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淡水冬棚虾养殖要点,数学化技术,养殖户致富方案! (冬棚养虾的温度是多少)

2025-02-15人已围观

淡水冬棚虾养殖要点,数学化技术,养殖户致富方案!

"标题:《淡水冬棚虾养殖全攻略:数字化技术赋能,开启养殖户致富新路径》

在水产养殖的广阔天地里,淡水冬棚虾养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备受养殖户关注。 掌握其关键要点,运用科学的数字化技术,无疑是迈向致富之路的有力法宝。

一、场地选择:奠定养殖根基

淡水土塘的面积在 0.13 ~ 0.2 hm2 最为适宜,这样的规模使得养殖户在进行排换水、调节水质等日常操作时,能够得心应手,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同时,选址务必靠近水源,这其中有着诸多考量。 地表水虽取用方便,但水质状况堪忧,氨氮、亚硝酸常常超标,而且农田农药流入的风险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忧心忡忡。 相较而言,大部分虾塘明智地选择自钻井取水,因为附近的地下水经过土壤层层过滤,不仅水量稳定,如同为养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泉,而且水质相对纯净,为虾苗的茁壮成长筑牢了第一道防线。

二、放苗时间:权衡利弊抉择

冬棚养殖预计耗时三到四个月,放苗时间通常从农历九月初便陆续开启。 在这一关键节点上,养殖户们有着不同的策略。 有些养殖户倾向于先放苗再搭棚,如此一来,前期气温尚高,白虾能够趁着这股 “热乎劲儿” 快速生长,抢占生长先机。 然而,这种做法也并非十全十美,搭建温棚时产生的声响、震动,如同惊扰虾群的 “噪音弹”,会对虾苗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影响其生长状态。 而且,昼夜温差的骤然变化或是寒潮的突然来袭,都可能让毫无防备的虾苗陷入生存困境。

另一些养殖户则选择先搭棚再放苗,这般操作使得虾池能够维持稳定的温度环境,白虾得以在恒温的 “安乐窝” 里平稳生长,减少了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干扰。 但美中不足的是,在集中搭棚的时段,大家纷纷抢占先机,排队等候搭建的时间较长,无形中可能延误了最佳放苗时机。 养殖户们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仔细权衡利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三、放苗前准备:精细检测护航

水质检测:

酸碱度(pH):水体 pH 实则是养殖水体中氢离子浓度的常用对数的负值,它宛如一位 “隐形指挥官”,其变化受到浮游植物、养殖动物、细菌活动以及池底有机质分解等诸多因素的共同操控。 每天,养殖水体的 pH 值都会上演一场 “周期性舞蹈”,一般在凌晨太阳尚未升起之前降至最低谷,而白天太阳落山之前则攀至最高峰。 这一奇妙变化的根源在于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与池塘生物的呼吸作用相互交织、协同发力。 对于养殖水体而言,1 天内 pH 值的变化范围控制在 0.5 以内堪称最佳状态。

酸碱度偏低(pH<7.8):当水体酸碱度出现偏低情况时,危害接踵而至。 它会如同一双无形的手,削弱对虾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让对虾陷入生理性缺氧的困境,进而减少摄食,如同给对虾的生长按下了 “减速键”;同时,还会增强硫化物的毒性,使对虾生存环境雪上加霜。 究其原因,一方面,温棚池塘抽取的地下水,其清水 pH 大多在 6 ~ 7 之间,本身就偏酸性;另一方面,池塘水中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尚在 “襁褓” 之中,还未发育健全,难以有效调节水质;再者,底质问题也可能成为酸碱度失衡的 “幕后推手”。 面对这种情况,适量泼洒小苏打或石灰便可 “妙手回春”,调节水体酸碱度,恢复适宜的生长环境。

酸碱度偏高(pH>9.0):长时间处于高酸碱度的水体,犹如一把 “慢性腐蚀刀”,会逐渐腐蚀对虾的鳃组织,使其受损,同时还会放大氨氮、亚硝酸的毒性,让对虾在 “毒潭” 中艰难求生。 这一现象的成因,或许是石灰清塘后残留的碱性物质作祟,又或是放苗水体中硅藻数量偏多,打破了水体生态平衡,再加上底质因素的叠加影响。 此时,可采用水黄金全池泼洒,每 0.13 ~ 0.2 hm2 使用 1 瓶,其能有效中和过高的酸碱度;还可将活性乳酸菌一包泡入 1.5 ~ 2.5 kg 红糖中,密封活化 8 ~ 12 h,于晚上 7 - 8 点全池泼洒,每 0.07 ~ 0.13 hm2 使用 1 包,若池水酸碱度过高,连续使用 2 ~ 3 天,便能让水体酸碱度回归正轨。

余氯:虾池在使用石灰、强氯精等含氯消毒剂进行清塘后,新加的池水往往会残留有效氯。 这一 “隐形杀手” 危害极大,高余氯会如同神秘的 “夺命咒”,导致刚放下去的虾苗不明原因死亡,让养殖户的心血付诸东流。 处理方法有二,若时间充裕,不急着放苗,只需将养殖水体充分曝晒和曝气,经过数日,氯离子残余便会自然挥发,如同晨雾在阳光照耀下消散无踪;倘若急于放苗,可施用水黄金 + 海中宝这一 “黄金搭档”。 水黄金作为有机酸水质改良剂,是复合有机酸解毒剂,能像神奇的 “解毒护盾” 一样,消除藻毒素、重金属对虾的影响,缓解余氯、氨氮、亚硝酸等不良因子对虾的毒害作用,稳定水质,每 0.13 ~ 0.2 hm2 使用 1 瓶;海中宝则是复合硫代硫酸钠,可有效降解水中余氯、氨氮,每 0.07 ~ 0.13 hm2 使用 1 包,二者协同发力,为虾苗营造安全的生存环境。

亚硝酸、氨氮:随着养殖进程推进,池塘水体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废物如同 “滚雪球” 般不断增多,氮、磷等物质也随之累积,而微生物分解的速度却跟不上 “节奏”,无法将这些物质完全转化,最终导致亚硝酸盐、氨氮等指标超标,如同给虾的生长之路布满荆棘。 亚硝酸主要从鳃丝侵入对虾血液,如同 “邪恶的侵略者”,破坏呼吸系统,使正常血红蛋白丧失输送氧功能,进而引发黑鳃、烂鳃、肝变等病症,让对虾先后陷入缺氧、厌拒食、窒息死亡的绝境;慢性氨氮中毒则像 “慢性毒药”,悄无声息地侵蚀对虾健康,表现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急性氨氮中毒更是会让对虾瞬间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不止,严重者甚至一命呜呼。 不过,在温棚放苗前,正常情况下会进行清池、晒塘,此时氨氮、亚硝酸含量极低甚至没有。 即便如此,仍需检测一下水源,防止有害物质从源头混入。 前期喂料较少时,即便出现少量的氨氮、亚硝酸,也可通过曝气、有益菌分解等方式将其消除,如同为虾苗清扫成长路上的 “绊脚石”。

总碱度:总碱度,简单来说,是指水中所含的能与强酸发生中和反应的全部物质的总量,在天然水中,碱度主要以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形式存在。 它就像是水体的 “缓冲卫士”,具备吸收阳离子的能力,以维持酸碱度不变,确保水质稳定。 对于水产养殖而言,最适宜的总碱度范围在 75 ~ 200 mg/L 之间,只有处于这个区间,才能为虾苗提供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

总硬度:水体的总硬度是指水体中钙、镁等离子浓度的总和,这些钙镁离子对于水产动物,尤其是虾蟹类的生长和发育起着 “中流砥柱” 的作用。 每当虾蟹蜕壳时,都需要大量的钙镁离子来助力新壳的形成,如同建筑高楼大厦离不开坚固的基石。 一般建议水体总硬度在 80 ~ 120(°dH)为宜,这样才能满足虾苗成长的需求。

四、放苗:步步精心保障

水体肥水:

水体肥水是水中藻类、有机质、浮游动物等共同营造出的一种宏观景象,宛如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优质的肥水水体看起来活力满满,仿佛蕴含着无限的能量,具有一定的亮度,透明度维持在 30 cm 左右,恰到好处地既能让阳光透入,又不会直射池底;水体稳定性极佳,一段时间内水色如同 “定海神针” 般稳定,透明度变化微乎其微;各项关键指标,如氨氮、亚硝酸盐、pH 值等都处于正常范围,且全天的变化值也在合理区间内 “安分守己”。 藻类作为水体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是虾苗天然的 “营养工厂”,能为虾提供充足的营养,满足其生长初期的需求。 而且,水体中高达 80% 的溶解氧都源自藻类的光合作用,它们如同水下的 “氧气制造机”,为虾提供赖以生存的氧气。 同时,养殖生产中产生的残饵粪便、污染物等,一部分被菌类分解利用,转化为无害物质,一部分被藻类吸收转化,实现了水体的自我净化,维持了生态平衡。

虾池进水后,养殖户依据自身操作习惯和当地条件,通常会采用两种放苗模式:

肥水放苗:通过人为施加肥料,如同为水体注入 “生长激素”,促进藻类、有益菌蓬勃生长,待水体呈现出一定水色时再放苗。 这般操作好处多多,不仅能有效避免阳光直射池底,防止虾苗因强光刺激而应激过度,如同为虾苗撑起一把 “遮阳伞”;同时,丰富的藻类和有益菌还能为虾苗提供天然优良饵料,让虾苗在 “美食盛宴” 中茁壮成长。 前期开口料的投喂量也可适量减少,节省养殖成本。 肥水方案多样,例如氨基酸肥水露,每 0.33 hm2 使用 1 桶,可快速培植优良水色,让水色变得 “活”“嫩”“绿”“爽”;藻类再生剂,每 0.33 hm2 使用 1 包,能迅速培植水中硅藻,为鱼虾提供优质天然饵料;活性乳酸菌,可丰富水中菌相稳定藻相,起到肥水、稳水的作用。

清水放苗:这种模式也有其独特之处,优点在于放苗前准备耗时较短,能让养殖户快速开启养殖进程,而且部分养殖户认为其有助于减少 “白便” 的发生,仿佛为虾苗的健康加了一道 “保险”。 然而,清水放苗也存在弊端,水体较瘦,阳光容易长驱直入直射池底,使得虾苗如同暴露在 “强光浴场”,极易应激。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强效腐殖酸钠,每 0.67 ~ 1.33 hm2 使用 1 包,其溶解度良好,能将水色染成微黑色,起到遮阳作用,同时补充多种微量元素,维持水质稳定;水易修,作为复合芽孢杆菌,每 0.2 ~ 0.27 hm2 使用 1 包,可分解水中杂质,稳步肥水;乳酸宝,每 0.13 ~ 0.2 hm2 使用 1 包,能稳定水体 pH,补充菌相,维持水质稳定,三者相辅相成,为清水放苗的虾池保驾护航。

弧菌控制:

近年来,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底质老化、水量变少、水质变差等问题日益凸显,如同给养殖事业蒙上了一层阴霾;苗种质量良莠不齐、不稳定,更是让养殖户忧心不已;再加上天气变化无常,如同 “变脸” 一般难以捉摸,池塘弧菌问题愈发成为养殖户关注的焦点。 当取发病虾池水体及病虾肝脏、肠道做弧菌培养时,弧菌培养基上的菌群往往超过安全值,如同危险的 “红灯” 亮起。 因此,控制弧菌必须从放苗这一源头抓起,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为虾苗营造一个安全的生长环境。

五、苗种选择:优中选优起步

尽量挑选那些已经做过苗体病毒、细菌检测后才出场的虾苗,这一步至关重要,如同为养殖事业挑选 “优质种子”。 倘若虾苗在出场入池前已经过严格检测,养殖户便能清晰知晓病原是虾苗从育苗场携带而来,还是放入池塘后才感染的,如此一来,便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处理,避免在后续养殖过程中重蹈覆辙,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六、放苗时间:精准操作增活

放苗的最佳时间节点为早上 6 - 9 点或者下午 4 - 6 点,此时水温相对稳定,如同为虾苗营造了一个 “温暖港湾”,避免中午时分阳光过于炽热,如同 “烈日炙烤” 刺激虾苗,引发应激反应。 放苗前 0.5 ~ 2 h,全池泼洒抗应激、水质解毒剂及补钙产品,它们如同 “保护神”,稳定水质,提高苗种存活率。 当苗袋拿到池塘后,切莫心急立即拆袋放苗,应让苗袋在水体里轻柔漂浮 30 ~ 60 min,这是因为正常育苗场池水温度往往高于虾池水体,等袋子内外温度趋于一致后再拆袋,就能避免温度骤变给虾苗带来的应激伤害。 拆袋放苗 0.5 h 后,养殖户需全池(尤其是水位较浅处)仔细巡视苗种是否有异常情况,如同医生查房一般细致,同时全池泼洒优饵佳,作为高蛋白活菌开口料,为虾苗提供充足的营养,开启健康成长之旅。

七、总结:知识共享前行

综上所述,便是淡水冬棚虾养殖的要点精髓,希望这篇文章能如同明亮的灯塔,为广大养殖户照亮前行的道路,助力大家在养殖事业上收获满满。 本文仅供各位养殖户朋友参考学习,倘若大家拥有更专业的知识,欢迎留言分享,让知识的火种在养殖领域不断传递。 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帮忙转发、点赞、关注一下笔者,您的支持将是笔者继续前行的动力,谢谢!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