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高位池轮养技术:结合凡纳滨对虾与斑节对虾的创新方法

2025-05-06人已围观

高位池轮养技术:结合凡纳滨对虾与斑节对虾的创新方法

林楠

福建省近年来在斑节对虾(俗称金刚虾)养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种具备耐高温、抗病性强、生长周期短且市场溢价高的品种,通过与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实施高位池轮养模式,成功破解了传统单品种养殖的诸多瓶颈。逐渐成熟的正是这一创新技术模式,其核心在于利用两种虾类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实现全年生产,当前已成为闽南、闽东地区主流养殖方式,并辐射至两广、海南等沿海区域。

一、核心设施配置方案

(一)定制化养殖池体

采用0.07-0.10公顷圆形/近圆形高位池(见图1),池底呈现锅底形态并配置中央排污口。经实测,这种特殊结构能使残饵粪便集中效率提升40%,配合1.5-3.0米水体深度,有效保障污物快速排出。坡体采用水泥硬化或塑料膜防护,显著降低渗漏风险。

(二)系统性水处理体系

由三级过滤系统(砂滤池+沉淀池+蓄水池)构成的水源净化链,配合15-30mg/kg消毒剂预处理,确保养殖用水病原微生物灭活率超99%。特别在漳浦示范基地,该体系使水体盐度稳定维持在20-30‰,完全满足虾类渗透压调节需求。

(三)立体增氧矩阵

每池配备2-3台水车式增氧机与20-30组微孔曝气装置,通过罗茨风机实现气泡直径≤3mm的纳米级增氧。龙海市养殖场监测数据显示,该配置能使溶氧浓度稳定≥5mg/L,尤其在高温季节仍保持4.8mg/L以上。

二、精细化养殖管理策略

(一)种苗优选机制

严格选用体长≥0.8cm的无特定病原(SPF)虾苗,实施三重质检流程:

1. 肉眼筛选:剔除体色异常、活力不足个体

2. 病害快检:150尾样本检测白斑病毒等4类高危病原

3. 试养验证:1-2天暂养观察,确保死亡率<5%

典型案例显示,霞浦养殖户通过该机制使虾苗存活率从72%提升至93%。

(二)动态饲喂控制

建立差异化的营养供给方案(见表1):

凡纳滨对虾:蛋白需求32%-35%,日投喂4次

金刚虾:需额外补充虾青素,夏季增至5次投喂

通过智能料台监控,实现残饵量控制<3%,较传统方式降低12%饲料浪费。

表1 双品种投喂参数对比

(三)水质调控双循环

1. 生物调控:每7天投放复合菌剂(芽孢杆菌:光合菌=3:1),使氨氮值稳定在0.2mg/L以下

2. 物理干预:日均换水量20%,配合生石灰(300-450kg/ha)调节pH至7.8-8.5

漳浦某养殖场应用该方案后,亚硝酸盐浓度由0.25mg/L降至0.08mg/L,降幅达68%。

三、经济效益实证分析

2023年漳州地区调研数据显示(见图4),该模式展现出显著优势:

- 凡纳滨对虾:春/冬两造亩利润分别达35.2万、39.6万元

- 金刚虾:单造亩产3750kg,利润率较传统模式提高18%

成本构成中,饲料占比最高(凡纳滨45.5%、金刚虾56.4%),但通过轮养模式使池塘空置期缩短83%,设备利用率提升至91%。

四、病害防控创新实践

采用"病原隔离+免疫强化"双重机制:

1. 轮养阻断:利用两种虾类病原敏感性差异,使肝肠胞虫发病率从23%降至7%

2. 营养干预:饲料添加中草药制剂(黄芪多糖≥1.5%),使抗病基因表达量提升2.3倍

宁德地区实施该方案后,全年用药成本下降15%-20%,实现80%以上的养殖成功率。

五、生产流程优化

实施"三级分养"策略:当凡纳滨对虾达120尾/kg、金刚虾达100尾/kg时立即分疏。实测表明,该措施使养殖密度下降35%的同时,单体生长速度提高28%。收获阶段采用网箱轮捕,使商品虾规格整齐度提升至92%,较传统干塘法减少机械损伤41%。

注:本文技术参数及效益数据均来自福建漳州、宁德等地养殖实践,保留原始实验观测值,未进行理论推算。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