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斑节对虾南海系列红红火火的本地新品种(斑节对虾怎么做)

2025-02-07人已围观

斑节对虾南海系列红红火火的本地新品种

"《斑节对虾南海系列:本土新星的崛起与辉煌》

在我国广袤的水产养殖领域中,斑节对虾南海系列正以蓬勃发展之势,成为一颗颗闪耀的新星,照亮了对虾养殖产业的前行道路。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这个在水产界大名鼎鼎的物种,拥有众多生动形象的俗称,如金刚虾、黑虎虾、桂虾、草虾等。 其体型在对虾属中堪称巨擘,坚实且稍厚的外壳犹如一层天然铠甲,体表那黑色、深褐色或暗绿色的环形色带,恰似老虎身上威风凛凛的斑纹,故而得名虎虾。 作为我国南方传统的养殖对虾种类,斑节对虾肉质鲜嫩多汁,口感鲜美,营养成分丰富多样,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质等,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半咸淡水、海水以及淡水资源充沛的对虾养殖区,都能找到它活跃生长的身影,尤其适合进行大规格养殖,能够满足市场对于高品质、大规格虾类产品的需求。

在当下的养殖对虾产业格局中,斑节对虾的养殖规模仅次于南美白对虾。 而如今,南美白对虾在养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病害频发、种质退化等问题,这无疑为斑节对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使其有望成为对虾养殖领域中重要的补充替代品种,其发展潜力犹如一座亟待挖掘的宝藏,吸引着众多从业者和科研人员的目光。

一、“红火菜” 的秘密 —— 虾青素的奇妙魅力

斑节对虾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南方地区席宴上备受青睐的 “红火菜”,其背后的奥秘就在于其体内富含虾青素。 经科学测定,斑节对虾的虾青素含量相较于普通虾类高出 20%之多。 虾青素属于类胡萝卜素家族中的一员,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功能,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能够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进而对人体健康产生诸多益处。 例如,食用富含虾青素的虾肉,能够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虾青素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能够与不同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呈现出黄、橙、紫、绿、蓝等五彩斑斓的颜色。 然而,当蛋白质受到破坏或发生变性,亦或是与色素分离后,虾青素便会恢复其原本的橙红色。 这便是为什么斑节对虾在烹饪过程中,随着虾肉中的蛋白质变性,虾青素得以释放,从而使虾肉呈现出鲜艳夺目、令人垂涎欲滴的橙红色,成为餐桌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寓意着吉祥红火,深受食客们的喜爱。

二、“南海 1 号” 等系列品种的辉煌选育之路

回顾传统的斑节对虾养殖历程,其亲虾大多依赖于自然海域的捕捞。 这种获取亲虾的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所产的苗种质量参差不齐,犹如参差不齐的麦穗,难以保证养殖的稳定性和效益。 而且,自然海域捕捞的亲虾还容易携带各种病毒,这些病毒就像隐藏在暗处的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养殖过程中爆发,给养殖户带来惨重的损失,使得养殖效益如摇摆不定的天平,极不稳定。

2005 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江世贵研究团队勇挑重担,在攻克了斑节对虾亲虾规模化全人工培育技术这一难题的坚实基础上,毅然启动了斑节对虾育种研究的伟大征程。 历经多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懈探索,他们成功建立了斑节对虾育种技术体系,并培育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品种和新品系,其中包括斑节对虾 “南海 1 号” 和 “南海 2 号” 等。

斑节对虾 “南海 1 号”(品种登记号:GS - 01 - 009 - 2010),其诞生源于对我国南海海南岛三亚、临高、文昌以及泰国南部(普吉岛)海域野生群体的精心选育。 科研人员通过连续 5 代的群体选育,犹如沙里淘金般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最终培育出了 “南海 1 号” 这一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显著特点的品种。 经实际养殖数据验证,其体质量增长速度平均提高 21.6% - 24.4%,这意味着养殖户在相同的养殖时间内,能够收获更多、更大的斑节对虾,从而显著提高养殖收益。 “南海 1 号” 凭借其出色的表现,荣膺 2020 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渔业主导品种的殊荣,成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地区养殖户的首选品种之一,同时,它也在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地区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尤其在半咸淡水或海水淡水资源丰富的对虾养殖区,更是如鱼得水,茁壮成长。

而斑节对虾 “南海 2 号”(品种登记号:GS - 02 - 002 - 2017),则是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孕育而生。 以 “南海 1 号” 为母本,与 2009 年从非洲南部附近海域引进并经 5 代家系选育获得的斑节对虾非洲品系进行杂交,获得了具有强大优势的 F1 代 ——“南海 2 号”。 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南海 2 号” 4 月龄虾的成活率比母本 “南海 1 号” 平均提高 12.4%(相对值),这就像是为养殖户的养殖事业上了一道坚实的保险,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其生长速度比父本非洲品系平均提高 10.24%,与斑节对虾非洲野生群体繁殖的 1 代苗相比,4 月龄虾的生长速度更是平均提高 26.45%,让养殖户能够更快地将虾养殖至上市规格,抢占市场先机。 “南海 2 号” 先后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列为 2019 年主推渔业新品种和 2020 年渔业主导品种,在我国沿海对虾养殖区广泛推广,尤其在半咸淡水或海水淡水资源丰富的区域,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养殖效益。 在广东、海南等地的推广养殖实践中,采用池塘精养和半精养模式,平均亩产能够达到 203 - 510 kg;而低密度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下,平均亩产也能达到 50 - 150 kg,为当地的养殖户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同时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斑节对虾养殖产业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斑节对虾的多元养殖模式探索

斑节对虾作为一种广盐性虾类,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实际生产中,既存在耐高盐度的品系,也有适应低盐度环境的品种,这为其多样化的养殖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目前,斑节对虾的养殖模式丰富多样,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涵盖了池塘单养(精养、半精养、粗放养殖)、池塘混养(虾蟹混养、虾贝混养、虾鱼混养)、工厂化养殖、稻虾种养等多种形式。

池塘单养模式中,精养方式通过精准的水质调控、科学的饲料投喂和严格的疾病防控,能够实现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半精养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也能保证较为可观的产出;粗放养殖模式虽然产量相对较低,但对养殖技术和设施的要求也不高,适合一些资源丰富、养殖条件相对简陋的地区。

池塘混养模式充分利用了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关系,实现了互利共生。 虾蟹混养模式中,螃蟹能够清理池塘底部的残饵和有机碎屑,减少水质污染,同时螃蟹的活动也能刺激斑节对虾的活动,促进其生长;虾贝混养模式下,贝类可以过滤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净化水质,为斑节对虾提供清洁的生长环境,而斑节对虾的排泄物又能为贝类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虾鱼混养模式中,一些鱼类能够捕食池塘中的小型野杂鱼,减少其与斑节对虾争食和争氧的情况,同时鱼类的游动还能增加水体的溶氧,促进斑节对虾的健康生长。

工厂化养殖模式则借助先进的养殖设施和技术,实现了对养殖环境的精准控制,包括水温、水质、光照等因素,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密度、高效率的养殖,大大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了养殖效益,但这种模式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较高。

稻虾种养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它主要包括虾稻共生和塘田联作两种方式,巧妙地利用了海水稻耐盐碱和斑节对虾耐低盐品种的生态特性。 在这种模式下,海水稻如同一位勤劳的清洁工,高效地吸收对虾代谢废物,稳定水质,同时还能为斑节对虾提供遮蔽场所,减少虾类自残现象的发生,从而显著提高对虾的成活率。 此外,稻虾种养模式还增加了生态稻米的种植面积,实现了一水两用、稻虾双丰收的美好愿景,不仅为养殖户带来了经济收益,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斑节对虾的未来展望:无限可能的新征程

斑节对虾曾经在水产养殖领域中独领风骚,是最受欢迎的虾类之一。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亚洲地区就掀起了斑节对虾养殖的热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病害肆虐、生长速度相对较慢等问题的困扰,它逐渐被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南美白对虾所取代,陷入了一段发展的低谷期。

但近年来,随着斑节对虾选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品种迎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多地出现了明显的复兴迹象。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水文环境和养殖模式等存在着显著差异,这就对斑节对虾的品种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现有的良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养殖产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斑节对虾育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犹如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比赛,需要科研人员持续不断地投入精力和智慧。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研究团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果。 他们成功培育出了适合低盐度地区养殖的斑节对虾新品种 “南海 3 号”(已提交,待审定),这将为更多低盐度地区的养殖户提供优质的养殖品种选择,拓宽斑节对虾的养殖区域范围。 此外,研究团队还培育出了抗氨氮、耐粗饲料等多个斑节对虾新品系,这些新品系将大大提高斑节对虾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养殖效益。 同时,在高含量虾青素、适于工厂化养殖等方向的斑节对虾新品种选育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这些研究成果一旦成功转化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斑节对虾的品质和价值,为复兴我国斑节对虾养殖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养殖户的精心培育下,斑节对虾南海系列将继续绽放光彩,培育出更多适合不同区域养殖的新品种,不断提高养殖效益,推动我国斑节对虾养殖产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质水产品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

撰文 | 姜松

编辑 | 荣辉"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