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动物界全系列十足目—对虾科(一):明虾(明虾对虾的区别图片大全)
2025-04-03人已围观
动物界全系列十足目—对虾科(一):明虾
"《探秘动物界:十足目 — 对虾科的奇妙世界》
在广袤无垠的动物界中,十足目 — 对虾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生物爱好者去探寻其奥秘。
对虾科(Penaeidae)作为枝鳃亚目下的重要一科,犹如一个丰富多样的大家族,旗下既有灵动的海生虾,也有清新的淡水虾成员,并且涵盖了许多对环境和经济都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物种。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对虾科生物那细长的触须上,科学家们惊喜地发现了类似体侧线的感觉器官,这一独特的构造赋予了它们敏锐的感知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水域环境中迅速捕捉到周围的信息。 更为神奇的是,该科生物拥有着令人惊叹的生理特性,其冲动传导速度堪称世界之最,高达每秒 210 米(即每小时 760 公里),这一速度就如同闪电般迅速,为它们在生存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一、明对虾属:海洋中的珍宝
明对虾属(学名:Fenneropenaeus)在对虾科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其中,长毛明对虾(学名: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这一甲壳动物界的精灵,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北部那浩渺无垠的海域之中。
(一)独特的形态特征
长毛明对虾的身躯呈现出淡雅的棕黄色,仿佛被大自然轻轻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 其额角上缘整齐地排列着 7 - 8 颗锐利的齿,下缘则分布着 4 - 6 颗小巧的齿,这些齿犹如精心雕琢的武器,帮助它们在海洋中觅食与防御。 而雄虾的第三颚足末节生长着如同毛笔般细长的长毛,其长度达到倒数第二节的 1.2 - 2.7 倍,这独特的长毛在水中摇曳生姿,仿佛是它们独特的身份标识。 额角脊上那断续的凹点,宛如岁月留下的痕迹,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气息。 成年的长毛明对虾体型颇为可观,体长一般能够长到 130 - 190 毫米,体重在 28 - 80 克之间,是对虾家族中的大型虾类之一,其庞大的身躯在海洋中穿梭游动,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奇妙的生态习性
长毛明对虾对生存环境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它们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 25 - 30℃之间,这一温暖而适宜的水温环境,就如同它们的舒适家园,为其生长和繁衍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而在盐度方面,70 - 30 的盐度范围则是它们生存的黄金区间。 每年的 3 - 5 月,是长毛明对虾的产卵期,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雌性对虾们纷纷将卵产入海洋,开启新生命的轮回,为海洋生态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重要的经济价值
在中国南方那片富饶的海域,长毛明对虾是常见的海洋生物,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成为了重要的海洋捕捞和养殖对象。 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也为当地的渔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海洋给予人类的珍贵馈赠。
(四)明虾:餐桌上的宠儿
明虾(学名: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这一名字在美食界和渔业领域都广为人知。 它又名中国对虾、中国明对虾、对虾、东方对虾、海捕大虾等,在日本则被称为 “大正虾”。 其雌雄体色略有差异,雌性偏青,雄性偏棕黄,因此又有青虾、黄虾之称。 曾经,它与草虾一同归属对虾属,虽然在分类学上与常见的虾、蟹所属的抱卵亚目亲缘关系较为疏远,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1. 显著的特征
明虾个体硕大,雌虾体长可达二、三十厘米,体重更是能够达到 300 克,宛如一位优雅的海洋贵妇;雄虾一般也有十几厘米长,体重近一百克,同样身姿矫健。 明虾对水温的适应性极强,在养殖期内,适温范围为 14 - 30℃,而最适宜的水温则是 25℃,这一温度区间使得它们在人工养殖环境中也能茁壮成长。 其致死低温为 4℃,致死高温为 38℃,这一温度耐受范围也为养殖户们在养殖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明虾没有潜底栖息的习性,这使得它们在捕捞过程中相对容易被捕获,大大提高了捕捞效率,也为渔业生产带来了便利。 然而,其外壳较为软且薄,这在运输过程中成为了一个小小的难题,需要更加精心的呵护和处理,以确保其新鲜度和品质。
2. 独特的生活习性
明虾生活在浅海泥沙层那片宁静而富饶的区域,每年春季,它们会开启一场盛大的洄游产卵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进行春季捕捞,收获那满含生命希望的虾籽。 产卵后,亲虾们大多会完成自己的使命,悄然离去,而幼虾们则在海洋的怀抱中茁壮成长,到了秋季便长成了肥美的成虾。 由此可见,明虾的生长繁殖速度极快,它们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寿命大约为一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它们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餐桌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3. 丰富的营养成分
明虾作为海水虾的代表,肉质肥厚饱满,味道鲜美绝伦,富含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优质食材。 在中医的智慧宝典中,明虾味甘碱性温,具有补肾壮阳、滋阴健胃等功效,因此适合采用多种烹调方法进行烹制,无论是清蒸、红烧还是白灼,都能将其美味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餐桌上备受欢迎的佳肴。
4. 神奇的食疗作用
明虾性温湿、味甘咸,入肾、脾经,虾肉更是具有补肾壮阳、通乳抗毒、养血固精、化瘀解毒、益气滋阳、通络止痛、开胃化痰等诸多神奇功效。 对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乳汁不通、筋骨疼痛、手足抽搐、全身瘙痒、皮肤溃疡、身体虚弱和神经衰弱等病人来说,适量食用明虾无疑是一种食疗的良方,能够帮助他们缓解病痛,恢复健康活力。 此外,明虾体内蕴含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物质 —— 虾青素,这便是其表面红颜色的成分。 虾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一种抗氧化剂,其颜色越深,说明虾青素含量越高。 这种神奇的物质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食品添加以及药品领域,为人类的健康和美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大阪大学的科学家们还发现,虾体内的虾青素有助于消除因时差反应而产生的 “时差症”,这一发现更是为明虾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和价值。
5. 中国的使用状况
回顾中国对虾的养殖历程,那是一部充满奋斗与创新的历史篇章。 1958 年,天津率先尝试纳潮圈养中国对虾,开启了对虾人工养殖的探索之路。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动物养殖室那充满智慧与激情的研究氛围中,“对虾发育条件及其苗种的人工培育” 研究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1959 年,作为研究实习生的赵法箴参与了朱树屏领导的对虾人工育苗课题,他们不畏艰难,日夜钻研,终于成功地培育出中国第一批人工虾苗。 这一重大突破,基本摸清了对虾从产卵孵化到虾苗发育中所需的主要条件,总结出对虾人工育苗中所需要掌握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对虾各幼体阶段所需饵料的基本种类等技术难点,为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随后的岁月里,黄海水产研究所对虾养殖研究组在山东省石臼所、即墨、文登、崂山等地展开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养殖试验,他们不断攻克技术难关,终于在 1960 年代中期成功攻克了对虾小面积人工养殖技术难题。 此后,1967 - 1978 年黄海所 “对虾人工育苗及精养高产技术研究” 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虾苗成活率大幅提升,对虾养殖得以迅速推广,成为了当时山东省 “抓革命、促生产” 的典型。 该项成果先后荣获 1978 全国科学大会奖、山东省和青岛市科学大会奖,1982 年获国家科委推广奖,这些荣誉见证了科研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广,中国对虾养殖业蓬勃发展。 1978 年,在广东的汕尾、台山、湛江、海南成立了四家对虾养殖公司,开启了对虾出口创汇的新篇章。 1979 年,中国人工育苗生产量达到 3800 万尾,开始成规模人工养殖对虾,养殖面积达 2 万亩,养殖产量为 450 吨。 同年年底,全国对虾养殖工作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推动了对虾养殖业的发展。 1980 年,国家水产局下达 “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 任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协作成功突破对虾育苗技术中的关键措施,该项成果 1983 年荣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1985 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是科研人员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1981 年,全国人工育苗生产量猛增至 15 亿尾,此后出苗量逐年提高。 1984 年,育对虾苗 80 亿尾,养殖面积近 50 万亩,产量达 1.9 万吨,产值 1.5 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 4200 万美元,中国对虾养殖业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时刻。 1985 年,全国对虾养殖产量更是达到了 4 万吨,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势头。 1988 年,对虾产量高达 20 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并保持了 5 年之久,中国成为了世界对虾养殖的大国,这一成就让世界瞩目。
然而,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1993 年,白斑病毒的流行给中国对虾养殖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全国对虾养殖产量骤降至 8.7 万吨,1994 年继续下降至 5.5 万吨,出口量降至 6.8 万吨,金额 3.8 亿美元,养殖户们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挑战。 但中国的科研人员和养殖户们并没有被困难打倒,他们积极应对,不断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和品种。 1997 年,抗病毒更强的草虾开始推广养殖,华南地区崛起,产量占全国的 60%,全国对虾养殖产量突破 10 万吨,再次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1999 年,南美白对虾成为主流养殖品种,2000 年全国对虾养殖产量超历史最高纪录,达 22 万吨,中国对虾养殖业在困境中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2002 年,全国海水对虾养殖产量增至 38 万吨,再次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 13.3 万吨创历史纪录,中国对虾养殖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继续在世界舞台上闪耀着光芒。
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质量和贸易问题。 2001 年 4 月,欧盟检测证实:出口虾仁氯霉素残留量超过欧盟食品标准,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同年 10 月,国家质检总局通报:“浙江出口的虾是海捕虾,本身不含氯霉素,残留原因是个别剥虾工人手上涂氯霉素,未能清洗干净所致。 ” 这一事件给中国对虾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002 年 1 月 25 日,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虾采取自动扣留并进行批检的保护性措施。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迅速采取行动,重新修订了《水产养殖禁用药物名单》,加强了对养殖过程和产品质量的监管。 2004 年 7 月 16 日,欧盟宣布解除中国虾等动物源性食品的进口禁令,中国对虾养殖业逐渐恢复了国际市场的信心。 然而,2004 年 11 月 30 日,美国商务部做出终裁,对中国水产企业倾销虾类制品的平均税率是 55.23%,这又给中国对虾出口带来了新的挑战。 但在 2004 - 2007 年,全国对虾养殖产量逐年创历史新高,主要市场转向国内,中国对虾养殖业在国内市场上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继续稳步前行。
(五)印度明对虾:印度洋的馈赠
印度明对虾(学名:Fenneropenaeus indicus),这一原属对虾属(称印度对虾)的虾类,犹如印度洋 — 西太平洋海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分布于非洲东部、印度、马来西亚、印尼、中国南部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广袤的海域。 成年的印度明对虾个体长度约 22 厘米(8.7 英寸),它们生活在水深 90 米(300 英尺)以上的海床上,在这片深邃而神秘的海域中自在遨游。 在中国、印度、印尼、越南和泰国等国家,印度明对虾都是备受欢迎的食用虾,其鲜美的肉质和丰富的营养满足了人们的味蕾。 此外,在印度等一些国家还建立了印度明对虾养殖场,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进一步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不过,这种虾有时也会与其他种类的虾如墨吉明对虾混淆,因为它们在俗名上存在一些重叠,但这也不妨碍它在海洋渔业中的重要地位。
二、囊对虾属:海洋中的斑斓舞者
囊对虾属(学名:Marsupenaeus)在对虾科中独树一帜,而日本囊对虾(学名:Marsupenaeus japonicus)则是该属的唯一代表,它有着众多独特的别名,如虎虾、花虾、斑节对虾、竹节虾、花尾虾、斑节虾等,在日本被亲切地称为车海老。 这一虾种原生于印度洋 — 太平洋海域那美丽的海湾与陆缘海,后来还通过雷赛布迁移而到达了地中海,其分布范围之广,足以证明它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一)迷人的形态特征
日本囊对虾的身体被蓝褐色横斑花纹所装点,仿佛穿着一件华丽的斑纹礼服,而尾尖那鲜艳的蓝色,则像是礼服上的璀璨宝石,格外引人注目。 其额角微呈正弯弓形,上缘整齐地排列着 8 - 10 齿,下缘则有 1 - 2 齿,这些齿如同精心镶嵌的宝石,为其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第一触角鞭甚短,短于头胸甲的 1/2,显得短小而精悍。 第一对步足无座节刺,雄虾交接器中叶顶端有着非常粗大的突起,雌交接器呈长圆柱形,这些独特的生理结构是它们在繁衍后代过程中的重要工具。 成熟的日本囊对虾雌大于雄,体长一般在 8 - 10 cm 之间,额角齿式为 8 - 10/1 - 2,具额胃脊,后端双叉型。 额角侧沟长,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额角后脊的中央沟长于头胸甲长的 1/2,尾节具 3 对活动刺。 雌性交接器囊状,前端开口,有一圆突;雄性交接器中叶突出,并向腹面弯折,这些独特的交接器结构是它们在繁殖过程中的独特 “密码”。 体表具土黄色和蓝色相间的鲜明横斑,尾肢具棕色横带,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的身体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光芒,仿佛是海洋中的舞者,在波浪较小的海湾内的沙泥底栖息,主要在夜间活动,它们的生活习性充满了神秘色彩。 其食性为杂食,主要捕食对象为藻类、贝类、多毛类、小鱼等,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它们的天敌除了人类之外,还有黑棘鲷、章鱼等,在与天敌的生存竞争中,它们不断进化和适应,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日本对虾的外壳较硬且厚,这在运输过程中成为了它的一大优势,相比其他一些虾类,它更容易保存,能够在长途运输中保持较好的品质,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独特的生态习性
日本对虾栖息于水深 10 - 40m 的海域,它们喜欢在沙泥底安家落户,具有较强的潜沙特性。 在白天,它们会潜伏在深度 3cm 左右的沙底内,静静地休息,减少活动量,以躲避天敌的捕食和保存体力;而到了夜间,它们便会活跃起来,频繁地活动并进行索饵,在黑暗的掩护下寻找食物,展现出独特的生存智慧。 觅食时,它们常常缓游于水的下层,有时也会游向中上层,探索更广阔的食物来源。 在虾塘的高密度养殖中,当它们饥饿时会呈巡游状态,四处寻找食物,但一般情况下很少发现其游动,尤其是养殖前期较难观察到,这也为养殖户们的养殖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乐趣。
日本对虾为广盐性虾类,对盐度的适宜范围是 15 - 30‰,但在高密度养殖时适应低盐度能力较差,一般不能低于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