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冷水鱼住进空调房解码深圳LNG站的生态养殖密码
2025-04-24人已围观
冷水鱼住进"空调房" 解码深圳LNG站的生态养殖密码
在中国海油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蓝色水箱里,星点笛鲷摆动着闪光的鳞片,中国龙虾挥舞着鲜红的钳足,珍珠鲍鱼紧贴在养殖池壁——这个看似常规的水产养殖场景,实则暗藏能源循环利用的尖端科技。2023年1月正式投产的冷能养殖系统,成功将液化天然气气化过程中的废弃冷能转化为养殖优势,开创了我国能源设施跨界发展的新模式。
能源设施变身"冷水工厂"
大鹏接收站作为国内LNG处理量最大的站点,2023年冷能处理量突破800万吨。技术人员巧妙利用零下162℃液化天然气气化时释放的巨量冷能,通过热交换装置将海水温度精准控制在15-25℃区间,形成南方海域罕见的优质冷水资源。
相较于传统养殖场,该系统的控温成本下降30%以上。项目构建的循环活水体系每日处理海水量达数万吨,水体经过五级净化系统(过滤→消毒→调温→生物净化→尾水处理)实现闭环流动,既保持水质无菌状态,又避免海洋环境污染。
双核心指标塑造品质保障
在直径3米的圆形养殖池中,技术人员通过三项关键技术确保生物活性:
1. 梯度温控技术:设置6个独立温区,满足石斑鱼(22-25℃)、笛鲷(18-22℃)等不同物种需求
2. 溶氧增强系统:低温使水体溶解氧浓度提升15%,达到8.5mg/L理想值
3. 零添加养殖:封闭式循环杜绝寄生虫滋生,实现全程无药物投放
监测数据显示,试养的星点笛鲷日均增重1.2克,存活率高达98%,肌肉紧实度比常规养殖产品提升20%。深圳市水产检测中心报告证实,这批海产品的重金属含量仅为国标限值的1/3,达到出口欧盟标准。
冷能转化创造双重效益
项目运营数据揭示显著的环保价值:每生产1吨海鲜可同步实现197kWh电能节约,相当于减少180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经济效益同样亮眼,高密度养殖模式使单位水体产量达到传统网箱的3倍,10万斤年产量带来超千万元产值。
在冷链环节,接收站开发的冷能制冰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该系统利用富余冷能将制冰能耗降低60%,未来可形成"冷能养殖-冷链运输"的完整产业链。当前市场反馈显示,"冷能海鲜"批发价达150元/斤,比同类产品溢价25%,仍供不应求。
生物与机械的协同进化
养殖团队创新引入"仿生态激流系统",通过变频水泵制造间歇性水流。这种被称为"水下跑步机"的装置,使石斑鱼每日被动游动相当于自然海域8公里距离,肌肉纤维密度因此增加18%。配合自动投饵机和24小时水下监控,人均管理面积提升至2000立方米,达到传统养殖的5倍效率。
这个投资回收期仅2.3年的示范项目,正在改写工业设施的功能定义。当160米长的LNG运输船靠泊码头时,价值数亿元的气态能源通过管道输向城市,而曾被视作废物的冷能,正孕育着全新的蓝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