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崔和:中国虾产量或稳定在150万吨,进口增长将是长期趋势(中国对虾出口)
2025-02-13人已围观
崔和:中国虾产量或稳定在150万吨,进口增长将是长期趋势
"《崔和:中国虾产业现状与未来趋势展望》
在全球渔业领域备受瞩目的 “Infofish 2022 世界虾类贸易大会” 于马来西亚盛大举行之际,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CAPPMA)会长崔和带来了关于中国虾产业发展的重要见解与趋势预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中国虾产业画卷。
崔和会长指出,就产量而言,中国虾产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回顾 2021 年,中国的对虾产量成功突破了 160 万吨这一可观的数字。 然而,近年来其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些变化趋势。 一方面,野生虾捕捞量以及淡水养殖产量的增长步伐逐渐放缓,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资源的逐渐稀缺、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等因素,使得这两个领域的扩张速度不再像以往那样迅猛。 另一方面,海水养殖产量却展现出令人欣喜的增长态势,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两大关键因素。 在北方地区,养殖面积的稳步扩大为海水虾养殖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得更多的虾苗得以在适宜的海洋环境中茁壮成长;而在南方省份,众多养殖场积极引进并增添了许多先进的工业化设备,这些设备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养殖效率和虾类的生存质量,从而推动了海水养殖产量的提升。 到了去年,海水养殖产量更是一路攀升,达到了 95 万吨的高位。 基于这样的发展态势,崔和会长充满信心地表示:“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的虾产量有望稳定在 150 万吨左右,这将为中国虾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与此同时,中国虾类的贸易格局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曾经,中国在虾类贸易中扮演着净出口国的角色,但如今形势已然逆转,出口大幅下滑,进口则迅速崛起并超过了出口。 崔和会长感慨地说:“在短短的六年时间内,中国就完成了从一个虾类净出口国到净进口国的转变。 尤其是过去三年,中国虾类出口量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影响而持续下降。 疫情期间,国际贸易受阻,物流不畅,许多国外市场的需求也因经济形势的不稳定而有所减少,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国虾类出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且我们预计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不会迅速好转。 ”
回顾历史数据,2019 年中国虾类进口量曾创下了 81 万吨的历史最高记录,当时进口的主要产品为初级加工冷冻产品。 然而,疫情的爆发给进口业务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进口商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担心进口虾类产品的包装材料上会检出新冠病毒,这不仅关乎食品安全问题,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公共卫生风险;另一方面,在港口等待清关的时间大幅延长,时间压力陡然增大,使得进口成本上升,效率降低,许多进口业务不得不暂时放缓或暂停。 据 UCN 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海产品进口额出现了明显的萎缩,下降幅度达到 20%,降至 127 亿美元,至此结束了连续两年的两位数增长趋势,这也充分反映出疫情对中国海产品进口贸易的严重冲击。
但随着形势的逐渐好转,中国虾类进口业务也迎来了新的转机。 崔和会长指出:“中国政府执行的严格防疫政策已逐渐开始放松,这为虾类及其他海产品的进口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我们欣喜地看到,虾类及其他海产品的进口呈现出惊人的增长态势。 而且,从长期来看,我们坚信这一增长趋势将持续上升,这背后是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需求在支撑。 ”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2 年前四个月,中国进口虾产品的数量达到了 22.4 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高达 26%;进口额更是突破了 14.5 亿美元,同比增长 51%,这些亮眼的数据无疑为中国虾类进口业务的复苏和增长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此外,崔和会长还特别强调了虾类在中国消费市场中的地位和潜力。 他表示:“虾类作为中国消费者最喜爱的海产品之一,其在家庭消费中的份额也将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优质蛋白质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虾类以其鲜美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价值以及多样的烹饪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无论是在家庭聚餐、日常饮食还是餐饮行业中,虾类的身影都愈发频繁地出现,这也为中国虾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机遇。 ”
综上所述,中国虾产业在产量稳定的基础上,贸易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进口增长趋势明显,且在国内消费市场中拥有着广阔的前景。 这一系列的发展态势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需要整个虾产业界共同努力,把握市场脉搏,推动中国虾产业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