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广西对虾产业圈子开了一场最接地气会议,要给广西养虾业传递啥信息? (聚焦三农广西北海传销大揭秘一日游cctv)
2025-02-02人已围观
广西对虾产业圈子开了一场最接地气会议,要给广西养虾业传递啥信息?
"《广西对虾产业困境与破局之路:一场接地气会议的深度剖析与展望》
广西对虾产业现状:辉煌背后的严峻挑战
广西对虾产业在水产行业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养殖面积超过 30 万亩,全区产量约达 23 万吨,产值更是在 80 - 100 亿元之间,长年以来在全国排名第二位,可谓是广西区水产行业重要的支柱产业。
然而,近年来广西对虾养殖形势却愈发严峻,成功率屡创新低,排塘情况一轮比一轮严重。 尤其是钦州、防城港两地的养殖情况,犹如坐过山车一般,从 2 - 3 年前高达 70 - 80% 甚至 90% 以上的高养成率,急剧跌至 2015 年不足 10% 的惨淡局面。 这一急剧变化导致众多浙江养殖户遭受重创,不少人早早选择休塘、退塘、卖塘,无奈地结束在广西的养殖事业,甚至有的养殖户为了攒足回家路费,连看虾塘的狗都不得不卖掉,其窘迫程度可见一斑。 在养殖第一造还没结束时,钦、防多个养殖主产区就出现了人走塘空的凄凉景象。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 年浙江养殖户在广西、广东养殖对虾的损失超过了 30 亿元,而且预计次年将有很多养殖户不会再到广西从事对虾养殖了,广西对虾产业可谓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
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未来 “十三五” 期间,广西对虾产业该如何进行有效改革,从而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呢?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且极具意义的虾业总结会在南宁隆重召开,这场会议汇聚了自治区及各市县水产畜牧兽医局、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对虾协会、养殖加工龙头企业、水产养殖合作社、育苗场、养殖大户等众多业界专家及精英人士参与,大家齐聚一堂,针对种苗、病害、生态养殖、加工等领域所面临的重重困境,展开了深刻且 “接地气” 的探讨,旨在为广西对虾产业探寻出一条破局重生之路。
种苗问题:自主选育与进口依赖的矛盾
在种苗方面,存在着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南美白对虾作为国内对虾养殖的最大品种,中国虽是世界最大养虾国,但亲虾却都依赖从国外引进,至于这些亲虾在国外是第几代,大家都无从知晓。 防城港市水产畜牧兽医局钟鸣远科长在总结会上直言不讳地表示:“我认为不是叫一代亲虾就是好,而是只有养殖成功率高,得到市场认可的亲虾才是好亲虾。 目前,亲虾源头都被外国人掌控着,如果他们不再出售亲虾了,难道我们就不养虾了吗? 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开发自主品牌选育,比如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墨吉对虾等品种。 ”
钦州市兴桂海洋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谢龙伟也分享了自己的见解:“经过育苗及养殖对比,其实广西自主选育亲虾品系‘桂海 1 号’,无论在虾苗变态还是育苗成功率上,都比进口亲虾表现得要好。 2015 年养殖大面积失败,各个虾苗品种都没有明显优势,这至少说明‘桂海 1 号’养殖成功率不会比国外品种差。 但遗憾的是,‘桂海 1 号’没能借助这个有利机会占领广西市场,缺乏足够的推广力度,在养殖户尤其是浙江养殖户群体中知名度很低,只有寥寥一些本地虾农对其有所了解。 ”
钦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黄伟德站长对谢龙伟总经理的观点表示十分赞同,他进一步强调:“中国对虾养殖业迫切需要良种及提高良种的普及率,可‘桂海 1 号’普及率实在太低了,有时候养殖户想养却都没办法购买到相应的虾苗啊。 ” 会议现场,大家都认真地讨论着这些问题,并仔细地做好笔记,深知种苗问题对于整个对虾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病害困扰:多因素导致养殖成功率下滑
2015 年广西对虾养殖病害集中爆发,使得养殖成功率创下新低,这已然成为了当前产业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防城港新禄对虾养殖场场长叶林忠是浙江籍养殖户,他既从事虾苗培育又亲自养殖对虾,对此深有感触。 他提到:“2012 年时防城区江山对虾养殖成功率达到了 90%,但到了 2014 年,成功率就急转直下,仅有 25%,到了 2015 年情况更是糟糕,大约只有 10% 的成功率了。 ” 叶林忠还分享了自己之前的养殖经验,“2012 年时我养殖 SIS 虾苗,亩放 3.5 万尾,40 天能达到 41 条 / 斤,70 天超过 18 条 / 斤,116 天达到了 12 - 13 条 / 斤。 我认为近年来对虾养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水质、种苗、饲料等质量下降所导致的。 ” 他还坦言,预计 2016 年将会有 25% 的老乡不再来防城港养虾了,并且估算 2015 年浙江养殖户在两广养殖对虾的损失达到了 30 亿元。
合浦县水产畜牧兽医局高级工程师蒋兴艺也指出:“病害确实是目前最严重的问题,苗种生长速度慢,而且大小分化严重。 ” 广西对虾产业联盟副主席、合浦绿源九九虾苗场场长莫绍国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对虾行业的现状,他表示主要存在池塘环境脏乱差、天气逐年恶化、苗种退化抗病力差、饲料质量安全受质疑,水产药品出现 “劣胜优汰” 以及资金缺乏、技术薄弱的养殖户遭到洗牌等问题。 “近年来对虾出现早期肝胰脏坏死症(EMS)病害,严重困扰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 我认为对虾产生肝胰脏萎缩与中毒有关,具体表现在藻毒、菌毒、料毒(霉菌毒素导致对虾拉白便主因)、氯毒(氯残留)这四个方面。 ”
北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杨伯华站长更是在会上提出了大家都极为关注的现实问题以及自己内心的担忧:“北海钢铁厂、石化厂、造纸厂等项目已经上马,防城港也有核电厂,水产养殖面临的形势着实堪忧。 在如此残酷的现实下,到底怎么才能搞好对虾养殖呢? ” 面对这一问题,参会嘉宾们纷纷踊跃发言,积极建言献策,都希望能为解决病害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工厂化养殖:探索中的未来方向与标准缺失
随着对虾养殖面积和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发展工厂化养殖被视为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不过,目前工厂化养殖却面临着标准缺失的难题。
防城港水产兽医局钟鸣远科长就目前工厂化养殖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像天津、山东等地各有各的工厂化养殖模式,但都还处于试验阶段。 比如有的工厂化养殖水体是用药品进行消毒,有的则是用紫外线消毒。 规范工厂化养殖首先要进行配套的水处理,政府在这方面也要加大推广力度,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这样他们才愿意积极参与进来呀。 ” 显然,如何建立起统一且科学合理的工厂化养殖标准,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关系到工厂化养殖能否在广西对虾产业中顺利推广并发挥积极作用。
饲料与加工问题:自主品牌缺乏与下角料利用难题
在饲料方面,广西作为全国第二大对虾生产大省,却没有自主品牌的饲料厂,而且进入到广西的饲料也缺乏有效的监管。 防城港市水产畜牧兽医局钟鸣远科长无奈地表示:“我曾经观察外省购进的饲料进行养殖对比,效果都不太理想。 企业往往看重的是效益,他们其实并不缺饲料配方,缺的恰恰是监管呀。 ”
而在对虾加工方面,同样遇到了棘手的问题。 防城港海世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西磊介绍说:“目前在对虾加工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废弃物(下角料)处理困难,每天我们海世通公司加工对虾产生的废弃物就多达 10 多吨,可其他公司回收量却只有 1 - 2 吨 / 天。 虾头虾壳本可用来生产甲壳素,但目前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并没有真正被利用起来啊。 ” 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对虾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去寻求解决之道。
嘉宾建言献策:多维度探索产业发展出路
参会嘉宾们围绕广西对虾产业发展出路踊跃发言,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愿望。
防城港市水产畜牧兽医局钟鸣远科长提出:“‘十三五’期间,‘桂海 1 号’要继续进行改良和优化,还要建立品牌,大力推广,逐步占领市场,以此替代国外进口亲虾。 我认为本土长毛对虾选育和改良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
广西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李坚明坦言:“除了工厂化养殖,土塘养殖也要进行设施设备技术改进,通过相关设施来改良水质,比如进行过滤消毒等操作。 大家经常讨论对虾偷死的问题,但虾到底是怎么死的却不太清楚,建议在池塘安装传感器,利用物联网来监测虾的活动。 另外,还要进行池塘改造,推行整区整县示范,而不是东搞一片西搞一片,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养殖效果。 ”
对于池塘改造这一关键环节,合浦县水产畜牧兽医局高级工程师蒋兴艺建议道:“广西虾塘存在着水位浅、塘基窄、虾塘之间密度大等弊端,希望政府能够出资,以村为单位,为养殖户进行池塘改造,积极推广小面积精养以及工厂化养殖、设施化养殖模式。 ”
钦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黄伟德站长表示:“环境的影响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像池塘污染处理、废水处理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希望广西对虾创新团队利用平台研究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另外,除了考虑为工厂化养殖制定标准,建议也要制定工厂化 + 池塘养殖结合的标准,把工厂化技术植入到池塘养殖中,这样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
东兴展丰生物制品厂总经理卢善明提出:“外地的工厂化模式不一定适合广西,我们要总结出适合广西对虾产业的独特模式。 此外,建议成立对虾养殖技术交流中心,并将其下沉到县城、乡镇,把好的技术和养殖模式真正传递给广大养殖户。 ”
作为养殖大户的陶玉光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往年 60 头 / 斤对虾基本能保本甚至赚钱,可今年 60 头 / 斤还得亏本,希望广西有关部门能出台商品化的价格政策来收购对虾呀。 ”
防城港海世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西磊则从产品开发角度出发建议:“要开发食品安全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还要开发新颖的、多种口味的产品,来进一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当前内陆地区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风味、口感、保水技术等层面,生产出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有些产品添加了非法物质,对虾产品产生了二次危害,这一点必须要严格把控。 ”
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科技处调研员邓毅强调:“广西有国家级亲虾品系‘桂海 1 号’,在‘十三五’期间,要继续把这个品牌做大做强。 从技术角度出发,健全标准体系,真正实施标准化生产,做好良种选育工作并在广西本地大力推广。 希望广西对虾创新团队能够拿出生态养殖的规范,将其上升到标准并广泛推广运用,比如可以探索鱼虾混养模式,毕竟单养的病害较多,在病害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要在鱼、虾、贝、藻上寻找新的养殖模式,积极向全国各地学习先进经验。 ‘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就是建立‘生态养殖’和‘良种选育’的技术标准。 当前我们虽然标准不少,但真正按照标准化去生产的情况却不多。 如何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把研究出来的标准进行有效推广才是关键所在。 目前国家出台了标准化改革的意见,以后的标准不单单由国家或政府来制定和主导,还要出台团队、协会标准并以团队和协会标准为主,这种做法在国际上也是通行的,比如美国有标准 8 万个,但国家和政府主导的标准只有 1 万个,其他 7 万个都是由团队和协会来制定的。 以后对虾养殖标准改革也将由团队或协会来主导。 ”
陈晓汉总结:技术创新与全面改造是关键
广西水产研究院副院长,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陈晓汉在广泛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后,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总结。
他指出:“虾苗不是说一代就会退化,关键是选育关注的点不一样。 以前我们也选育了抗白斑病毒(抗病力强)的虾苗,但养殖户却不太认可,他们更倾向于购买生长速度快的虾苗,后来我们也只能被迫放弃这个品种了。 其实养殖户可能不太了解,抗病力和生长快这两个特性是相互拮抗的,提高生长速度往往就会降低抗病力。 目前并没有哪个品系能够真正抗对虾肝胰腺坏死症病害,所以选育工作必须是全方位的,而且推广也至关重要。 ”
陈院长还提到了养殖污水排放及资源利用的问题,他表示:“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和要求养殖户要进行养殖污水清洁处理后再排放,可这在现实中对于养殖户来说显然不太现实。 如果养殖户能保证自己养殖成功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其实建立蓄水塘,然后再进行消毒,避免水平传染,对虾就不容易发病,这样就能提高养殖成功率了。 但很多人舍不得腾出一个空池做蓄水塘。 回过头来看,养虾清洁排放操作本身是很简单的技术,比如用石灰全池泼洒,深沉 2 - 3 天再排放就可以了。 而且养殖塘底泥还可以卖给花卉场作为肥料种花、种果,好好利用起来,还能增加一份收入呢。 ”
“刚才大家都在抱怨,大量进口的亚洲及南美洲对虾又好又便宜,对我们的养殖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国内对虾产量低,部分人还使用不少抗生素,我们在低端上进行竞争,品质不如别人,成本却高于别人,拿什么去竞争呢? 现在国内消费者不是吃不起高价虾,关键是我们没有高品质的虾。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练好内功,进行技术创新升级,以此来提升产品质量。 ” 陈院长进一步强调,“广西虾塘要植入环保、健康、生态的理念,把‘光伏’技术引入虾塘,降低成本,帮助养殖户达到稳产和高产的目标。 可以进行养殖小区、养殖中区甚至是养殖大区的规划,按照片区来进行整体改造,借鉴土地流转的方式,统一集中规划和建设大的蓄水池和清洁排水系统,为所有的养殖户服务,而不是让每家每户都去建蓄水池和清洁排水系统,那样成本高且效率又低。 养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进行全面改造,目前关键是要让合作社、养殖户接受改造理念,改变生产方式。 如果虾塘一直处在污水环境中,就算有再好的技术,也不可能养殖成功。 广西对虾产业体系和研究院希望能和协会、合作社、企业、养殖户进行深度合作,在‘十三五’期间,大家共同努力,多联合、多研讨,提出更好的方案、好的模式,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示范工作,共同推动广西对虾产业走出困境,迈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
这场会议对于广西对虾产业来说意义重大,众多业内人士的集思广益,为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接下来就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将这些建议逐步落实,让广西对虾产业重现辉煌。
转载声明:本文为 “水产前沿” 独家稿件,版权合作问题请联系 fishfirst@126.com。 如需转载,请按如下格式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