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一生脱壳数次,蜕壳都要注意哪些关键细节? (对虾脱壳后多久恢复)
2025-01-13人已围观
对虾一生脱壳数次,蜕壳都要注意哪些关键细节?
"《对虾蜕壳的奥秘:关键细节与养殖智慧》
在水产养殖的奇妙世界里,白对虾的生长历程充满了神奇与挑战。 白对虾的一生,犹如一场不断蜕变的奇妙旅程,必须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蜕壳,才能实现身体的不断增长、增粗,最终长大成熟。 它们一生竟需要多达 50 余次的蜕壳,而每一次蜕壳,对于白对虾而言,都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 “生死考验”。 当养殖过程中出现蜕壳不遂、大量偷死等异常现象时,这无疑是在向养殖户敲响警钟,提示着某些关键环节必定出现了问题。 此时,养殖户必须争分夺秒地寻找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以避免引发批量死亡,从而造成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白对虾的蜕壳机理,进而详细探讨蜕壳不遂、偷死现象的产生因素以及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白对虾的蜕壳机制
变态蜕皮:幼体成长的奇妙蜕变
主要发生在白对虾的幼体时期,这一阶段的蜕皮(壳)过程独具特色。 由于虾体尚幼小稚嫩,且形态变化极为显著,加之其外皮不像成虾那般坚硬坚韧,故而常被形象地称为 “变态蜕皮”。 这一过程主要涵盖了白对虾在四个关键幼体期的形态演变,即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阶段。 在这些幼体期,虾体不断地进行着微妙而神奇的变化,为后续的成长奠定基础。 随着幼体期的逐渐结束,虾壳开始逐渐增厚变硬,标志着白对虾进入了新的成长阶段,此时的虾壳便被正式称为 “壳”,这一转变犹如幼童逐渐成长为少年,身体也变得更加坚实有力。
成虾蜕壳:成长的必然选择
当白对虾度过幼虾阶段后,随着生长发育的稳步推进,它们会持续不断地进行蜕壳。 蜕壳实际上是白对虾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当虾体通过摄取营养物质,并将其充分转化,使得机体组织不断生长发育,达到一定程度时,白对虾必然要通过蜕壳来实现身体的进一步生长。 在正常情况下,每完成一次蜕壳,虾体的体积都会明显增大,这就如同蛇蜕皮后身体会变得更长更粗壮一样。 然而,当白对虾遭遇严重的应激反应,或者面临营养不足的困境时,其蜕壳过程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蜕壳失败,进而影响到其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蜕壳的作用:生命的多重蜕变
蜕壳对于白对虾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多重作用。 首先,也是最为直观的作用便是促使虾体增大,每一次成功的蜕壳都意味着白对虾向着成熟又迈进了一步。 其次,在蜕壳的过程中,白对虾能够巧妙地蜕掉附着在甲壳上的寄生虫和其他附着物,这就像是给自己的身体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洁,摆脱了潜在的健康威胁。 此外,蜕壳还具有神奇的再生能力,当白对虾在生活中遭遇意外,导致身体出现残肢时,蜕壳过程能够促使残肢再生,使其重新恢复完整的身体结构,为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蜕壳的时间:夜幕下的短暂蜕变
白对虾的蜕壳行为一般选择在夜间悄然进行,这是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蜕壳时间极为短暂,通常在一分钟内即可完成整个过程。 实际上,在对虾正式蜕壳之前,其身体下面新的软壳就已经悄然形成,为即将到来的蜕变做好了充分准备。 刚刚完成蜕壳的虾体显得软弱无力,只能静静地伏在池底,此时的它们处于极度脆弱的状态,需要格外的呵护和保护。 对于幼虾而言,经过数小时的休养生息,新壳就会逐渐增加硬度,使其恢复一定的活动能力;而成虾则需要 1 - 2 天的时间,新壳才能完全硬化,恢复到正常的防御状态。 这一过程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白对虾在蜕壳时的抵抗力是最弱的,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侵害,例如在蜕壳时,白对虾相互蚕食(被其它虾吃掉)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同时,蜕壳需要虾体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作为支撑,否则就会造成蜕壳不遂或软壳的情况发生;而且,如果底部环境恶劣,处于蜕壳期的白对虾则最容易感染细菌等病原体,引发疾病,甚至可能出现中毒性死亡的悲剧。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们为了改善虾塘的底部环境,常常会选择使用各种各样的改底产品。 目前市场上最新的技术成果便是安全高效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片。 过硫酸氢钾被誉为第五代消毒剂,具有诸多显著优点,如绿色安全,对养殖动物的刺激极小,使用后无残留等,这些优点使其受到了越来越多养殖户的认可和青睐。 然而,在选择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片时,养殖户们需要格外注意,应尽量选择含量在 20% 以上的产品。 这是因为过硫酸氢钾成分含量越充足,其氧化性就越好,能够更有效地分解底部的有机物,改善底质环境。 但由于过硫酸氢钾较高的氧化性,使得其含量越高,制片难度就越大,一般的小厂家很难掌握这一技术。 因此,在选择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片时,建议养殖户们仔细看清产品含量,并尽量选择口碑良好、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厂家的产品。 与此同时,制片技术越高超,产品的颗粒就越小,其作用面积也就越大、越均匀,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改底效果,为白对虾提供一个更加健康、清洁的生活环境。
研究表明,在 28℃的水温条件下,仔虾、1 - 5g 幼虾和 15 克以上成虾的蜕壳间隔时间分别为 30 - 40 小时、4 - 6 天和 2 周左右。 而且,有趣的是,越接近野性的亲虾产下的幼虾,在养到成虾后,其蜕壳周期往往与农历初一和十五相契合,这一现象与潮汐规律有着密切的关联。 尽管蜕壳从个体角度来看是白对虾的独立行为,但从群体层面而言,脱壳却呈现出明显与潮汐相关联的周期规律性,通常在大潮期间,白对虾的蜕壳现象更为频繁,这仿佛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密码,与海洋的潮汐律动相互呼应。
5. 蜕壳频率:成长的阶段性蜕变
白对虾的一生要经历 50 多次蜕壳,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变化的过程。 从无节幼体发育到仔虾阶段,它们要蜕皮 12 次,这是白对虾成长的初期蜕变阶段;从仔虾到幼虾阶段,蜕壳次数增加到 14 - 22 次,虾体在这一阶段不断地调整和成长;而从幼虾到成虾阶段,还需要蜕壳 18 次左右,每一次蜕壳都是对虾体的一次重塑和升级。 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速度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即蜕壳频率(两次蜕壳间隔)和增长率(蜕壳后虾体的增长和增重)。 一般来说,其生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 1 - 6 厘米时,生长速度较快,仿佛是青春年少的快速成长期;在 6 - 8 厘米时,生长速度相对较慢,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而当体长达到 8 厘米以上时,生长速度又开始加快,如同迎来了生命的又一次蓬勃发展期。
二、影响白对虾蜕壳的主要因素
池塘水质:生命之源的关键影响
在水产养殖领域,有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好水好虾”,这深刻地揭示了池塘水质对于白对虾生长的重要性。 没有良好的水质条件,白对虾根本无法实现正常的生长发育,更不用说顺利进行蜕壳了。 一旦水质不佳,蜕壳偷死现象就会频繁出现,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困扰。 当白对虾生长缓慢、体质较弱时,其蜕壳过程往往也会显得无力,经常出现蜕壳不遂、或蜕壳后软壳的现象,这就如同一个身体虚弱的人难以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一样。 而这种情况下,偷死现象自然会随之增加,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EM 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效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证实,它能够有效地调节水质,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滋生,为白对虾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然而,EM 菌发酵好的原液使用成本相对较高,而且经过厂家经销商长时间的储存,菌的活力也会不可避免地下降,从而影响其使用效果。 因此,近几年市场上比较受到养殖户欢迎的是 EM 菌菌种。 养殖户购买回去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扩培,这样不仅能够降低使用成本,而且现发酵的菌液数量多、活性好,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调节水质的作用。 那么在选择 EM 菌菌种的时候,养殖户们需要关注菌种的好坏。 一般而言,判断菌种好坏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指标 ——pH 值。 因为 EM 菌种中乳酸菌含量最多,而 EM 菌菌液的 pH 值较低则说明乳酸菌含量丰富,也就意味着整体的 EM 菌活性较高。 通常情况下,pH 值在 3.5 以下就算是好菌种,如果能够达到 3 以下,那就可以算得上是质量特别好的 EM 菌种了。 养殖户们在选择菌种时,可以通过这一指标进行初步筛选,确保购买到优质的 EM 菌菌种,为白对虾的养殖提供有力的支持。
2. 塘底环境:隐藏的健康威胁
特别是在幼虾、成虾阶段,白对虾蜕壳时会静卧在底部,此时塘底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它们的健康和生存。 当塘底环境变差,例如大量腐败菌滋生时,刚刚蜕壳的虾体由于抵抗力最弱,很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严重威胁白对虾的生命安全。 此外,底部环境差还会导致有害物质大量蓄积,这些有害物质会引起蜕壳虾缺氧、中毒等问题,进而导致白对虾蜕壳不遂、偷死等现象的发生,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保持塘底环境的清洁和稳定,对于白对虾的健康蜕壳和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就像为一座高楼大厦奠定坚实的地基一样重要。
3. 放养密度:生存空间的微妙平衡
适宜的放养密度,是提高养殖成功率、实现高产的必要手段。 然而,如果放养密度过大,白对虾之间的同类蚕食率就会大大增加,这在蜕壳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正在蜕壳的虾几乎毫无抵抗力,非常容易成为其他同类攻击的目标,鱼、虾等动物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杀死。 在养殖现场,我们经常会听到养殖者反映,投放了不少虾苗,但最终却未能达到预期的高产目标。 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动物之间的相互蚕食,导致养殖数量大量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南美白对虾的同类蚕食性还是比较强的,因此,放养密度和水体透明度都会对白对虾之间的蚕食率产生影响。 养殖户在投放虾苗时,一定要根据池塘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放养密度,避免因密度过高而引发一系列问题,确保白对虾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松、安全的环境中生长和蜕壳。
4. 天气变化:大自然的突发挑战
天气骤变、台风、高温等恶劣天气条件,会对白对虾的生长环境造成极大的冲击,从而引起虾的应激反应,导致应激性蜕壳的发生。 由于这种蜕壳是由于应激性生理变化引起的,有时难免会出现营养缺乏的情况,进而导致蜕壳不遂。 一般来说,高温、低温、水温变化或离子指标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都可能引起白对虾的应激性蜕壳。 因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尽量减少天气变化对白对虾的不利影响。 例如,在高温天气来临之前,可以通过增加池塘水深、搭建遮阳棚等方式,降低水温,缓解白对虾的应激反应;在台风等恶劣天气过后,要及时检查池塘水质和虾体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白对虾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长状态。
5. 营养平衡:健康成长的基石
营养失衡,是白对虾蜕壳不遂、偷死的根本原因之一。 事实上,上述各种状况,包括没有提及的其他情况,都会引起白对虾代谢紊乱、异食、应激等生理反应,最终影响到与蜕壳相关的营养积累或生理活动,导致蜕壳不遂、偷死现象的发生。 白对虾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从饲料中摄取多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这些营养物质的比例和含量必须合理搭配,才能满足白对虾的生长需求。 如果饲料中某种营养成分缺乏或过量,都会影响白对虾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影响其蜕壳过程。 因此,养殖户在选择饲料时,一定要选择品质优良、营养均衡的产品,并根据白对虾的生长阶段和实际情况,合理调整饲料配方,确保白对虾能够获得充足、均衡的营养,为顺利蜕壳和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防止白对虾蜕壳不遂的几点建议
保持充足的采食:营养摄取的关键
采食,是对虾获取各种营养素的最主要来源,对于防止白对虾蜕壳不遂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要求养殖户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确保饲料品质优良,营养供应均衡。 优质的饲料能够为白对虾提供全面、充足的营养,满足其生长和蜕壳的需求。 二是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不仅要保证饲料本身的消化利用率高,还要注重调整对虾的胃肠道功能,在减轻肝胰腺负担的基础上,增强肝胰腺、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 建议的方法是,经常拌喂能够提升白对虾肝胰腺、肠道功能、提高虾免疫力的有益菌。 这些有益菌可以帮助对虾更好地消化吸收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促进营养物质的转化和利用,从而为蜕壳过程提供充足的能量和物质支持,提高蜕壳的成功率。
保持良好的水质:生存环境的保障
定期改底,保持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处于较低的水平,减少对虾的危害作用。 这可以通过使用安全、高效的改底产品,如前面提到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片,来分解底部的有机物,改善底质环境,防止有害物质的积累。 同时,要保持塘底的氧化还原电位处于较高水平,这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利用,为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维持平衡的藻相、菌相,保证养殖水体中有充分的溶解氧,及时参与转化残饵和粪污,避免水质恶化。 建议定期改底,采用化学改底与生物改底相结合的方式,重要的是选择使用安全、高效、成本适宜的产品与技术;定期补充养殖水体内的有益微生物群,使之处于优势种群状态,抑制有害菌对虾体的侵扰,为白对虾创造一个清洁、健康、稳定的生存环境,确保其能够顺利完成蜕壳过程。
注意天气变化:未雨绸缪的智慧
从事水产养殖,养殖户还需要具备 “看天施调” 的意识,尤其是要充分了解虾的生物学特性。 幼虾到成虾阶段,蜕壳基本上是在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左右,这是白对虾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 因此,在蜕壳期来临之前,养殖户要及时泼洒电解质多维和拌食复合维生素,根据水体情况补充钙镁等矿物质元素,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蜕壳不遂的现象发生概率。 对于极端天气变化,例如台风、降温、高温等,养殖户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信息,并密切追踪天气变化情况,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如调整水位、增加增氧设备、投喂抗应激药物等,是防止白对虾蜕壳不遂的正确做法。 千万不要等到问题发生了才进行补救,那样不仅成本高,而且损失也会增大,甚至可能导致整个养殖批次的失败。
总之,白对虾的蜕壳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生命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养殖户只有深入了解白对虾的蜕壳机制,掌握影响蜕壳的各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确保白对虾顺利完成蜕壳,健康成长,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成败,每一次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收获,需要养殖户们用心去经营、用智慧去管理,才能在白对虾养殖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长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