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传染性极强的虾虹彩病毒来袭,发病率6成,死亡率80%以上(虾彩虹病是什么)
2025-02-15人已围观
传染性极强的虾虹彩病毒来袭,发病率6成,死亡率80%以上
"《虾虹彩病毒阴影下的中国虾产业:挑战与应对》
在当今全球化的市场格局中,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虾类进口国,其虾类消费市场规模庞大,进口量位居全球之首。 其中,白虾的进口量占据了全国市场的 75%,而印度和厄瓜多尔则是我国主要的虾类供应源。 然而,近年来疫情的肆虐如同一场风暴,给全球贸易带来了巨大冲击。 这使得从这些国家出口的虾类面临着诸多困境,销售渠道受阻,成本大幅攀升,货运过程中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众多白虾养殖和加工厂因此陷入了停工停产的艰难境地。
尽管如此,由于年前国内进口的白虾库存较为充足,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得到充分释放,除了 30 - 40 规格的大虾出现缺货情况外,其他规格的白虾供应相对稳定。 这也导致了主要供应国出口的减少或停摆,尚未在市场占比和价格方面产生明显的波动,冷冻虾市场目前处于一种略显尴尬的境地。 以五一期间的虾价为例,30 - 50 头规格的白虾每斤价格相较于去年同期下降了 10 元左右,这一价格走势直观地反映了当前市场的供需失衡状态。
在进口渠道受阻的情况下,国内虾类养殖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今年国内养殖虾类的市场行情总体向好,尤其是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虾价呈现出明显的上涨趋势。 然而,两广地区的虾类存量实际上并不充裕,疫情期间虾类养殖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饲料供应不稳定,使得虾苗的生长状况不佳,投苗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但面对当前较为可观的价格行情,养殖户们普遍存在惜售心理,他们对未来虾价的走势充满期待,期望能够在市场高峰期获得更大的收益。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今年的虾类养殖业遭遇了一场严峻的考验 —— 虾虹彩病毒的肆虐。 在华南的珠三角、汕尾、饶平以及福建等地,虾虹彩病毒引发了令人担忧的连片发病排塘现象。 据统计,该病毒的发病率已经超过了 6 成,给养殖户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感染虾虹彩病毒的虾类会出现多种症状,病虾浑身发红,肝胰腺萎缩明显,呈现空肠空胃的状态,部分病虾还伴有黑脚的症状。 经过基因组序列的精确测定,在去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正式将虾虹彩病毒命名为十足目虹彩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虾虹彩病毒的感染症状较为复杂,单一症状的出现并不能确凿地判定虾是否感染病毒,这无疑给预防工作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浙江、河北等地已成为虾虹彩病毒的高发区域。 回顾历史数据,虾虹彩病毒主要在 4 - 8 月被检测出,其中 5 - 6 月的检出比例最高,几乎涵盖了所有规格大小的虾类,尤其以 4 - 7 厘米的虾检测出病毒的比例最为突出。 此外,虾虹彩病毒还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不仅能够在虾类种群中水平传播,还能够感染其他相近的甲壳类品种,其潜在的威胁范围不断扩大。
虾虹彩病毒首次在我国出现是在 2014 年,此后便成为了虾类养殖产业的一大心腹之患。 它的易感宿主范围广泛,不仅仅局限于白虾,罗氏沼虾、青虾、脊尾白虾、克氏原螯虾、红螯虾等也极易受到感染,尤其是对于养殖规模较大的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感染后的死亡率可高达 80% 以上,其危害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更为严峻的是,在动物活饲料中也检测出了这类病毒,这进一步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和防控的难度。
除了常见的空肠胃、颜色变浅、活力差、不吃食等症状外,南美白虾感染后还会出现身体发红的现象,而罗氏沼虾则会在额剑基部甲壳虾面出现一个白点,被形象地称为 “白头病”。 这些特征性的症状为养殖户初步判断虾类健康状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鉴于病毒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仍需借助专业的检测手段进行确诊。
面对如此凶猛的虾虹彩病毒,目前尚未有特效药物能够进行有效的治疗,因此预防工作成为了重中之重。 以下是一些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首先,严格的消毒和清塘工作是防控病毒的基础防线。 养殖户必须对养殖池塘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清除池塘底部的淤泥和杂物,减少病毒滋生和残留的可能性,同时避免不同池塘之间的交叉感染,防止病毒在养殖区域内的扩散。
其次,在虾苗采购环节,要加强检测力度,确保所购买的虾苗不携带虾虹彩病毒。 这需要养殖户选择信誉良好、具备专业检测能力的虾苗供应商,并借助先进的检测技术对虾苗进行严格筛选,从源头上降低病毒传入的风险。
再者,提倡生态化的鱼虾混养模式,并且摒弃使用活饵饵料投喂的传统方式,及时清理池塘内的污染物,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通过合理的鱼虾混养,可以优化养殖生态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强虾类的抵抗力,同时减少因活饵投喂可能带来的病毒传播风险。
此外,提高虾的自身免疫力也是关键一环。 养殖户可以通过合理的饲料配方,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免疫增强剂等营养物质,满足虾类生长发育的需求,增强其自身的免疫防御系统,使其能够更好地抵御病毒的侵袭。
最后,鉴于虾虹彩病毒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能够在养殖和野生甲壳类动物之间传播,对于一些养殖厂采用的近缘甲壳类混养模式,如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青虾和克氏原螯虾等的混养方式,目前不建议继续应用。 这种混养模式可能会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便利条件,加重病原的传播风险,不利于疫情的防控。
在虾虹彩病毒的阴霾笼罩下,中国的虾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危机往往也孕育着转机,通过加强预防措施、提升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养殖户们有望在这场与病毒的较量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新路径,确保中国虾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让消费者能够继续品尝到美味、安全的虾类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