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养殖的认识,要随时而变(对虾的养殖需要哪些条件)

2025-02-05人已围观

对虾养殖的认识,要随时而变

"《对虾养殖认知的时代变迁:从清晰到迷茫再到理性探索》

前言

在水产养殖的发展长河中,我们见证了养殖模式的深刻变革。 自摆脱粗放式水产养殖模式后,养殖户们逐渐意识到水质调整和底部改良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引进并普及南美白对虾养殖后,大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单纯依靠定期消毒和拌喂抗菌素来预防疾病的传统方式已难以为继,调水和改底为水产养殖业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金光大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调水、改底这两项原本务实的操作却逐渐变得神秘而 “高大上”,许多养殖户和专业人员也陷入了困惑之中,不知究竟该如何改底才是正确之道。 实际上,清淤、晒塘、换水这些传统手段所追求的目标,与养殖过程中改底、调水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被各种复杂的理论和说法掩盖了其本质,变得让人难以捉摸。

第二集 对养殖问题认识的变化

一、过去对养殖问题认识客观实际

明确的病毒性疾病防控:曾经,对虾养殖中致命性的疾病主要是红体、白斑综合征等病原体明确的病毒性疾病。 那时,专家们的科普工作扎实且实用,使得广大养殖户对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以及预后情况都有清晰的了解。 在疾病流行季节,土池养殖户凭借自身的养殖经验,结合专家频繁深入田间地头普及的知识,充分发挥创造力,早在 2005 年就主动采取鱼虾混养的方式来预防或处理这些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的生物防治效果,这无疑是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这一光辉论断在水产养殖领域的生动体现。 当我们看到一网捞出的多种鱼虾,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良好的大生物圈,形成了天然的疾病预防系统,有效遏制了疾病的传播。 而在无法进行鱼虾混养但追求高产量的高位池,养殖户们也采取了拉起网防止鸟进入、设置粘网阻拦甲壳类(如蟹等)进入池塘等措施,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成功控制了经口传播的流行病的传播途径,对降低疾病发病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养殖户能够创造性地实施这些目标明确的预防措施,离不开那些具备扎实专业水平且能与生产者真诚交流的专业人员,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向养殖户传授各方面的知识,为养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细菌性及寄生虫感染应对有方:对于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细菌性、寄生虫等其他生物性感染,养殖户们对其症状表现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掌握了明确的处理方案。 因此,这些问题通常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很少出现如今因病毒性或变异弧菌、其他寄生虫引起的白便、肝萎缩、棉花虾等症状。 那时,弧菌等致病微生物相对 “温顺”,养殖户使用普通消毒药就能有效应对,尚未出现后来所谓的消毒药需要轮着用以避免弧菌产生耐药性的说法,整个养殖过程显得较为平稳和可控。

“毒素” 概念尚未普及:在那个时期,近几年热门的 “毒素” 一词还未引起广泛关注。 当时的中毒情况除了意外用药失误、蓝藻、氨氮、亚硝酸盐等因素外,不存在如今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水中毒素。 养殖户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水质指标和常见的致病因素上,养殖管理相对简单直接。

解毒、抗应激理念初步萌芽:解毒、抗应激在当时还处于传说和推广阶段,在养殖业中,技术员需要反复向养殖户解释说明,养殖户才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尝试。 不过,当时关于对虾养殖的科普知识确实为养殖户指明了一条符合实际操作的道路,因此,养殖户们非常欢迎专业人员(那时专家数量相对较少)到基层开展讲座,而且那时专家讲座无需请客吃饭和赠送礼品,知识的传播纯粹而质朴,养殖户们渴望学习并积极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养殖效益。

二、今天对养殖问题认识抽象虚幻

“EMS” 之谜与复杂病因:近几年,对虾养殖中致命性的问题之一是早期死亡综合征(EMS),虾群常常莫名其妙地死亡殆尽。 主流观点认为其病因是病毒,但从实际生产过程来看,养殖中俗称的 “偷死” 现象,将其视为一种症状或许更为恰当。 因为偷死可能由亚硝酸盐高、换壳不顺利、溶解氧低、滥用微生物、不良藻类、纤毛虫、营养性肝萎缩、青苔、气候等多种因素引起,也可能是病毒性或其他细菌感染所致,并非由单一明确的致病因素导致。 这使得养殖户在面对这一问题时,犹如陷入一团迷雾,难以准确判断病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养殖风险大大增加。

“毒素” 恐慌与未知之谜:如今,普遍传言水中存在许多未知的毒素,以至于养殖需要定期解毒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然而,对于究竟在解什么毒,养殖户们却一头雾水,这些所谓的毒素仿佛神秘莫测,只有亲自尝试解毒的人才能略知一二。 这种模糊的概念让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充满了不安和困惑,他们不得不频繁地使用各种解毒产品,却往往无法确定其效果,进一步增加了养殖成本和不确定性。

“菌藻平衡” 理念与实践困境:目前,人们认为预防疾病的最佳方法是维持养殖水体的菌藻平衡,以菌抑菌。 具体操作主要是经常向池塘泼洒有益菌,其思路是通过增加有益菌的数量来抑制有害菌,从而达到控制疾病和保持良好藻相的目的,因此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补菌。 但与过去不同的是,过去是根据水质实际需求才使用菌,而现在尽管定期补菌,水质恶化、弧菌超标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这表明在实际操作中,菌藻平衡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养殖户们在努力遵循这一理念的同时,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得养殖过程更加艰难。

新疾病层出不穷与病因难辨:转肝、白便、棉花虾、肝萎缩、身体白浊等以前从未遇到的新疾病年年出现,且形式不断翻新。 主流看法认为,这些疾病是由难以克服的病毒、变异的耐药性弧菌或暂时无法明确治愈方法的寄生虫引起的。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一些生产单位通过营养强化措施却能够治愈部分上述症状,且治愈率并不低。 这使得人们不禁对这些疾病的真正病因产生了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症状的出现? 那些频繁提及的病毒、寄生虫、未知的毒素以及各种技术流派的说法,让养殖户们,包括经验丰富的老养殖户,都感到困惑不已,甚至对养虾失去了信心,仿佛曾经熟悉的养殖道路突然变得陌生而崎岖。

下一集预告:什么叫解毒?

正所谓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各有各的说法”,“毒” 这个神秘的概念往往在技术员都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候就出现了。 水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毒素? 这背后的故事可谓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连续剧的旁解一:如何使用消毒药

在我们的日常对虾养殖生产中,消毒药的使用存在着几个值得商讨的方面:

消毒药的耐药性问题:消毒药是否需要几种不同的交替使用以避免产生耐药性? 实际上,消毒药和抗菌素的作用机理截然不同,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耐药性(细菌形成芽孢对消毒药的抵抗过程不属于耐药性范畴)。 例如,人类使用的一些消毒药,如过氧乙酸、酒精、碘等,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但至今仍是外科手术、环境消毒的主要药品。 就像十几年前非典期间,过氧乙酸作为环境消毒的主要消毒药,其使用历史源远流长,这充分证明了消毒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并不像抗菌素那样容易产生耐药性问题。 因此,在对虾养殖中,我们不必盲目追求消毒药的交替使用,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消毒药。

消毒药的增效原理:消毒药的增效是基于不同化学品对微生物机理的协同作用实现的。 比如季铵盐和碘的配合,是利用季铵盐扩大细菌细胞膜的间隙,从而有利于碘的渗透,进而达到增效的效果。 然而,如果随意将碘和维生素 C 进行络合,不仅不一定能产生明确的增效作用,还可能会使维生素 C 原本的营养功能丧失。 这就提醒我们,在使用消毒药时,要了解其增效原理,避免盲目搭配,确保消毒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达到最佳的消毒效果,同时保护对虾和水体环境不受不必要的损害。

消毒药的选择性杀菌能力:有人认为好的消毒药会具有选择性杀死有害菌而保留有益菌的特殊功能,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带有靶细胞的意味。 但从消毒药的药理角度来看,目前几乎所有的化学消毒药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消毒药时,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其所谓的选择性杀菌能力,而应更加注重消毒药的整体消毒效果以及对养殖环境的综合影响,采取合理的用药策略,确保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有益菌和对虾的负面影响。

消毒药的使用时机把握:消毒药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具有群体用药的特点,即一旦投药,池塘里的所有生物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使用消毒药时,必须充分考虑其是否会干扰生物的某些特殊生理阶段,如对虾的换壳期。 一般情况下,对虾养殖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换壳期慎用消毒药,尽管也有个别情况存在例外,但从整体风险几率考虑,换壳期对虾的身体较为脆弱,消毒药可能会对其造成较大的刺激和伤害;(2)天气不好时不消毒,因为恶劣的天气条件可能会影响消毒药的效果,同时也会增加对虾的应激反应,不利于其健康生长;(3)水亚硝酸盐、氨氮、pH 超标太多时不消毒,此时水体环境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消毒药的使用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水质的恶化,对养殖生物造成更大的威胁。 只有在合适的时机使用消毒药,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同时将对养殖生物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消毒后细菌反弹问题:在养殖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消毒后细菌几天后又升高的情况,养殖户往往会反复加大消毒药用量,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这实际上是池塘环境问题的反映,再好的消毒药也只能在有效浓度时降低水体的细菌总数,一旦消毒药浓度降低,水体环境就会决定细菌总数是否会再次升高以及生长何种细菌。 因此,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不应立即怀疑消毒药的质量问题,而应思考是否养殖水体过于肥沃,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时,我们应采取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的策略,在消毒的同时降低水的肥度,例如通过换水、减少饲料投喂量、使用微生物制剂分解过多的有机物等方法,抑制细菌的繁殖,使养殖水体不再出现反复的有害菌超标问题,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为对虾创造一个稳定健康的生长环境。

定期少量多次消毒的弊端:定期的少量多次消毒是一种不良的用药习惯。 当消毒药在水体中无法达到其有效浓度时,不仅无法发挥消毒作用,还会造成药物的浪费,并且会给水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如药物残留、水质变差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消毒药时,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用药剂量和频率,避免盲目追求定期少量多次消毒的方式,确保消毒药的使用既能达到预期的消毒效果,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水体环境的负面影响,保障对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消毒药的选择原则:由于水产养殖用药的特殊性,理想的水产用消毒药应具备在杀菌后能自然消失,对水和水体生物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特点。 相反,消毒效果持续时间过长的消毒药往往会对水体和水中生物产生较大的副作用。 因此,在选择消毒药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其杀菌效果和价格因素,还应综合考虑其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药物残留等问题,选择那些安全、高效、环保的消毒药,确保对虾养殖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分析病情后合理用药: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分析病情后再用药至关重要,切不可滥用消毒药,以免失去抢救时间甚至加重病情。 例如,有时我们会习惯性地将非生物性感染的疾病不加分析地归结为弧菌、病毒感染,盲目使用消毒药,结果往往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加快疾病的发展,导致重大损失。 实际上,目前对虾养殖中许多由环境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正确的水质改良或营养强化措施得到解决。 如 2015 年 9 月 6 日,广东台山广海的一个淡水对虾养殖场的几个池塘相继出现虾偷死现象。 当时,最严重的池塘亚硝酸盐浓度高于 0.2ppm,其他池塘水体亚硝酸盐也接近 0.2ppm,水色肉眼观察不太浓,饲料台的虾总体看起来还比较健康,不像是急性传染病。 当地技术员诊断后,认为需要改底、解毒、抗应激和调水,采用生物改底、有机酸解毒、中药抗应激和微生物(活菌)调水等措施,但 9 月 8 号情况反而更加严重,亚硝酸盐浓度升至高于 0.3ppm。 9 号另一位技术员前来诊断,同样提出需要改底、解毒、抗应激和调水,这次改为增氧改底、使用更优质的有机酸产品解毒、使用营养抗应激产品,并因水色不浓且亚硝酸盐较高提议用氨基酸培藻以降低亚硝酸盐。 然而,经过这些处理,9 月 11 号对虾情况更加危急,原来亚硝酸盐相对较高的池塘已经出现浮游现象。 当天又一位技术员提出需要马上解毒、改底和抗应激,解毒用有机酸,改底用腐植酸钠,抗应激用专利产品。 此时,养殖场管理者感到迷茫,因为虾已经没有时间再尝试这些措施了,于是寻求远程咨询。 经交流发现,该养殖场每年冬天养泥鳅,没有歇塘时间,底泥条件可能是导致对虾和水质恶化的首要原因,且情况紧急。 鉴于腐植酸钠、有机酸、氨基酸无法改善底泥黑滑臭的状况,建议养殖场采取以下措施:1. 停料;2. 每天早晚撒增氧剂 400 克 / 亩;3. 尽可能换水;4. 撒底康 1 公斤 / 亩,次日看情况决定是否再撒一次,目的是尽快改善底泥极端富营养化的状态。 同时,让养殖场用底康在池塘外做快速模拟试验,若效果可行则尽快使用,否则另寻他法。 9 月 13 号,养殖场回复:1. 所有池塘大多数饲料台提起来,对虾蹦跳明显比昨天好很多;2. 所有池塘大多数饲料台提起来明显比昨天干净;3. 大部分池死虾明显减少,但其中一个池死虾没有减少(规格 50 头左右)。 当天采取以下措施:1. 对改善不多的那个池马上找虾中处理;2. 其他池塘依然增氧和再处理底泥;3. 此时才开始用腐植酸钠和塘生态调整水体藻相。 到 9 月 16 号,1. 池塘底泥和水色明显改善,不再以裸藻为主;2. 已经没有死虾;3. 亚硝酸盐在 9 月 14 号已降至正常范围;4. 饲料台提出水面干净,台底无粘膜;5. 对虾吃料正常,显微镜镜检未发现纤毛虫。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在对虾出现问题时,我们必须冷静分析病情,准确找出病因,针对性地用药,避免盲目跟风和滥用药物,才能在关键时刻挽救对虾的生命,避免养殖损失的扩大。

五、酒的发展历程与传奇故事

酒,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与对虾养殖有着奇妙的相似之处,都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磨砺、不断的探索创新以及从懵懂到精通的过程。

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是一个充满神秘与偶然的时期。 或许是大自然的一次奇妙馈赠,当成熟的果实不慎坠落,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天然酵母悄然发挥作用,将果实中的糖分逐渐转化为酒精,一种具有独特风味和奇妙效果的液体就此诞生。 这便是酒的原始雏形,人类在偶然间品尝到这种神奇的液体后,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从此踏上了对酿酒技艺的漫长探索征程。

在古老的东方,中国的酿酒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从最初以谷物为原料酿造的米酒,到后来采用高粱、小麦等粮食经过复杂的固态发酵和蒸馏工艺制成的白酒,每一种酒都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白酒的酿造工艺在岁月的沉淀中不断传承和创新,逐渐形成了酱香、浓香、清香等多种各具特色的香型,每种香型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和口感,成为了中国酒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这就如同对虾养殖技术的发展,从传统的粗放式养殖逐渐演变为工厂化养殖、高位池养殖以及虾鱼混养等多种先进的养殖模式,以及不断探索新的饲料添加剂和养殖管理方法,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进步,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养殖效益。

在西方,葡萄酒的酿造历史同样悠久而辉煌,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葡萄酒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宗教、文化、艺术紧密相连。 法国的波尔多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孕育出了世界闻名的优质葡萄酒。 当地的酿酒师们世代坚守传统酿造工艺,从葡萄的种植、采摘到酿造、陈酿,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呵护,使得波尔多葡萄酒以其复杂的口感、浓郁的果香和优雅的色泽,征服了无数葡萄酒爱好者的味蕾,成为了"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