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厄瓜多尔冻虾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冷冻冷藏海鲜是否有传染的可能(厄瓜多尔白虾受日本核废水影响吗)

2025-01-25人已围观

厄瓜多尔冻虾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冷冻冷藏海鲜是否有传染的可能

"《厄瓜多尔冻虾新冠检测风波:冷链食品安全再受关注》

在全球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大背景下,食品安全尤其是冷链食品的安全问题成为了大众瞩目的焦点。 厄瓜多尔冻虾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这一事件,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于冷冻冷藏海鲜乃至整个冷链食品体系安全性的深刻担忧与广泛讨论。

厄瓜多尔冻虾在国际海鲜市场上曾有着一段辉煌的发展历程。 多年来,厄瓜多尔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相对成熟的渔业养殖与加工技术,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冻虾供应地之一。 其冻虾产品以肉质鲜嫩、口感鲜美且价格相对亲民等优势,畅销于世界各地的海鲜市场,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都对其青睐有加。 在许多家庭的餐桌上,厄瓜多尔冻虾是常见的美味佳肴,无论是清蒸、红烧还是白灼,都能满足人们对于海鲜美味的追求。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厄瓜多尔冻虾产业乃至整个冷链食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在昨天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透露了一则令人揪心的消息:7 月 3 日,大连海关和厦门海关在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严格检测时,从厄瓜多尔生产的冻南美白虾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海关总署迅速做出反应,目前已暂停相关企业产品进口,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潜在的疫情传播风险。

为防范新冠肺炎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传入的风险,全国海关全力出击,对进口冷链食品开展了大规模、全方位的新型冠状病毒风险监测行动。 截止到 7 月 9 日 24 时,全国海关共抽样检测样本 227934 个,其中产品样本 43964 个,内外包装样本 147568 个,环境样本 36402 个。 这些数据背后,是海关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与严谨细致的检测工作,他们肩负着守护国门食品安全的重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风险的样本。

具体来看,7 月 3 日,大连海关从装载厄瓜多尔 Industrial Pesquera Santa Priscila S.A(注册编号 24887)生产的冻南美白虾集装箱内壁一个样本中、从厄瓜多尔 Empacreci S.A(注册编号 681)生产的冻南美白虾的三个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同日,厦门海关从厄瓜多尔 Empacadora Del Pacifico Sociedad Anonima Edpacif S.A(注册编号 654)生产的冻南美白虾的两个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值得庆幸的是,上述企业的冻南美白虾虾体和内包装样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其他 227928 个样本检测也全部为阴性。 尽管如此,对检出阳性的样本,经核酸序列分析并经专家研判,检测结果提示厄瓜多尔三家企业产品的集装箱环境、货物外包装存在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风险。 专家进一步研判认为,虽然检出结果目前不代表具有传染性,但这一情况也深刻反映出相关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一定的漏洞与隐患。

鉴于此,海关总署果断决定,自即日起暂停厄瓜多尔上述三家企业在华注册资格,暂停上述三家企业产品的进口,并对暂扣的货物采取退货、销毁等严格的处理措施,以确保国内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同时,海关总署秉持着负责任的态度,已将有关情况通报厄瓜多尔政府主管部门,请其就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并尽快向中方反馈调查结果与处理措施,共同维护全球冷链食品贸易的安全与稳定。

此外,海关总署还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的源头管控,严格口岸检验检疫工作流程与标准,全力保障进出口食品安全。 毕克新表示,随着境外疫情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些国家 “带疫复工”,使得冷链环节受污染的风险急剧增加。 海关总署坚持关口前移,已要求向我国出口冷链食品的 105 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部门,督促输华食品生产企业完善食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切实做好预防措施,保证输华食品安全。 目前已暂停德国通内斯、美国泰森、巴西 Agra、英国 Tulip 等 23 家境外肉类企业产品进口,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我国海关对于进口冷链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的坚决态度。

在这场由厄瓜多尔冻虾外包装新冠检测阳性引发的风波中,公众对于三文鱼等冷冻冷藏海鲜和肉类有没有传染病毒的可能性等问题也充满了疑虑。 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宁给出了专业的解答:目前尚无新型冠状病毒经食物传播的证据。 全球确诊报告病例以及我国确诊报告病例都没有因进食食品而出现病例的报道。 世界卫生组织、欧洲食品安全局、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权威组织和机构都明确指出: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经人的呼吸道、飞沫和人与人密切接触传播的,经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小。

同时,李宁还针对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 如果食品从业者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食品上确实可能会附着病毒。 因为如果食品周围的环境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或者食品从业人员本身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都极有可能对食品造成污染。 所以,为了避免和预防食品周围环境被污染,食品从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做好食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环境和设施的卫生消毒工作,加强自我的健康监测。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时,要立刻离岗就诊并及时报告,坚决杜绝带病从业的情况发生,这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自身和整个社会负责。

对于疫情期间,消费者无法确定所购食品是否来自疫区的情况,李宁也给出了实用的建议:食物在加工之前一定要认真清洗,在清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水花飞溅,避免病毒可能的传播;食物务必烧熟煮透,通过高温烹饪杀死可能存在的病菌和病毒;一定要把生熟分开,使用的容器,包括案板、刀具等都要严格区分,特别要注意避免生肉、水产品等食品交叉污染;在烹调加工结束后,要及时对台面、容器、厨具等进行清洗和消毒;此外,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处理食物及包装材料前后都要勤洗手,并且在此过程中要避免用不干净的手触摸口眼鼻,从各个环节降低感染风险,保障自身和家人的饮食安全。

在这场全球性的疫情挑战面前,冷链食品的安全问题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从海关的严格检测与管控,到专家的科学解读与建议,再到消费者的自我防范意识提升,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在保障冷链食品正常供应的同时,有效防范新冠病毒通过冷链食品传播的风险,守护好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刘欢 任敏

流程编辑:吴越"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