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养殖:刚刚放的虾苗就出现了偷死的现象? 养殖户应该怎么处理(对虾养殖周期)

2025-02-09人已围观

对虾养殖:刚刚放的虾苗就出现了偷死的现象? 养殖户应该怎么处理

"以下是重新编辑调整、润色、扩写补充完善后的文章:

对虾养殖中虾苗偷死现象的应对策略与防治措施

对虾养殖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虾苗偷死现象却一直是困扰养殖户的难题1。 如今,南北方的虾苗入塘一段时间后,虾苗偷死病成为主要病害之一,部分虾苗出现红体症状,但大多为单纯偷死,且死亡量大,甚至有的池塘出现排塘现象,这急需我们一线病害防治工作者交流出有效的应对方案。

虾苗偷死的复杂原因

虾苗偷死的原因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虾苗质量问题:虾苗本身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若虾苗体质较弱,在放入池塘后,可能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从而容易引发偷死现象。 例如,一些虾苗在育苗过程中可能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如水质不佳、温度波动大等,导致其自身免疫力下降,抗应激能力减弱2。

前期水质管理不善:水质是对虾生存的关键环境因素。 如果水体的盐度、PH 值等理化指标不稳定,或者水体中存在过多的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等,都会对对虾的生长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老塘的底质往往较差,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和有害物质,在养殖过程中容易释放到水体中,影响水质,进而引发虾苗偷死12。

致病菌感染:弧菌等致病菌是导致虾苗偷死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副溶血性弧菌综合症是中水华峰病害研究部重点关注的一种病症。 这种病菌是虾的易携带菌,在虾苗体质差以及对新水体适应期间,更容易被感染,进而引发疾病,导致虾苗偷死1。

虾苗偷死的防治思路

精选优质虾苗

在选择虾苗时,务必仔细观察虾苗的外观特征。 尽量挑选体色剔透、肠线饱满的虾苗,因为这类虾苗通常较为健康,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相反,如果虾苗的肠线断点多,肝胰脏颜色浅,则可能是不健康的虾苗,其在养殖过程中发病的几率相对较高,后期出现偷死的可能性也更大。

优化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稳定友好是对虾养殖成功的关键。 养殖户需要使用微生态制剂来控制水的肥度和颜色,确保水体的透明度和色泽适宜对虾生长。 同时,要密切监控水体的盐度、PH 值等关键指标,及时进行调整。 对于老塘,更要注重改善底质,可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分解底质中的有机物,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 通过这些措施,尽量为虾苗创造一个稳定、健康的生存空间,降低虾苗因水质问题而偷死的风险。

防治副溶血性弧菌综合症

从中水华峰病害研究部的防治经验来看,副溶血性弧菌综合症是导致虾苗偷死的重要元凶之一。 由于该病菌是虾的易携带菌,即使健康的虾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也可能被感染。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虾苗的体质状况和水体环境变化。 在实际治疗中,应避免使用具有耐药性和刺激性的抗生素及传统消毒剂,可采用先进的银离子杀菌技术。 银离子通过带正电荷吸引负电荷的病原体,进入病原体内将病原体的官能细胞杀灭,从而实现高效、无刺激、彻底的杀菌效果。 同时,配合池塘解毒,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外泼抗生素,以增强治疗效果。

有效的治疗经验

在实际养殖中,有时会遇到水质各方面看似正常,但虾却莫名大量死亡的情况,这大多与副溶血性弧菌等病菌有关。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采用上述银离子杀菌技术外,还需关注以下方面。

补充纳米级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生命的必要元素,水产动物如小龙虾、螃蟹和南美白对虾等由于肠道较短、吸收能力较差,对维生素的颗粒大小和水溶性要求更高。 国外最新技术将维生素制造为纳米级别的颗粒,大大提高了水产动物的吸收率。 在治疗虾苗偷死时,使用纳米级的维生素,如纳维素 VC 维生素氨基酸复合多维抗应激产品,无论是拌料还是泼水使用,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般在使用后的第二天,虾的死亡数量可能会比第一天未使用前有所增加,这是正常现象,不必惊慌。 到第三天过后,偷死数量通常会逐步减少,直至停止死亡,且该方案对于 40 天以内的虾苗和幼虾的偷死具有特殊效果。

加强池塘管理:对虾池要勤改底,因为对虾的残饵粪便都沉积于底部,有益菌分解这些残饵粪便会消耗大量的氧气,若底质恶化,会造成对虾偷死。 同时,要严格控制外来水源,对外来水源进行处理,防止有害藻类和有害病菌进入虾池。 在养殖过程中,有条件的话要对虾池进行勤换水,更新虾池水源。 此外,保持良好的藻相也非常重要,良好的藻相不仅可以使虾的成长速度加快,还能增加水体的溶解氧。 在养殖后期,必要时可增加增氧机或泼洒粒粒氧来提高水体溶解氧,为对虾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减少偷死现象的发生。

对虾偷死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养殖户需要从虾苗质量、水质管理、病菌防治等多个方面入手,严格控制好各个环节,才能有效预防虾苗偷死现象的发生,提高养殖成功率,实现对虾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以下补充对虾养殖的发展历程和故事:

对虾养殖的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与初步发展:对虾最初被人们发现并作为食物源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 3 世纪 - 5 世纪,当时对虾养殖主要局限于中国的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 在随后的 6 世纪 - 18 世纪,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虾产量逐渐增加,到明朝时期,对虾养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的对虾养殖业。

近代繁荣与技术提升:19 世纪 - 20 世纪,由于对外贸易的推动,中国的对虾养殖业迅速扩张,在这一时期,对虾养殖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20 世纪 80 年代末,南美白对虾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夏威夷成功引进到中国,为中国的对虾养殖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2 年,中国科学家在人工繁殖南美白对虾方面获得了初步成功,1994 年人工育苗技术进一步成熟,小批量的南美白对虾虾苗开始出现,为后续的规模化养殖奠定了基础。

现代高速发展与转型:2000 年以后,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产业链的完善,中国的南美白对虾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各相关行业,包括苗种生产、饲料、动保产品、渔业设备及加工流通等,均实现了快速发展。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虾养殖国家之一,对虾产业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稳定收入来源,还带动了渔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对虾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对虾养殖,使其进入了智能化、精准化的阶段。

对虾养殖的故事

在广东的一个沿海小村庄,有一位名叫李大爷的养殖户,他从事对虾养殖已经有几十年了。 早年,对虾养殖技术还比较落后,李大爷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一些传统的方法进行养殖,产量和效益都不太理想。

有一年,李大爷的虾苗入塘后不久,就出现了大量偷死的现象,尽管他尝试了各种方法,如换水、施肥、使用传统的消毒剂等,但都无法有效控制虾苗的死亡。 看着池塘里的虾越来越少,李大爷心急如焚。

就在李大爷几乎绝望的时候,一位水产专家来到了村里,为养殖户们带来了新的养殖技术和理念。 专家告诉李大爷,虾苗偷死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需要从虾苗质量、水质管理、病菌防治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防治。

在专家的指导下,李大爷开始选用优质的虾苗,并使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水质,定期检测水体的各项指标,及时调整。 同时,他还采用了先进的银离子杀菌技术和纳米级维生素补充剂来防治病菌和增强虾苗的免疫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大爷的虾苗偷死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对虾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 李大爷的成功经验也在村里传开了,其他养殖户纷纷向他学习,整个村庄的对虾养殖业逐渐走上了科学、高效的发展道路。

如今,李大爷的孙子也加入了对虾养殖的行列,他利用现代的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对虾塘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养殖效益比李大爷当年还要好。 李大爷感慨地说:“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创新,对虾养殖的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 ”

这个故事只是对虾养殖户们的一个缩影,在中国的大地上,还有无数的养殖户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断学习,在对虾养殖的道路上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财富和辉煌。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