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动物界全系列十足目—对虾科(六):草虾(草虾的种类图片及名称)
2025-01-20人已围观
动物界全系列十足目—对虾科(六):草虾
"《探秘十足目 — 对虾科:草虾及相关物种的奇妙世界》
在丰富多彩的动物界中,十足目 — 对虾科犹如一座神秘的宝藏库,其中对虾属(学名:Penaeus)更是引人注目。 尽管曾经作为一个庞大的属,如今许多种类已被划分到新的属中,现仅存四种,但这并不影响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分类学上的探讨与争议。
一、对虾属的总体特征
(一)独特的外形构造
对虾属的成员们拥有着别具一格的身体形态,它们体侧扁,腹部发达,犹如一艘精巧的水下舰艇,在海洋中灵活穿梭。 头胸甲上分布着胃上刺、触角刺和肝刺等结构,如同精密的探测器,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的环境。 明显的触角脊、额角后脊和侧脊,有些种类甚至还有肝脊,额角后脊上的中央沟,这些独特的纹理和凹槽,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不仅增添了它们的美感,更是在其生存和繁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额角长而呈剑形,上缘 8~11 齿,下缘 1~5 齿,宛如一把锋利的宝剑,彰显着它们在海洋中的威严。 雄性第 3 颚足末端 2 节变形,末端第 2 节生长着丛毛,如同独特的装饰,而第 1~3 对步足有螯,第 4、5 步足呈爪状,这些特殊的附肢结构使它们能够熟练地捕食和防御。 腹部发达,雄性第 1 对内肢变形为交接器,呈倒钟形;雌性交接器大多数种呈圆盘状,中央有纵裂口,前端有小圆室;个别呈袋状,前端横裂(如日本对虾这一独特的种类);还有些种雌交接器为开放型(如美洲东西两岸的共 6 种),无纳精囊,仅胸部腹甲上有突出板和凹陷,这些多样化的交接器结构与它们复杂的繁殖方式紧密相连,是对虾属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表现。
(二)多样的食物来源
对虾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如多毛类、小型甲壳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等,它们就像海洋中的清道夫,维持着海洋底栖生态系统的平衡。 有时,它们也会捕食浮游动物,展现出其灵活的捕食策略和广泛的食性范围。 在对虾属中,中国对虾尤为特殊,它分布于亚热带海域的边缘区,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出色的适应能力,在低于 10℃和高于 30℃的温度条件下,依然能够顽强生存,这种对极端温度的耐受性在虾类中实属罕见。 中国对虾的产卵场所在河口附近及沿岸的低盐度海区,在黄渤海 5 月前后,它们迎来了繁殖的重要时刻。 受精卵孵化成为无节幼虫,这些幼虫体呈卵圆形,不分节,仅有 3 对附肢,与成虾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仿佛是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经过 6 次蜕皮,逐渐变为蚤状幼体;再蜕皮 3 次,便成长为糠虾幼体;又经过 3 次蜕皮,最终变为仔虾,此时的形态构造与成体相似,但体长不过 5 毫米,开始行游浮生活,之后还需经过几次蜕皮,才会下沉到海底生活。 仔虾常常大量密集于河口低盐水域和潮间带,它们勇敢地进入河口内生活,待体长达到 30 毫米以后,便返回浅海。 幼虾生长迅速,到 10 月底即可成长交配,雄性会将精荚塞入雌性交接器内,随后经过冬季约 5 个多月的等待,到第 2 年 5 月繁殖产卵时受精发育。 对虾是暖水性种,不能适应过低水温,因此每到秋末,它们便会集结进行长距离越冬洄游,前往黄海南部较深水域越冬,此时的它们成群结队,形成了一道壮观的景象,也为渔民们提供了有利的捕捞条件和渔汛期,成为了海洋渔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三)重要的经济地位
世界对虾年产量在 30~40 万吨之间,在海洋渔业的大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全球对虾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全世界养虾生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众多的对虾品种成为了养殖户们的首选,如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is)、斑节对虾(P.japonicu.)、墨吉对虾(P.merguicnsis)、褐对虾(P. aztecus)、凡纳对虾(P.vannamei)、细角对虾(P.stylirostris)、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短沟对虾(P.semisulcatus)、白对虾(P.setiferus)等,它们各自凭借着独特的优势,满足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在中国,对虾养殖产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6 年中国对虾养殖产量高达 8 万多吨,成为了当时渔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而在台湾地区,斑节对虾的养殖也成绩斐然,1986 年养殖产量已超过 4 万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厄瓜多尔则以凡纳对虾为主,其产量也在不断攀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了该国渔业出口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对虾市场中占据着一席之地,推动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虎纹对虾:澳大利亚海域的珍品
虎纹对虾(学名:Penaeus esculentus),这一原产于并大规模养殖于澳大利亚附近海域的虾类,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一)独特的形态与生长
幼年的虎纹对虾生活在海草丛中,那里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安全的栖息之所。 当它们的头胸甲长度达到 32 毫米(1.3 英寸)左右时,便迎来了性成熟的重要时刻,开启了生命的新旅程。 成年后的虎纹对虾个体长度可达 155 毫米(6.1 英寸),其外形与斑节虾极为相似,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虎纹对虾的颜色更加发褐一些,这独特的体色成为了它们区别于其他虾类的显著标志。 它们通常生活在水下 200 米(660 英尺)以上的深水区,那里的水压较大,水温较低且较为稳定,黑暗的环境中隐藏着许多未知的奥秘,而虎纹对虾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在地生活,适应了深海的独特生态系统,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出色的适应能力。
(二)分布与养殖业
虎纹对虾原产于澳大利亚东部和西部附近的温暖海域,尽管东西两岸相隔一定距离,但令人惊奇的是,两岸的虎纹对虾在形态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这表明它们在相对稳定的海洋环境中保持着较为一致的进化路径。 在养殖业方面,虎纹对虾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其年产量可达 500 公吨(490 长吨;550 短吨),并且具有可与草虾杂交的独特优势,这为对虾养殖业的品种改良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同时,虎纹对虾本身的价格比生长更为迅速的草虾要高,这使得它在高端海鲜市场上备受青睐,成为了养殖户和消费者眼中的珍品,为澳大利亚的渔业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增长点。
三、草虾:对虾家族的巨无霸
草虾(学名:Penaeus monodon),或称虎虾、鬼虾、牛形对虾,无疑是对虾科中的巨无霸,以其庞大的体型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闻名遐迩。
(一)分类学的历史溯源
草虾的学名 Penaeus monodon 由约翰?克里斯蒂安?法布里丘斯在 1798 年首次描述,然而,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名称却被人们所忽视,仿佛是一颗被尘封的明珠。 直到 1949 年,Lipke Holthuis 凭借着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深入的研究,才将其确定为对虾属的模式种,从此草虾在对虾分类学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开启了人们对它深入研究和认识的新篇章。
(二)独特的形态特征
草虾的体表光滑细腻,壳稍厚,犹如一层坚固的铠甲,保护着它庞大的身躯。 其身体上呈现出暗绿色、深棕和浅黄色相间排列的横斑,这些斑斓的色彩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画卷,使其在海洋中格外引人注目。 游泳足呈浅蓝色,原肢前面黄色,其缘毛桃红色,额角较平直,末端较粗,稍向上弯,宛如一把优雅的弯刀,彰显着其独特的气质。 头胸甲额角侧沟较深,伸到胃上刺下方,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腹部第四至六节背面中央具纵脊,第五步足无外肢,雄性交接器半圆形,侧面较宽,顶端较圆,雌性交接器第四步足间有 1 粗大的钙化隆起,纳精囊盘状,这些独特的身体结构特征是草虾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虾类的重要标志,使其在对虾家族中独树一帜。
(三)严苛的生长条件
草虾对生长环境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其适温范围为 14℃~34℃,最适生长水温为 25℃~30℃,在这个温度区间内,草虾的新陈代谢最为旺盛,生长速度也最快。 当水温低于 18℃以下时,它们便会停止摄食,进入一种类似于 “休眠” 的状态,以保存体力;而水温只要不低于 12℃,它们就能够顽强地生存下去,展现出一定的耐寒能力。 在盐度方面,其适应范围为 5~25×10-3,对盐度的变化较为敏感,需要相对稳定的盐度环境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草虾还是杂食性强的生物,对饲料蛋白质的要求为 35%~40%,贝类、杂鱼、虾、花生麸、麦麸等均可成为它们的食物来源,这种广泛的食性使得它们在不同的海洋生态环境中都能够找到足够的食物,保障自身的生长和发育。
(四)广泛的分布范围
草虾分布于印度洋 - 太平洋海域,其分布范围极为广泛,东至日本海、西至非洲西海岸和阿拉伯半岛、南至澳大利亚,几乎涵盖了这片广袤海域的许多角落。 它们栖息在浅水区的沙质底部,那里丰富的底栖生物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同时,草虾也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汽水(水域)和淡水区域的环境变化,这使得它们在一些河口地区和淡水湖泊中也能生存繁衍,进一步扩大了其生存空间和分布范围,成为了一种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海洋生物。
(五)极高的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草虾堪称营养宝库,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及钙、磷、铁、锌、碘、硒、维生素 A 等多种营养成分,这些营养物质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免疫力提升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草虾低糖、低脂、低胆固醇,体内蛋白含量较高,占总体的 16%~20% 左右,脂肪含量不到 0.2%,并且所含的脂肪主要是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非常适宜人体吸收,是一种理想的健康食品。 其肉中锌、碘、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要高于其他食品,肌纤维细嫩,易于消化吸收,无论是老人、儿童还是身体虚弱的人群,都能够轻松享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补充。 此外,草虾的虾头和虾壳含有 20% 的甲壳质,经过加工处理,从甲壳质中可以提取甲壳素,甲壳素在食品、化工、农业、环保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进一步提升了草虾的综合利用价值,使其成为了一种浑身是宝的海洋生物资源。
经济价值:作为对虾属中最大型的种,草虾最大个体长达 33cm,体质量可达 500~600g,即使是成熟虾一般体长也在 22.5~32cm,体质量 137~211g,其庞大的体型和鲜美的肉质使其成为了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名贵虾类。 草虾适应盐度范围较广,能耐高温和低氧,抗病能力较强,个体大,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离水后耐力很强,这些优良特性使得它可以长时间存活运输,能够以活虾的形式销售,极大地提高了其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 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每年可以养殖 2 茬,每年还有 2 个产卵期,分别是 2~4 月和 8~11 月,这种高效的繁殖和养殖能力为养殖户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使得草虾养殖成为了当地渔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
(六)复杂的物种现状
草虾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养殖虾类,在全球对虾养殖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相对优于其它虾类,这使得在养殖过程中能够减少疾病带来的损失,提高养殖的成活率和产量。 在运输过程中,草虾也表现出了较强的耐力和适应性,不易死亡,这为其在市场上的销售和流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草虾的养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壳较厚,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虾体,但也导致可食用的部分比例与东方对虾相较之下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和市场竞争力。 部分产地的草虾个体体型较大,被业者冠以 “海虎虾”、“海熊虾”、“肥猪虾” 等称号,这些独特的名称反映了其在市场上的差异化和特色化。 但在 2010 年,绿色和平将草虾列入海产品红色名单,这主要是因为草虾的养殖在一些地区摧毁了数个国家的红树林,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并且存在过度捕捞的趋向,这对草虾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平衡构成了威胁。 因此,如何在发展草虾养殖产业的同时,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养殖户、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寻找一种平衡发展的模式,让草虾养殖产业能够在未来继续为人类带来美味和财富的同时,也能让海洋生态环境保持健康和稳定。
四、短沟对虾:印度洋 - 西太平洋的宝藏
短沟对虾(学名:Penaeus semisulcatus),作为须虾科、对虾属的虾类,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印度洋 - 西太平洋的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鲜明的形态特征
短沟对虾的形态与草虾极为相似,仿佛是大自然用相似的模具塑造出来的一对兄弟,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它独特的细节。 其体表呈现出褐色及红褐色,仿佛是被夕阳的余晖所浸染。 最大体长可达 230 毫米,最大体质量 1364 克,通常在 130 - 180 毫米之间,体型较为可观。 体面光滑,甲壳薄,腹部由浅绿、浅土黄、暗棕色环带相间排列构成鲜艳的斑纹,这些美丽的斑纹如同大自然精心绘制的彩带,使其在海洋中格外引人注目。 第 2 - 3 颚足外肢刚毛红色,5 对步足紫色和土黄色环节,腹肢紫红色、绿毛红色、原肢前面白色,尾肢后半部为红色及黑褐色,第 1 触角鞭黑白相间,如此丰富多彩的体色搭配,使其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额角基部下倾,中部稍隆起,末端尖细,微微上弯,伸到第 1 触角柄末端(雄)或柄的第 2 节末端,上缘基部 4/5 具 6 - 8 齿,4 齿在头胸甲上,各齿间距较均匀,末端尖细部分无齿,下缘 2 - 4 齿(不过亦有具上缘 5 齿,下缘 0 齿及上缘 7 齿下缘 4 齿者),额角后脊伸到头胸甲近后缘。 第一触角鞭之上鞭较下鞭稍长,额角侧脊高而锐,伸至胃上刺稍后方消失,头胸甲具眼眶触角沟、颈沟,额角侧沟相当深,伸到胃上刺稍后方,头胸甲具触角刺、肝刺、胃上刺,无眼眶刺和颊刺,腹部第 4 - 6 节背面中央具纵脊,尾节与第 6 节等长,末端尖,无侧刺,第 3 对步足伸至第 2 触角鳞片末端;第 1、4、5 对步足约伸至(雌)或超出(雄)第 2 触角柄末端,第 1 对步足具基节刺和座节刺,第 5 对步足仅具基节刺,5 对步足皆具较小的外肢,交尾后之雌虾其交接器缝内(纳精囊)夹有一片状坚硬之黑物,此即为交尾栓根部之硬物,这些独特的身体结构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