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虾苗淡化,放苗时间,放苗注意事项,前期投饵量您知道吗? (对虾虾苗淡化,放苗时间,放苗注意事项,前期投饵量您知道吗+是什么)

2025-01-27人已围观

对虾虾苗淡化,放苗时间,放苗注意事项,前期投饵量您知道吗?

"《对虾虾苗淡化、放苗及前期管理关键要点全解析》

在对虾养殖的整个流程中,虾苗淡化、放苗以及前期的投饵管理等环节犹如基石,对于养殖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环节相互关联,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到虾苗的成活率、生长速度以及后期的养殖效益。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且细致地探讨这些关键要点,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份详尽且实用的操作指南。

一、虾苗淡化:精准操作与耐心培育

对虾仔虾对低盐度环境的耐受力与虾苗的日龄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仔虾在第 7 天以后,随着个体的不断生长,其对低盐度环境的适应能力会显著增强。 这一特性为我们进行虾苗淡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当虾苗入池稳定 24 小时后,便可以着手开始添加淡水。 在淡化的前期阶段,每天添加淡水的量控制在 5 - 10 厘米为宜。 这一过程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耐心和细心,如同呵护襁褓中的婴儿一般,循序渐进地改变虾苗所处的盐度环境。 随着淡化进程的推进,当虾苗淡化到盐度为 10 以后,它们对盐度的变化会变得较为敏感。 此时,我们应以每天下降 1.5 - 3 的速度,小心翼翼地将盐度慢慢降低至 5,并且稳定 2 天,让虾苗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这一变化。 之后,再将盐度进一步下降到 1 - 2,大约经过 10 天左右的精心操作,使暂养池水盐度逐渐降低至 1,从而完成虾苗的淡化过程。

在整个淡化过程中,水质调控至关重要。 添加新水时,我们要利用水泵抽取蓄水池经过 60 目筛绢仔细过滤后的水,并从水池上方缓慢加水,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杂质和敌害生物进入虾池,确保虾苗生活在一个清洁、安全的水环境中。 到了后期,每天换水 10 厘米,采用虹吸管排水的方式,既能保证水质的新鲜,又能避免对虾苗造成不必要的惊扰。 同时,定期泼洒微生态制剂、沸石粉等水质改良剂,这些改良剂就如同虾池的 “清洁工” 和 “营养师”,能够净化水质和底质,为虾苗创造一个稳定、健康的生存环境,促进虾苗的健康成长。

二、投饵管理:科学投喂与灵活调整

虾苗入池后的投饵管理是一项需要精准把控的工作。 初期,我们投喂 80 目微粒子饵料,日投饵量控制在 15 - 20 克 / 万尾。 这一阶段的虾苗体型较小,口器也较为稚嫩,微粒子饵料的大小和营养成分能够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 随着虾苗的逐渐长大,随后投喂仔虾 2 粉状饵料,日投饵量增加到 30 - 40 克 / 万尾,为虾苗的快速生长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 到了后期(标粗苗),则投喂凡纳滨对虾 1 专用饵料,日投饵量进一步提升至 60 - 70 克 / 万尾,每天分 5 - 6 次投喂。 这种分多次投喂的方式,能够模拟虾苗在自然环境中的摄食习性,保证虾苗在不同的时间段都能获取足够的食物,同时也避免了一次性投喂过多导致饵料浪费和水质污染。

然而,投饵量并非一成不变,我们还需要通过仔细检查虾苗的摄食情况、残饵情况来灵活调整投饵量。 例如,如果发现虾苗在投喂后很快将饵料吃完,且池底没有明显的残饵堆积,这可能意味着投饵量不足,需要适当增加;反之,如果投喂后长时间仍有大量残饵剩余,则说明投饵量过多,需要相应减少。 此外,还要根据虾苗的生长阶段、水质状况、天气变化以及蜕壳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灵活掌握。 一般来说,投饵量控制在以每次投饵后 2 小时吃完为宜,这样既能保证虾苗吃饱吃好,又能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为虾苗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三、出苗:把握时机与采用合适方法

当淡化虾苗平均体长达到 1 厘米以上(或经过 “标粗” 后虾苗体长达到 2 厘米以上),就意味着虾苗已经达到了可以出苗的标准,此时我们需要适时进行出苗操作。 出苗的时间选择非常关键,应选在晴天早晨或傍晚进行,切忌在中午阳光强烈或雨天进行出苗操作。 这是因为晴天早晨和傍晚的气温、水温相对较为稳定,光照强度也适中,能够减少虾苗在出苗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提高出苗的成活率。

出苗时,采用 “先抄后集” 的方法效果较好。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排放池水,将水位降低至 30 厘米左右,然后用手抄网轻轻地捞苗,在捞苗过程中要边捞边控制水位,避免对虾苗造成过度的挤压和损伤。 当池内虾苗数量不多、水位降至 10 厘米左右时,再完全排水,将剩余的虾苗用集苗网箱进行收集。 收集完成后,采用称重法对虾苗进行计数,这样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握虾苗的数量,为后续的放养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四、虾苗放养:合理选择与精心操作

凡纳滨对虾属于海水虾类,其苗种培育通常是在正常海水中进行的。 因此,为了使虾苗能够安全地从海水环境过渡到淡水环境,我们需要对虾苗进行驯化,使其适应低盐养殖环境。

淡水池塘养殖的虾苗来源主要有以下两种:

已淡化虾苗:这种虾苗是在对虾育苗场或养殖地区的淡化暂养场已经完成淡化过程的,它们已经适应了养成池水的盐度,运抵养虾场后可以直接下池。 但对于直接投放的已淡化虾苗,我们有一定的质量要求,即体长达 1 厘米以上,规格整齐,体表干净,健康活泼,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离水后有较强的弹跳力,并且经检测无病毒、无肝肠胞虫、无致病弧菌等。 只有选择这样优质的虾苗,才能为后续的养殖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未完全淡化虾苗:对于尚未完成淡化过程(在育苗场仅淡化到盐度 10 左右)的虾苗,在养成池塘还需要继续进行淡化。 一般的做法是:在养成池的上风处,选择池底平坦、进排水方便的池角建设暂养池,暂养池的面积为大池面积的 1/15 - 1/10 较为合适。 我们可以通过挖池底泥筑堤的方式建设暂养池,堤高控制在 0.8 - 1 米,或者采用农用薄膜或防渗布进行围栏,将暂养池与大池隔离开来。 放苗前,将暂养池的水位加到 60 厘米左右,并培养水色,为虾苗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 然后在淡化暂养池中投入粗海盐(或海水、海水晶、卤水),使暂养池水盐度达到与育苗场出池时的盐度相近或略高,这样可以减少虾苗因盐度变化过大而产生的应激反应。 暂养密度控制在 1000 - 1200 尾 / 平方米,放苗后每天向暂养池加注淡水 5 - 10 厘米,经过大约 10 天左右的时间,使暂养池的盐度与外池池水一致(盐度 1 以内),当虾苗体长达到 2 厘米以上时,即可挖开堤坝或拆除围栏,让虾苗自行游入大池,开始在养成池中生长。

凡纳滨对虾放苗的最适水温为 22 - 35℃。 在确定放苗时间时,我们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温变化情况。 一般来说,一茬养殖宜在 4 - 5 月放苗(但会因地区而异),这样可以避免受春季寒潮的影响,确保虾苗在适宜的水温环境中生长。 如果养殖池塘配有温棚,则可以适当提前放苗时间,利用温棚的保温作用,为虾苗提供更有利的生长条件。 冬季大棚养虾的虾苗放养时间一般自 9 月中下旬开始一直到 11 月份,同样会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放苗密度也是一个需要谨慎考虑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放苗密度为 4 万 - 6 万尾 / 亩较为合适。 但对于配有增氧设备、进排水方便的精养池塘,由于其养殖条件较好,水体的溶氧和水质调控能力较强,可以将放苗密度增加到 8 万尾 / 亩;而在冬季气温较低时,为了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资源,放养密度可适量增多。 此外,以养殖对虾为主的池塘少量搭配滤食性鱼类或扣蟹,可以起到调节水质、防病的作用,例如搭配一些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它们能够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藻类的过度繁殖,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从而为对虾创造一个更加稳定、健康的生长环境。

在放苗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应选择在晴天的上午或傍晚放苗,避免在中午太阳曝晒时或雨天放苗。 这是因为中午太阳曝晒时,水温较高,光照强度大,虾苗在放入池塘时容易受到强烈的应激反应;而雨天则会导致水温、水质的不稳定,同样不利于虾苗的存活和生长。

虾苗下池前 1 天,取少量虾苗进行试养,经 24 小时成活率达 85% 以上方可进行正式放养。 这样可以提前检测虾苗对池塘水质和环境的适应性,确保大规模放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放苗时水温差不能超过 3℃,否则会对虾苗造成严重的应激伤害。 因此,在放苗前,应先将虾苗袋放入池水中 10 - 30 分钟,使虾苗袋内的水温与池水温度逐渐趋于一致,然后再解袋入池,让虾苗平稳地进入新的生长环境。

放苗时要在上风处放苗,并要分散放苗。 上风处的水质相对较好,溶氧含量较高,有利于虾苗尽快适应新环境;而分散放苗可以避免虾苗在局部区域过于密集,减少虾苗之间的相互挤压和竞争,提高虾苗的成活率。

有条件的池塘,放苗前开动增氧机 1 - 2 小时,搅动池水,使池水的溶氧分布更加均匀,水温、水质更加稳定。 但在放苗时要停机,避免增氧机产生的水流和气泡对虾苗造成伤害。

总之,对虾虾苗淡化、放苗以及前期投饵管理等工作需要我们严格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步骤,注重每一个细节,精心呵护虾苗的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为对虾养殖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