对虾的生长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健康的环境,让对虾养殖产业蓬勃发展。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