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广东省2020年渔业主推技术:斑节对虾(金刚虾)高密度养殖技术(金刚虾和斑节对虾的区别)
2025-01-10人已围观
广东省2020年渔业主推技术:斑节对虾(金刚虾)高密度养殖技术
"《广东省 2020 年渔业主推技术:斑节对虾(金刚虾)高密度养殖技术详解》
一、技术名称
斑节对虾(金刚虾)高密度养殖技术,这一技术在现代渔业养殖领域中有着重要地位,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金刚虾的高效高密度养殖,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助力渔业产业的蓬勃发展。
二、技术概述
金刚虾,也就是莫桑比克斑节对虾,它原产于莫桑比克,凭借诸多优良特性,在水产养殖界备受瞩目。 其适应性良好,无论是面对不同的水质条件,还是养殖环境的细微变化,都能较好地适应,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生长速度快,相较于一些传统虾种,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可观的规格,缩短养殖周期;抗病能力强,这一特点大大降低了养殖过程中因病害导致损失的风险;个体大,产出的成虾往往体型较为可观,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旺盛;而且耐运输,能够在长途运输过程中较好地保持鲜活状态,便于运往各地市场销售,是非常适合在南方推广养殖的对虾新品种。
在汕头市,以往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塘高密度养殖面临着严峻的问题,病害频发致使经营陷入困境,大量池塘被迫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而金刚虾凭借耐高温、高盐的生理特性以及固有的生活习性,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可能。 利用高位养殖池塘现有的设施,巧妙地采用生物生态技术,开展高密度养殖,不仅有效解决了高位池塘长期只养殖南美白对虾单一虾种的局限,更为多品种对虾养殖开辟了新的道路,让养殖户有了更多样化的养殖选择。
三、增产增收情况
与养殖南美白对虾相比,这一金刚虾高密度养殖技术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它能够切实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几率,在养殖成活率方面,相较于南美白对虾明显提高了 10%,养殖成功率更是提高了 20%。 虽然金刚虾的产量相对南美白对虾略低一些,但是其单价却高出很多,这使得整体产值能够提高 20% - 30%,从而显著提升了养殖的经济效益,让养殖户能够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增强了养殖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四、技术要点
养殖条件:
水源水质是养殖的基础保障,必须严格符合 GB 32097 海水水质标准,确保水质清洁、无污染且各项指标适宜金刚虾生长。 养殖用水要通过砂滤提水的方式进行处理,以此来进一步净化水质,去除杂质和可能存在的有害物。 盐度的控制尤为关键,需维持在 15‰ - 30‰这个区间内,为金刚虾营造合适的渗透压环境。 池塘面积一般在 0.05 - 0.3 公顷为宜,水深可控制在 1.5 - 2.0 米,这样的水深和面积范围有利于日常管理以及水质调控等操作。
同时,池塘要配备中央排水系统,排水时能够从池塘中央闸口集中排至尾水处理池,经过净化达标后再排出,以此保障排水的科学性和环保性。 每公顷还需配备 20 - 30 台增氧机,为水体提供充足的氧气,满足金刚虾生长对溶氧的需求。 此外,养殖场要配备罗茨鼓风机充气系统,进一步强化水体的增氧效果,确保整个养殖水体的溶氧充足且分布均匀。
放养前准备:
晒塘:这是养殖前的重要基础工作,先将养殖池塘的水彻底排干,让池塘底部充分接受阳光的曝晒,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等对塘底进行杀菌消毒,去除有害病菌、寄生虫卵等,之后再仔细冲洗干净,为后续的养殖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
消毒:池塘在进水前,需要全面喷洒(70 - 80)×10??漂白粉(有效氯含量 28‰ - 32‰)消毒液,对于覆膜池塘,连同棚顶和四周也要一同进行喷洒消毒,确保整个养殖空间都能得到有效的消毒处理。 而池塘养殖用水则在傍晚时分,使用(30 - 40)×10??漂白粉进行泼洒消毒,随后开启增氧机搅拌均匀,使消毒液能充分在水体中发挥作用,搅拌一段时间后关掉增氧机,等待 12 小时后再重新开启增氧机曝气,加速余氯的挥发。 待余氯完全消失后,才可以进行有益藻、菌的培养工作。
培水:良好的藻相、菌相是放苗的必备条件,直接关系到虾苗入塘后的生长状况。 施肥所用的肥料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有机肥必须经过充分发酵处理(最好能拌入有益微生物制剂)后才能使用,这样可以避免有机肥在池塘中发酵产生有害气体或有害物质,影响水质和虾苗健康。 无机肥的比例要按照 N:P = 10:1 的标准进行调配,并且要根据实际的水质及水色情况来确定具体的施肥量,确保施肥量恰到好处,既不过多导致水质富营养化,也不过少无法满足藻类生长需求。 培水后的水质以清爽为宜,不宜过于浓稠、肥沃或油腻,同时还要适当施加有益微生物(如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等),促使有益微生物在水体中形成优势种群,从而更好地维持水体生态平衡,为虾苗创造优良的生长环境。
苗种放养:
苗种选择:苗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养殖的成败,所以金刚虾苗种要选择经特定 SPF 检测合格的优质种苗,这些种苗必须具备活力好的特点,虾苗在水中游动灵活、反应敏捷;个体要整齐,大小均匀一致,避免出现个体差异过大导致生长不均衡的情况;体色正常,呈现出健康的色泽;体表干净无附着物,防止携带病菌或寄生虫;且不能有空肠空胃现象,确保虾苗体质健壮,具有良好的摄食和消化能力。
放苗规格:一般来说,以体长 1.0 - 1.2cm 为宜,这个规格的虾苗在适应新环境以及后续的生长发育方面都有着较好的表现,能够更好地在养殖池塘中茁壮成长。
放苗天气:天气条件对于放苗至关重要,要选择晴好天气放苗,放苗时的水温需控制在 22 - 32℃,最适宜的水温范围是 25 - 30℃,这样的水温条件符合虾苗的生长习性,有助于其快速适应新环境。 如果放苗时水温温差超过 3℃,那么就应当将装苗的塑料袋放在池水中,让虾苗慢慢适应池塘水温后,再放进池中,避免因温差过大导致虾苗产生应激反应,影响成活率。 而大风、暴雨天等恶劣天气则不宜放苗,以防恶劣天气对虾苗造成伤害。
放苗盐度:放苗时,池水的盐度和育苗池的盐度相差不能超过 5,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需要进行淡化或咸化处理,使虾苗能够顺利过渡到养殖池塘的盐度环境中,减少因盐度变化带来的不适和应激反应。
放苗密度:合理的放苗密度是实现高密度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控制在(120 - 160)×10?尾 /hm2,这样的密度既能充分利用池塘空间和资源,又能保证虾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供给,避免因密度过大引发疾病或生长缓慢等问题。
养成管理:
水质调控:“养虾先养水”,良好的水质环境无疑是养殖成功的核心关键所在。 在养殖早期,进水要先经过沉淀、过滤及消毒等预处理步骤,去除水中的杂质、悬浮物以及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等。 然后通过施肥、加益生菌、施生态制剂、换水等多种方式对水质进行综合调控。 在水体中培养藻类和菌类,使其达到一定的数量并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需要根据实际的水质监测情况,适时适量地施肥以及投放有益菌(如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等),并合理安排排、换水工作。 具体操作上,放苗后的 15 天内一般不进行排换水,给虾苗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早期生长环境,15 天后开始排换水,之后随着对虾的不断生长,逐渐加大换水量,到了养殖中后期,一般每天要有 10 - 20cm 的换水量(主要水质调控指标见下表),通过精准的水质调控,保障水质始终处于适宜金刚虾生长的状态。
饲料投喂:全程采用优质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这类人工配合饵料必须符合 GB 13078 和 NY 5072 的有关要求,严格保证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坚决不使用鲜活饵料,因为鲜活饵料容易腐烂变质,进而污染水质,破坏养殖环境。 人工配合饵料的日投喂率通常为体重的 3% - 10%,日投喂量需要通过设置食台或专用伞网观察对虾摄食情况来确定,一般以 1 - 2 小时内能够摄食完为准。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对虾的生长阶段、虾的总量以及摄食率等因素,初步确定当日的理论投饲量,再结合摄食情况、天气状况等,适当调整实际投喂量,确保对虾既能吃饱,又不会造成饲料浪费和水质污染。 不同时期还可以根据需要适量添加不同的生物制剂,以此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增强其抗病能力。 投喂方法方面,放苗后的初期,通常每天投喂 4 - 6 次,随着虾体逐渐长大,每日投喂次数可调整到 3 - 4 次,投饵时一般沿着池边均匀投喂,要注意避开中央排水口附近,防止饲料被水流冲走,造成浪费以及影响排水系统正常运行。
日常管理:日常管理工作细致且繁杂,需要每日测量水温、溶解氧、pH 值、氨氮、亚硝酸盐、透明度、池水盐度等水质指标,时刻掌握水质的动态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还要经常检测池内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变化,因为浮游生物的状况也是反映水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 每 5 - 10 天就要测量一次金刚虾的生长情况,包括体重、体长等指标,以此来评估对虾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另外,要对池塘对虾数量、重量进行估测,可以采用旋网在池内多点取样测定的方法,并结合放苗量、摄食量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估测。 还要设立并认真做好养殖生产记录、药物台帐、饲料台帐、销售记录等,切实落实 “可追溯制度”,方便日后查询和管理,也有助于对养殖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经验。 技术和管养人员每天需要多次定时巡池,巡池工作涵盖多个方面,比如观察池塘水质变化情况,看水色是否正常、有无异味等;观察进排水情况,确保进排水系统正常运行,无堵塞或漏水等问题;观察对虾活动、摄食、残饵情况,了解对虾的健康状态和摄食规律;观察有无病虾及死虾,及时发现病害迹象并采取应对措施;观察有无缺氧浮头现象,保障对虾有充足的氧气供应;及时捞除池塘漂浮杂物及死藻等,保持池塘水面清洁,防止杂物腐烂影响水质。
病害防治:病害防治秉持 “防重于治” 的原则,金刚虾的主要病害分为病毒性和细菌性病害两种。 其中,病毒性病害主要包括白斑病毒和桃拉病毒,这类病毒性病害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所以切断病源就成为了较好的防控办法,具体操作是养殖用水要经过严格过滤及消毒处理,防止纳入带病原宿主生物及病原,并且绝对不能投喂带有病原的饲料,从源头杜绝病毒传入养殖池塘。 而对于细菌性病害,主要是弧菌,抑制弧菌的最好办法是以菌制菌,通过施加光合细菌等有益菌,让其在池塘中形成优势菌群,从而有效抑制弧菌的繁殖。 此外,减少 “压迫应激” 也是防治发病的有效办法,要保持水环境相对稳定,营造良好的水质、底质环境,并且在饵料中添加适量 Vc,有助于减少对虾因应激反应而发病的情况。 如果需要使用药物进行病害防治,那么药物的选用必须符合 NY 5071 的要求,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物,避免药物残留对金刚虾品质以及养殖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收获:在正常生长的情况下,经过大约 120 天的养殖,当金刚虾达到约 40 尾 /㎏的规格时,就可以进行收获了。 不过,具体的收获时间并非固定不变,还需要依据当时的气候条件、对虾的实际规格、市场价格、水质状况以及虾体健康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来确定。 在收获前 24 小时,要停止换水操作,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软壳虾的比例,提高收获的质量。 收获时,可以采用虾拖网、定置陷网等网具进行捕捞,确保捕捞过程高效且尽量减少对虾体的损伤。
五、推广情况
这一斑节对虾(金刚虾)高密度养殖技术在汕头市高位虾塘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应用,目前推广养殖面积已达到 100 公顷,占汕头市高位虾塘总面积的 50%,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为当地渔业养殖结构调整和养殖户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适宜区域
该技术主要适宜在南方高密度养殖池塘进行推广应用,因为南方的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与金刚虾的生长习性较为契合,能够为其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保障高密度养殖的顺利开展以及良好的养殖效益。
七、注意事项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特别留意天气突变(如台风、暴雨等)前后几天池水藻菌相的变化和死亡情况,因为天气突变往往会对池塘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容易导致藻菌大量死亡,进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引发对虾缺氧和应激反应,所以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尽可能降低天气变化对养殖造成的不利影响。
八、技术依托单位
本技术的依托单位是广东省汕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其详细地址位于汕头市滨港路金源园 8 栋 3 楼,邮编为 515041。 如果有相关技术咨询或者合作等需求,可以联系陈楷亮、林壮炳两位专业人士,联系电话是 0754 - 88550129。
(出处:广东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