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黄土高原养上三文鱼、白对虾、大闸蟹(三文鱼价格)
2025-01-10人已围观
黄土高原养上三文鱼、白对虾、大闸蟹
"黄土高原养上三文鱼、白对虾、大闸蟹 ——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水产养殖新貌
山西,作为中部省份,是典型的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以往在人们的印象中,干旱、缺水似乎就是它的标签。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在这片以黄土高原为主要地貌的三晋大地之上,“三文鱼”、大闸蟹、南美对虾等特色水产养殖正蓬勃兴起,它们宛如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地讲述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精彩历程。
太行山中 “三文鱼” 的别样养殖路
独特的养殖环境与条件
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晋城市沁水县郑庄镇张峰村,有着目前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 “三文鱼” 养殖基地,其年产量有望达到 800 吨,着实令人瞩目。
老百姓口中常说的 “三文鱼”,从生物学概念来讲,实则属于鲑鳟鱼这一类别。 鲑鳟鱼种类繁多,它们有的栖息在海洋,有的则生活在河流之中,但无一例外,它们对水温和水质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而张峰村养殖的 “三文鱼” 同样是鲑鳟鱼中的一种。
山西沁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进富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道,这里养殖的 “三文鱼” 都是由丹麦进口的三文鱼卵孵化而成的。 在目前已经建成的两期鱼池中,正养着 100 多万尾 “三文鱼” 呢。
“这‘三文鱼’可娇贵得很呀,水温太高或者太低都不行,水质稍有差池也养不活它。 和国内过去常用的网箱养殖不一样,我们这儿采用的是活水养殖,养殖用水是直接从上游张峰水库中流下来的。 ” 胡进富说道。
距离养殖基地 1.5 公里的张峰水库,可是黄河流域沁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呢。 郑庄镇张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郭和强告诉记者,张峰水库控制流域面积达 4990 平方公里,库容有 3.94 亿立方米,它是汾河一库、汾河二库之外山西省第三大水库,蓄水量更是位居全省第一。
不仅水资源丰沛,张峰水库的水质也是特别优良,这里的水质常年可达到二级饮用水标准呢。 而且呀,当地的气候在养殖 “三文鱼” 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胡进富介绍说:“我们这儿的水温,夏天最热的时候都不会超过 15℃,冬天最冷的时候也不会结冰,天然就适合‘三文鱼’这样的冷水鱼生长呢。 ”
产业发展与带动效应
虹鳟鱼类的生长周期大概在 3 年左右,而每年光进口饲料的费用就高达七八百万呢。 不过,目前该养殖基地已经形成了鱼卵孵化、鱼苗养殖到冰鲜冷链一条龙的产业模式,预计明年第一批 “三文鱼” 就可以长成上市了,前景十分可观。
这座占地 85 亩的养殖基地,共拥有 43 个标准化鱼池。 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尾尾 “三文鱼” 在鱼池中欢快地游动着,时不时还跃出水面,溅起一波波美丽的涟漪,好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郭和强感慨地说,这里曾经是沁水河的滩涂地,地里全是石子,根本种不成庄稼,村里过去也没什么像样的产业,这块地就这么一直荒废着。 可如今养起了 “三文鱼”,不仅有效地把荒地利用了起来,而且租金还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呢。
“我们村是个纯农业村呀,以前主要的农产品就是玉米。 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一亩玉米地一年的收入也就是 1500 元左右,一家一年到头忙下来,收入还不到 10000 元呢。 ” 郭和强无奈地表示,过去因为村里没产业,大部分村民没办法,只好外出打工,村里总共 400 多人,常住人口还不到 100 人呢。
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家门口的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回村务工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除了 “三文鱼” 养殖基地,村里还建起了肉牛养殖场和大水面生态渔业养殖园呢。 如今,旺泽肉牛养殖园区已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第一批肉牛都已经出栏上市了;大水面生态渔业养殖园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104 万斤鱼苗已经投放进去了呢。 这些产业的发展,能有效带动周边更多村民就业,从而让农民的收入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了。
郑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田李强对记者表示,郑庄镇生态良好,气候适宜,资源丰富,沁河穿境而过,沿岸良田成片,具备发展现代农业、做大龙头企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呢。
“郑庄镇是一个传统农业大镇,近年来,咱们镇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形成了六大产业园区,还开发了十大农业特色产品呢。 ” 沁水县副县长庞雅亮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该镇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力争因地制宜地利用好优势资源,不仅让产业发展多点开花,还让主导产业 “开花结果”,让群众的 “钱袋子” 鼓起来,“好日子” 火起来呢。
据介绍,近年来,沁水县将发展产业作为巩固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着力发挥乡村全面振兴中产业帮扶的带动作用。 该县出台了《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扶持办法》,配套了 8000 万元资金,明确了联农带农机制,从 10 个方面对重点农业产业进行扶持呢。 并且坚持 “一乡一特” 的产业布局,大力推进黑山羊、蜂蜜、食用菌、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发展,投入产业资金达到衔接资金总量的 65% 以上呢。 今年以来,又大力推动总投资 22.65 亿元的 “太行一号” 沿线 13 个项目建设,有效带动了村集体和农民群众增收,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呢。
在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沁水县农民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 去年一年,沁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 19128 元,增速达 10.2%;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 14943 元,增速达 17.01%,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呀。
盐碱地上 “致富虾” 的诞生记
盐碱地难题与前期尝试
运城,这座拥有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的城市,有着 4600 多年的食盐开采史和 70 年的无机盐开发史呢。 不过,这里也面临着一个大难题,那就是盐碱地总面积达到了 23.88 万亩,主要分布在永济、新绛、盐湖等 5 个县(市、区)。
就拿运城市永济市开张镇来说吧,由于地势低,镇上的耕地有三分之一都是盐碱地呢。 每到雨季呀,地里全是倒灌的河水和雨水,等到雨季过后,地里除了芦苇和盐蒿外,就全剩下无法利用的盐碱土了,那景象真是让人发愁。
“我们村共 9000 亩耕地,三分之一是重度盐碱地,根本种不了农作物,就只能荒在那儿了。 ” 说起曾经荒废的盐碱地,开张镇西开张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卫星就满是感慨。 他告诉记者,地荒在那里就会长出碱蓬草,如果放任不管,到了冬天就很容易引发火灾呢。 为了安全起见,村里每年光是两次除草,就得花掉 4 万元呢,“这不仅没什么经济收入,反而成了个大负担呀。 ” 张卫星无奈地说道。
为了解决这近 3000 亩重度盐碱地的利用问题,西开张村可是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呢。 据张卫星介绍,村里陆续在这块地上尝试种植改良水稻、艾草、洋姜、冬枣等作物,可结果都是半途而废了,这让大家心里别提多失落了。
南美白对虾养殖的艰难探索与成功
直到 2021 年,永济市委常委、开张镇党委书记武鑫偶然间看到一篇宁夏盐碱地养出海虾的报道,这仿佛给他们带来了一线生机。 在经过多方考察之后,开张镇政府与江苏通威集团达成了合作,决定先在村里建设 3 个小拱棚,开始试养南美白对虾。
虽说这里盐碱地的水质与海水成分十分相近,可养殖南美白对虾对于西开张村来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呀。 记者了解到,通威集团的技术人员在这里先后试养了 6 批虾呢,经过反复调配水质,虾从最初的当天死亡,到后来成活期延长了两个月,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据张卫星回忆,养殖初期,为了使水配比含盐量达到 12‰的 “准海水” 标准,技术人员前后往返西安专业机构送样检验就多达 40 余次,花费了 200 万余元呢。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呀,2 毫米的小虾苗终于长成了 15 厘米的大虾了。
产业效益与带动村民增收
如今的西开张村,已经有 1000 余亩重度盐碱地被成功开发利用了,建成了 1000 个养殖棚呢。 2023 年 5 月,第一茬活蹦乱跳的南美白对虾成功出栏,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了,那场面别提多热闹了。
“今年的市场行情特别好,价格差不多能到 35 元到 40 元一斤呢。 我们养出的虾目前可是供不应求呀,光周边城市就把全部的虾都订完了呢。 ” 张卫星高兴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棚产量 1500 公斤到 2000 公斤计算,每年共有两批虾养成上市,就算是按低价 50 元一公斤来算,一个棚保守估计纯利润可以达到 6 万元到 8 万元呢。
而且呀,这 1000 个南美白对虾养殖棚中,有 20 个经营收益归村集体所有,仅此一项,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 100 万元呢。 除了卖虾利润的分成,盐碱地的租赁以及用工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呢。 想当初,那重度盐碱地 5 元一亩都没人租呀,现在可不一样了,按照每亩 1000 元租给了养虾的投资商呢。 虾棚还带动了周边 150 多名村民就业,据西开张村村民介绍,现在在虾棚工作,每个月的收入能有 5000 多元呢,而过去纯靠农业收入,每年每人的平均收入也就只有 3000 元到 5000 元呢,这收入的变化可真是太明显了。
开张镇镇长卫亚妮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下一步呀,南美白对虾养殖将覆盖 3000 多亩重度盐碱地,全力打造晋陕豫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呢。 不仅如此,依托西开张村 “南虾北养” 的成功经验,开张镇还将在辖区内有资源优势的 7 个村进行经验推广,期望通过引进更多耐盐碱作物,解决近 2 万亩盐碱滩地治理难题呢。
卫亚妮介绍说,近年来,开张镇持续做好以高标准有机冬枣为主体、以果蔬基地和水产养殖为助力的 “一体两翼” 产业建设,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土地亩产价值,实实在在地让农民增收呢。 “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和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利用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研发人工土壤来改良镇上的盐碱地呢。 ” 卫亚妮满怀期待地表示,开张镇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是盐碱地,要是改良成功了,有望大幅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呢。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 年第 7 期)
总之,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无论是 “三文鱼” 养殖,还是 “南美白对虾” 养殖,都充分展现了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的强大力量,它们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道路上的璀璨亮点,带动着当地百姓走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