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白斑病毒WSSV,真的无解吗? 解决方案来啦! (虾的白斑病毒传染人吗)

2025-01-09人已围观

对虾白斑病毒WSSV,真的无解吗? 解决方案来啦!

"《对虾白斑病毒 WSSV 防治新突破:花旗松素的神奇功效》

在对虾养殖领域,白斑病毒 WSSV 长期以来犹如一片阴霾,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经济损失,其高死亡率和复杂的传播途径使得众多从业者苦不堪言,甚至一度让人们认为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希望之光正逐渐照亮这片黑暗,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花旗松素(taxifolin)有望成为攻克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

前言:花旗松素 —— 对虾白斑病毒的潜在克星

相关研究发现,在饲料中添加花旗松素(taxifolin)具有多重积极作用。 它能够有效地预防 WSSV 病毒引发的疾病感染以及水平传播,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虾苗的先天免疫反应,这无疑为防止 WSSV 的爆发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线,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虾养殖领域因该病毒造成的惨重损失。 当缺乏有效的措施来控制、预防和治疗白斑病毒(WSSV)时,其强大的危害性和广泛的宿主多样性,以及复杂的传播途径,使得它成为了对虾养殖产业发展道路上的巨大绊脚石。 因此,探寻切实可行的策略来对虾白斑病毒病进行有效干预,已然成为了当下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严谨的研究方法:探索花旗松素奥秘的关键路径

本次研究选择了体重为 4.7 ± 0.6mg、体长 5.5 ± 0.2mm 的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作为实验对象,同时纳入了感染 WSSV 的虾,整个实验在某专业的水产养殖研究院精心开展。 在实验正式启动之前,这些虾每天都会被喂食商业饲料 4 次,并且经过 PCR 检测,确保其白斑病病毒呈阴性,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条件。

为了精准验证花旗松素对白斑病毒病(病毒浓度为 1.6 × 10∧5 CFU/μL)的防治效果,研究人员在试验池中巧妙地运用花旗松素(100 μM)进行预处理。 在孵化后的 1、3 和 6 小时这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将虾随机放入试验池中,并让其接种 72 小时。 随后,使用三甲双胍酸盐(MS-222,150 mg/L)对虾进行麻醉处理,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的观察和检测。

在孵化前阶段,研究人员深入测试了花旗松素对虾幼虫 WSSV 抗性的预防作用。 具体而言,将幼虫与花旗松素 (100 μM) 进行预孵育,分别设置 2、4、6 和 8 小时这几个不同的时长组别,然后用病毒对其进行感染 72 小时,通过对比不同组别的数据变化,来揭示花旗松素预防效果与预孵育时间的内在关联。

为了确定花旗松素在水中的有效作用时间,并找到最为合适的处理周期,研究团队还专门开展了稳定性试验。 他们精心采集了虾幼体饲养池中的水,将花旗松素 (100 μM) 与水充分混合后,放置于自然环境中 1 - 3 天。 在此期间,每天将花旗松素的水溶液与病毒以及共感染的虾进行预混合,并持续保存 72 小时。 通过 24 小时后仔细观察幼虫的存活情况,以及 72 小时后进行的 PCR 测定,从而获取花旗松素在水中稳定性的关键数据。

此外,研究人员还进行了一项独特的实验,将未感染 WSSV 的虾幼虫浸入 WSSV 培养基中 24 小时,成功收集到病虾后,将其转移至含有花旗松素溶液(100 μM)的池中。 与此同时,将健康虾放置在同一个玻璃缸内,并用网巧妙地隔开,确保病虾与健康虾不会直接接触。 同时,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将病虾和健康虾放入装有 DMSO 溶液(1‰,VDMSO/VWater)的同一池中,并用网隔开进行防治。 经过共浸泡 72 小时后,收集所有的虾进行白斑病毒 PCR 检测,以此来探究花旗松素对 WSSV 水平传播的抑制能力。

二、丰硕的研究成果:花旗松素防治潜力的有力彰显

卓越的抗病毒活性

图 1 清晰地展示了浸渍 72 小时的虾幼虫的死亡率情况,研究人员根据幼虫死亡率严谨地分析了多种分子的安全浓度。 结果令人欣喜地显示出以下分子的安全浓度:愈创木酚 (100 μM)、氨莫宁 (100 μM)、阿魏酸 (100 μM)、芦丁 (100 μM)、丹参酮 I (10 μM)、花旗松素 (100 μM)、粉防己碱 (10 μM)、豆甾醇 (100 μM)、丹参酮 IIA (1 μM) 和齐墩果酸 (1 μM)。 而在抗病毒数据的对比中,花旗松素脱颖而出,展现出了最高的抗 WSSV 活性,它能够将 WSSV 感染虾的发病率显著降低 41%,并且将 WSSV 负荷降低高达 84%。 这一突出的表现使得花旗松素成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不二之选,为后续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也让人们看到了战胜 WSSV 的新希望。

与潜伏期相关的抑制效果增强

花旗松素抑制 WSSV 感染的效果随着潜伏期的延长而不断增强。 当花旗松素预孵育 1h 和 3h 时,就已经能够对病毒复制(WSSV 为 1.6 × 105 CFU/μL)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预孵育 6h 时抑制效果达到最高水平(p ≤ 0.01),抑制率高达 41% 。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花旗松素对 WSSV 复制的抑制作用与孵育前时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令人惊喜的是,与单纯的 WSSV 花旗松素预孵育相比,预孵育 / 花旗松素对 WSSV 复制的抑制效果略有增加,并且在 8 小时后花旗松素的抑制率攀升至最高,达到了 63%。 这些振奋人心的结果促使研究团队对花旗松素的稳定性展开了更为深入的实验探究,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挖掘其潜在价值。

水中稳定性与有效使用方式

将样品放置在 28 ℃(自然光照射)的环境下大约 1 至 3 天,并接种 WSSV,然后同时孵化虾幼虫。 实验数据表明,花旗松素在 28°C 的水中相对稳定,但随着在水样中的时间逐渐增加,其有效性会有所下降。 具体而言,从第二天到第三天,花旗松素明显出现失活现象,表现为所有虾幼体死亡或者 WSSV 复制抑制率显著降低。 这些结果深刻地揭示了花旗松素在养殖水中的半衰期较短这一特性,从而明确了连续浸泡花旗松素是减少 WSSV 感染的一种有效方法,为养殖户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水平传播的抑制作用

WSSV 之所以难以有效预防,其大规模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虾之间的水平传播。 基于此,本研究专门针对花旗松素抑制水平 WSSV 传播的能力进行了测试。 将患病虾放入含有花旗松素溶液(100 μM)的水箱中,同时将健康虾放入同一水箱中,并用网严格隔开,确保两者不直接接触(图 2A)。 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检测时,接受花旗松素处理的虾中的病毒浓度始终低于未用花旗松素处理的虾(图 2B)。 其中,花旗松素在 24h 后对 WSSV 的抑制作用最为强劲,抑制率达到了 36%。 尽管在本次研究中,花旗松素未能完全阻断 WSSV 的水平传播,但已经能够有效地抑制其传播速度和范围,这对于控制 WSSV 的爆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饲料添加的积极影响

在饲料中添加花旗松素能够显著提高幼体对 WSSV 的抵抗力,这一效果在实验中得到了有力的证实。 具体表现为,用花旗松素喂养的虾在 WSSV 感染后 72 小时内的存活率相比未添加花旗松素的虾增加了 10% 以上。 更为有趣的是,当使用含有花旗松素的商业饲料来喂养已经感染 WSSV 的虾时,其存活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尽管目前这种推广效果尚未达到十分显著的程度,但这一结果无疑表明,在 WSSV 感染期间在饲料中添加花旗松素,能够有效地阻止感染 WSSV 的虾的病毒繁殖。 在 WSSV 感染期间,未喂食花旗松素的幼虫中,病毒浓度在 72 小时后会显著增加,而喂食花旗松素的幼虫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毒的扩散。 这充分显示出在饲料中添加花旗松素在预防水产养殖中 WSSV 爆发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有望成为未来对虾养殖产业中的一项重要防治手段。

三、明确的结论:花旗松素 —— 对虾白斑病毒防治的新希望之星

综上所述,通过严谨的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花旗松素在抗 WSSV 活性方面表现卓越,在众多被测试的 10 种活性小分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防治对虾白斑病毒的佼佼者。 它能够有效地延长感染 WSSV 对虾的存活时间,展现出了强大的抗 WSSV 活性,为对虾在遭受病毒侵袭时提供了更为顽强的生存机会。 持续使用花旗松素进行治疗,不仅进一步减少了病毒的复制数量,而且显著降低了感染 WSSV 虾的死亡率,从根本上减轻了病毒对虾群的危害程度。 此外,花旗松素还具备阻止病毒水平传播的能力,这对于切断 WSSV 在虾群中的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扩散具有关键作用。 同时,它还能够提高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虾群整体的抵抗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潜在的病原体威胁。

因此,在饲料中添加花旗松素无疑是一种增强虾对 WSSV 抵抗力的有效策略,其在抑制 WSSV 爆发方面展现出了高度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尽管目前在推广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的地方,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花旗松素必将在对虾养殖产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养殖户们带来新的希望和曙光,助力对虾养殖产业实现更加稳定、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