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多地已经出现! 父亲给儿子捞鱼虾,结果……头皮发麻(爸爸捞鱼被打)
2025-02-28人已围观
多地已经出现! 父亲给儿子捞鱼虾,结果……头皮发麻
"《警惕! 多地惊现福寿螺,“粉色危机” 不容忽视》
在宁静的水乡角落,一场悄然而息的生态 “暗战” 正在上演。 原本清澈的池塘与河道,如今却被福寿螺这一外来入侵物种悄然 “占据”,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潜在威胁,也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担忧与警惕。
一、父亲的 “意外收获”:福寿螺现身海宁
海宁市民朱先生怎么也没想到,在这个看似平常的五一假期,一次为满足儿子好奇心的抓鱼行动,竟会让他与福寿螺来了一场 “不期而遇”。 朱先生家住硖石街道南漾村,怀着对孩子的爱,他在家附近的池塘里撒下了渔网,本想捞些小鱼小虾给儿子看看,没想到一网下去,捞上来的两个螺却让他的心情瞬间变得复杂起来。
这两个螺被放入塑料桶后,很快就爬上了桶壁,并产下了一串串粉色的卵,那诡异的景象让朱先生不禁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朱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海宁人,此前从未见过这种粉色卵的螺类,起初还以为是常见的田螺,甚至还和朋友提及这应该是可食用的螺。 然而,当亲眼目睹螺产卵的奇特一幕后,他的心中涌起了一丝不安,于是决定上网查询一番。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之下,他的心猛地一沉 —— 原来这竟是福寿螺!
朱先生回忆道,去年在南漾村河道内还未曾见过这种螺,可今年它们却仿佛 “遍地开花”,数量明显增多。 不仅如此,当他向朋友们打听时,发现不少人在海宁市区内的河道里也都看到过福寿螺的卵,这一情况让他越发感到忧心忡忡。
二、小区池塘的 “粉色噩梦”:福寿螺再次来袭
无独有偶,在海宁硖石街道的风和丽苑小区,福寿螺也如 “幽灵” 般悄然现身。 每年这个时节,那些密密麻麻的粉红色小东西总会准时 “报到”,让小区居民们苦不堪言。
王女士便是这场 “粉色噩梦” 的见证者之一。 这几天,她在小区池塘河岸的石头上发现了一簇簇令人头皮发麻的粉色卵,这些卵已经存在了大概十几天,小区里的其他居民也纷纷注意到了这一情况,一些患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甚至都不敢靠近池塘半步。 更让人担忧的是,前几日王女士又发现池塘的石头上、靠近水的泥块上出现了成片的小螺,这些小螺比人的小指甲盖还要小一些,她猜测这应该就是那些粉色卵孵化出来的 “后代”。
三、福寿螺的 “恐怖真面目”:强大繁殖力与潜在威胁
福寿螺,这一小小的生物,却有着令人咋舌的繁殖能力和潜在的巨大危害。 据资料记载,福寿螺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 25~32℃,而 5 月到 8 月正是它们的繁殖高峰期。 在这期间,福寿螺的繁殖能力堪称 “恐怖”,一年可产卵 20 - 40 次,年产卵量高达 3 - 5 万粒,如此惊人的繁殖速度,使得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侵占大片水域。
而且,福寿螺还是一种 “不挑食” 的杂食性生物,它们几乎什么都吃,水生植物、藻类甚至是一些小型水生动物都在其食谱之上。 一旦福寿螺在某一区域爆发,周边的生态系统将遭受严重破坏,本地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将被大幅压缩,整个水域的生态平衡也将被彻底打破。
更为可怕的是,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 据统计,一只福寿螺中含有的寄生虫少则 3000 条,多则可达 6000 条。 这些寄生虫中,广州管圆线虫尤为危险。 食用生的或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会导致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进而引发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等严重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痴呆,乃至死亡。 尽管这种寄生虫通过皮肤接触不会感染人体,只有食用生的或半生不熟的螺肉才会引发感染,但海宁人虽然没有食用福寿螺的习惯,却仍有可能因为误食而陷入危险之中。
四、应对之策:积极防治,守护家园
面对福寿螺的肆虐,海宁的居民和相关部门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去年福寿螺在风和丽苑小区池塘爆发时,王女士向社区反映后,社区经过咨询专业部门,采用了人工拾螺、用竹竿打卵的办法进行处理。 今年,当福寿螺再次出现时,社区主任俞亚萍表示,已经及时联系物业对福寿螺进行处理。
农经局水产站站长姚振海也介绍了福寿螺的治理办法。 此前曾提出过用生态控制的方式,如增殖放流鱼类来捕食福寿螺,但由于外河鱼类数量相对偏少,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除了人工摘除,即直接将河岸、植物茎叶上的螺卵剥落或者揉碎外,暂时还没有其他更为有效的方式。
事实上,海宁各个属地的河道养护人员一直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只要一发现福寿螺或者螺卵,便会立即进行清理,并对福寿螺产卵比较集中的地区进行多次重点清理。 据了解,将福寿螺的卵从岸边取下扔到河道里是一种可行的处理方法,因为福寿螺的卵需要干燥的环境才能孵化,在水里螺卵不会孵化,反而会成为鱼、虾等水生动物的饵料。 在一些较大的河道中,工作人员会驾驶着环卫保洁船,沿着河道仔细巡查,一旦发现福寿螺卵,便会立即进行处理,坚决不让福寿螺有进一步扩散的机会。
五、知识科普:慧眼识 “螺”,防患未然
为了避免居民们因误认福寿螺而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了解如何区分福寿螺和其他常见螺类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外形上看,成年福寿螺的体型要比田螺大很多,颜色偏黄,而田螺则偏青褐色。 在构造方面,即便个头相近,田螺的尾部呈椎体形,盖头是片圆形;而福寿螺尾部很短,盖头偏扁,整体呈圆盘形。 对于不带壳的螺肉,也有区分方法。 田螺肉整体泛白色、青色或青灰色,而福寿螺肉则是泛黄褐色。 煮熟后的螺肉,福寿螺个大,且因为福寿螺有两对触角,田螺只有一对,所以当看到螺肉上的肉芽比较多且杂乱时,那大概率就是福寿螺。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无论是福寿螺还是田螺,均可能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以及其他寄生虫,因此,食用时一定要确保煮熟煮透,千万不能生吃或半生吃,像凉拌螺肉或烧烤螺蛳这类烹饪方式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应尽量避免食用。
如果大家在河边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粉色小卵,不必惊慌失措,可以将它们揉碎、剥落,以减少福寿螺的繁殖数量。 同时,父母们也要格外留意,严禁孩子单独去河边玩耍,更不要让孩子因为好奇而去拨弄那些粉色的螺卵。 若要带孩子去河边玩耍,一定要时刻看好孩子,避免他们接触到福寿螺及其卵,以防意外发生。
在这场与福寿螺的 “较量” 中,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 只有通过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让这些美丽的水域恢复往日的宁静与生态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