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深度调查疫情重创下的北京海鲜市场:日料店遇冷、国产水产滞销商户上演冰鲜保卫战

2025-05-09人已围观

【深度调查】疫情重创下的北京海鲜市场:日料店遇冷、国产水产滞销 商户上演"冰鲜保卫战"

一、三文鱼下架触发日料行业"地震"

北京某日料店主侯磊的遭遇极具代表性。其刺身类菜品原本占据日常销售额四成,但新发地疫情爆发后,店内三文鱼、甜虾等生鲜刺身全部下架,库存产品直接销毁处理。数据显示,全市500余家日料店中,超半数门店营业额不足去年同期50%,部分商家被迫二次停业。

生鲜食材供应链同步陷入瘫痪。北京某贸易公司数据显示,日料店生食订单量已趋近于零,三文鱼等进口海鲜销售额急剧萎缩。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疫情前恢复至80%客流的优质门店,如今客流量也骤降至不足5%。

二、国产海鲜遭遇"城门失火"效应

连锁反应迅速波及国产水产市场。在北京八里桥批发市场,小龙虾、黄花鱼等常规品类虽正常销售,但整体销量较疫情前下滑超30%。某超市负责人透露,即便将进口海鲜全部替换为浙江、福建等国产货源,消费者购买意愿仍持续走低。

市场冷清与成本压力形成恶性循环。端午假期期间,部分海鲜市场客流量同比减少60%,商户库存积压严重。为延缓损耗,从业者不得不将冰镇保鲜产品转为冷冻处理,主动牺牲利润换取周转时间。

三、全行业启动"应急止损"机制

面对突发危机,商户展开自救行动。典型案例显示,从业超过20年的批发商薛永标年初至今损失已近千万元,近期通过跨区域调货、折价促销等方式艰难维系经营。重庆三亚湾水产市场商户则采取"急冻转销"策略,将价值80万元的滞销鲜虾转为冻品,尽管导致20余万元亏损,但避免了更大损失。

政策层面同步发力保障供给。北京市紧急增设6处临时交易区,组织7大批发市场494家供应商建立对接机制,日均蔬菜供应量稳定在2500吨以上。永辉、物美等商超将外埠采购量提升至日常3-5倍,有效填补了市场缺口。

四、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专家指出,批发市场现有模式亟待改革。行业资深人士樊旭兵建议,大型市场应彻底取消零售业务,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实行"日清日消"制度,每日休市后全面清场消杀。对比京深海鲜市场与新发地疫情差异可知,专注批发的市场暴露风险显著低于混合经营场所。

硬件改造方面,流动摊位替代固定摊位的方案引发关注。这种模式既可避免货物长期滞留,又能提升消杀效率,已在部分试点市场取得成效。数据显示,采用新型管理方式的市场,防疫成本可降低25%,货物周转率提高18%。

五、消费心理重塑挑战

消费端的变化同样不容忽视。调研显示,约67%受访者明确表示"近期暂不购买海鲜",该比例在老年群体中更高达82%。即便在正常营业的商超,消费者选购海鲜时普遍存在迟疑心理,部分家庭甚至出现"妻子阻拦丈夫购买"的现象。

屠新泉特别强调,疫情冲击是全方位的——不仅改变了民众的饮食心理,更直接削弱了消费能力、供应效率和物流保障。数据显示,2019年全行业消费量已突破3000万吨大关,但现阶段要实现市场全面复苏,仍需经历系统性调整过程。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