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东南亚虾类养殖(1)越南对虾养殖(越南虾的品种)

2025-02-20人已围观

东南亚虾类养殖(1)越南对虾养殖

"越南对虾养殖:东南亚虾类养殖的璀璨明珠

在东南亚的水产养殖领域,越南的对虾养殖产业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和巨大的潜力。

一、坚实的养殖基础,孕育对虾产业蓬勃生机

(一)得天独厚的水源条件

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下游地区,宛如大自然馈赠的一块风水宝地,为对虾养殖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水源条件。 这里河道纵横交错,如同一座庞大的水网迷宫,水源丰富且稳定,仿佛是对虾生长的天然摇篮。 全年无台风的温和气候,使得这片水域波澜不惊,为对虾的生存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环境。 平均温度常年稳定在 28℃,恰如对虾生长的 “黄金温度带”,温暖而适宜,让对虾能够在最舒适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而且,南部地区工业污染较少,清澈纯净的水质,犹如山间清泉,为对虾的生存营造了一个洁净无污染的家园,使得每一只对虾都能在这片水域中自由呼吸、畅快生长,为高品质的对虾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策扶持,产业崛起的强劲动力

回顾 2017 年,越南水产出口成绩斐然,高达 83 亿美元,而对虾作为其中的第一大品种,占据了 46% 的比重,其出口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38 亿美元。 其中,南美白对虾(白腿虾)出口占比 65.6%,斑节对虾(黑虎虾)占 22.8%,越南虾类出口在全球虾类出口总额中占据了 45% 的重要份额,而中国市场则吸纳了越南虾类出口市场份额的 17.7%。 鉴于对虾出口对国家经济的巨大贡献,越南政府高瞻远瞩,迅速将对虾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犹如为其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积极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大力推动养虾业的强势发展,怀揣着宏伟的目标 —— 力争实现商品虾出口 100 亿美元,使虾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到 10% 左右。 这些政策的扶持,如同照亮前路的明灯,为越南对虾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三)显著的价格优势,抢占市场先机

中国,这个拥有庞大消费群体和巨大虾类产品消费需求的市场,无疑成为了越南对虾出口的最大目的地。 越南在对虾养殖成本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塘租和人工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越南的对虾在价格上相较于中国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仿佛在市场竞争的赛道上抢占了先机。 较低的成本不仅为越南的养殖户带来了更高的利润空间,也让越南对虾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能够以更实惠的价格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在全球虾类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采购商的目光,进一步推动了越南对虾产业的繁荣发展。

(四)多样的养虾品种,丰富产业内涵

越南南部的虾类养殖品种丰富多样,犹如一座绚丽多彩的虾类王国,其中包括斑节对虾(草虾)、南美白对虾(白虾)、罗氏沼虾(大头虾)等。 越南作为传统的草虾养殖大国,有着深厚的养殖底蕴和丰富的经验积累。 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和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越南正逐步从草虾养殖向白虾养殖转型。 相较于草虾,白虾养殖虽然在初期需要更高的投资,但它却具有周期短、产量高、利润丰厚等显著优势,仿佛是一颗闪耀着诱人光芒的养殖新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投身其中,为越南对虾养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使其产业内涵更加丰富多元,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二、合理的养殖分布,构建产业集群优势

对虾养殖在越南南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九龙江平原,仿佛是大自然精心规划的一片虾类养殖乐园。 这片区域主要聚焦在朔庄(Sóc Tr?ng)、薄寮(B?c Liêu)、金瓯(Cà Mau)三省,越南超过 80% 的对虾养殖面积与产量都汇聚于此,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 在这里,越南南片虾类养殖面积广袤无垠,约为 60 万公顷,其中草虾养殖面积达 53.74 万公顷,白虾养殖面积为 4.51 万公顷,虾产量宛如丰收的硕果,约为 70 万吨,其中草虾产量 25.6 万吨、白虾产量 42.7 万吨。 而罗氏沼虾的养殖则分布在 Kiên Giang 省,以散养和鱼虾混养为主,这种多样化的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水域资源,实现了养殖效益的最大化,也为越南对虾养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使其在全球虾类养殖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多元的养殖模式,开启高效养殖新篇章

(一)圆形铺膜池高密度养白虾 —— 工业化养殖的典范

精巧的养殖设施搭建

圆形铺膜池作为一种高效的对虾养殖模式,其构建过程犹如一场精密的工程。 它采用钢结构拼接而成的圆形框架,宛如一个坚固的钢铁堡垒,为养殖池提供了稳定的支撑结构。 在框架上铺设 HDPE 土工膜或帆布,这些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能优势,厚度大于 1.0 毫米,如同坚韧的铠甲,具有抗撕裂强度高、耐静水压高、防渗性能好等特点,能够有效地防止池水渗漏,保持养殖水体的稳定。 这种圆形池通常面积为 400 平方米,深度 1 米,池水深 80 厘米,养殖水体可达 300 吨,为对虾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适宜的水深环境,仿佛是一个量身定制的 “对虾家园”。

科学的养殖流程规划

虾苗标粗阶段:养殖伊始,先用 1 个面积为 200 - 300 平方米、容纳 200 吨水体的圆形框架铺膜池作为虾苗标粗池。 在这个小小的 “育苗摇篮” 里,放入 240 万的南美白对虾幼体,开启它们的成长之旅。 经过 25 天的精心培育,虾苗逐渐长大,规格达到 1000 尾 / 千克后,便如同长大的孩子离开家乡,被捞出投放到 3 个大铺膜池中进行成虾养殖。 而空出来的标粗池则迅速进入下一轮循环,再次投放幼体,如此往复,充分利用了养殖资源,提高了养殖效率,仿佛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生命接力赛。

成虾养殖阶段:在标粗池养殖 25 天后,将 240 万尾虾苗均匀分配到 3 个 400 平方米的圆形框架铺膜池中,每池 80 万尾,开始它们的成虾成长冲刺阶段。 经过 25 天的精心呵护,对虾规格达到 100 尾 / 千克,此时便迎来了收获的时刻,一次性起捕商品虾卖出,产量可达 8 吨,清洁虾售价 10 万越盾 / 千克。 卖虾后,空出来的铺膜池再次投入使用,继续投放标粗苗,25 天一个周期循环养殖,如此高效的养殖模式,使得一年可养 10 茬以上,仿佛是一部高速运转的养殖机器,源源不断地产出优质的白虾,为养殖户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精细的养殖管理措施

饲料投喂策略:由于铺膜池养殖密度高,对虾生长速度快,对营养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因此,选用蛋白质含量 43% 的优质虾料,每天投喂次数多达 5 - 6 次,如同精心呵护婴儿般细致入微。 每隔 2 小时,养殖户会用抄网捞池底查看饲料剩余情况,以此精准决定投喂量,避免饲料浪费,确保每一只对虾都能摄取到充足的营养,茁壮成长。 同时,喂料点远离中心排污区,防止饲料被污染,保证了对虾的饮食安全,为对虾的健康生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质处理方案:在水质处理方面,养殖户们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如同为对虾营造了一个清新洁净的 “水下世界”。 首先,定时补充钙、磷、镁等矿物元素,将总碱度保持在 150 - 200,这对于对虾顺利脱壳至关重要,如同为对虾的成长提供了 “补钙佳品”,确保它们能够顺利完成一次次的蜕变。 其次,加入芽孢杆菌调节水体环境,这种有益菌如同水体的 “清洁工”,能够分解水中的有害物质,避免水质污染,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再者,由于养殖密度大,对氧气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因此采用大马力的鼓风机接纳米盘 24 小时不间断微孔增氧,为对虾提供充足的氧气,让它们能够在水中自由呼吸,活力满满。 此外,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在纳米盘增氧下会形成泡沫,随流水从养殖池中部排出,一天的换水量达到 50% 左右,同时配备大的池塘作为蓄水池和循环水处理池,供不断换水,确保养殖水体始终保持清新洁净,为对虾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水质条件。

严格的养殖注意事项

材料选择要点:HDPE 土工膜(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高密度聚乙烯膜)或 PE 材料帆布的选择至关重要,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养殖池的使用寿命和养殖效果。 这些材料要具有一定的厚度、大于 1.0 毫米,抗撕裂强度高、耐静水压高、防渗性能好,如同为养殖池穿上了一层坚固耐用的 “防护服”,防止池水渗漏,保证养殖环境的稳定。

框架结构要求:作为支撑的钢管框架结构拼接时要焊接牢固结实,如同搭建高楼大厦的基石,为整个养殖池提供稳定的支撑,确保在养殖过程中不会出现框架松动、变形等问题,保障对虾的生存安全,为对虾养殖产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工厂化水泥池养白虾 —— 科技引领养殖新潮流

先进的虾苗标粗技术

在 B?c Liêu 的水泥浮池,采用了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 BFT)进行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这无疑是一场养殖技术的革命。 该技术适用于虾苗场工厂化虾苗培育,其核心在于密集的充气头保证水体中溶氧含量充足与絮团的充分悬浮,为虾苗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 碳源糖蜜按饲料添加量的 40% 投入,这种独特的营养供给方式,使得虾苗成活率高达 90% - 100%,仿佛是为虾苗的成长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虾苗培育放养密度为 5000 尾 / 立方米,经过 20 - 30 天的精心培育,直到虾达到 2500 - 3000 尾 / 千克,为后续的成虾养殖提供了优质健壮的虾苗,如同为养殖产业培育了一批优秀的 “种子选手”,开启了对虾养殖的高科技新篇章。

灵活的成虾养殖模式

养殖场面积不大,但布局精巧,拥有 20 个水泥池,总水体 800 多立方米,每个水池 40 立方米。 水泥池首先承担着虾苗标粗的重要任务,当虾苗标粗完成后,将标粗苗放到外面的铺膜池或土池进行成虾养殖,而空出来的标苗水泥池则迅速转变角色,用来养殖成虾,放养密度为 500 尾 / 立方米,配套蓄水池来给水泥池换水,这种灵活多变的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养殖资源,提高了养殖设施的利用率,如同一场高效的 “养殖接力赛”,为养殖户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也展示了越南对虾养殖产业在科技引领下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三)铺膜池精养白虾 ——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越南南部区域的南美白对虾养殖主要以土池铺地膜精养为主,这种养殖模式犹如传统与现代的一场美丽邂逅。 朔庄 50% 精养塘铺地膜,薄寮 40% 精养塘铺地膜,展现出这种养殖模式在当地的广泛应用和受欢迎程度。 越南南部气温高,一年四季均可放苗养殖,为养殖户提供了更多的养殖机会。 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公司或养殖大户投资建铺膜池,白虾铺地膜精养模式每年可养殖 3 - 4 造,2 月份、6 月份、9 月份为相对集中放苗季节,放苗密度一般在 300 - 350 尾 / 平方米,水深 80 厘米,养殖周期 80 - 100 天,成活率在 80%,饵料系数 1.3,产量在 1000 千克 / 亩。 每千克白虾养殖成本为 6 万 - 7 万越南盾,养成大虾规格 22 - 28 尾 / 千克,价格 15 万 - 18 万越南盾 / 千克,利润十分可观。 这种养殖模式在继承传统养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养殖技术和设施,如铺地膜防止池水渗漏、合理控制放苗密度和养殖周期等,实现了养殖效益的最大化,成为了越南对虾养殖产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着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草虾土塘粗养模式 —— 小散养户的致富之路

从养殖面积上看,土塘在越南南部虾类养殖上占据着主要地位,这是一种深受小散养户喜爱的养殖模式。 此模式对池塘条件、道路、电力等养殖基础设施要求不高,投资相对较低,仿佛是一扇为小散养户敞开的致富之门,让他们能够轻松踏入对虾养殖的领域。 模式比较稳定,成功率达 6 - 7 成,养殖风险不大,为养殖户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收入保障。 土塘多为草虾粗养模式,也有土塘养白虾的,草虾粗养面积接近 40 万公顷,产量约为 25 万吨。 采用草虾粗养模式的主要集中在 B?c Liêu、Cà Mau 省,养殖面积接近 40 万公顷。 一年养殖 2 造,2、3 月和 7、8 月放苗,草虾放苗密度较低为 1 万尾 / 亩,养殖土塘面积 1 - 3 亩,水深 1 米左右,水源条件较好,可换水,面积大点的池塘四角配备 4 台增氧水车。 这种模式资金投入不大、养殖风险相对低,优势在于低密度、养大规格虾,虽然养殖周期长,但总体利润尚可,适合小散养户采用,为越南对虾养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和普及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对虾养殖产业中来,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四、繁荣的虾料市场,支撑产业持续发展

越南南部水产饲料容量占据整个越南的 75%,这充分显示了其在越南水产养殖饲料市场的重要地位。 目前虾料产量已达 70 万吨,而随着对虾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未来虾料市场需求预计将达到 100 万吨,这无疑为虾料生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越南虾料市场前五名的公司分别为全兴 GroBest、正大 CP、升龙、统一、通威,它们凭借着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口碑,市场占有率达 65%。 其中,南美白虾料占 80%、草虾料占 20%,产品结构合理,能够满足不同养殖户的需求。 虾料利润丰厚,以虾料年销售上 10 万吨的公司利润大于 1 亿元,吨均净利润大于 1000 元,这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投身于虾料生产领域,进一步推动了虾料市场的繁荣发展。 虾料市场的蓬勃发展与对虾养殖产业相互促进,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为越南对虾养殖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支撑,确保了养殖户能够获得优质、充足的饲料供应,从而保障对虾的健康生长和产业的高效运转。

五、对虾养殖产业的展望与挑战

养虾作为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产业,养殖户的养虾积极性如同海上的波浪,受虾价波动的影响非常大。 市场虾价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决定着对虾养殖面积的增减。 当虾价高涨时,养殖户们投苗积极,许多稻田甚至被开挖成虾塘,希望能在这波行情中收获丰厚的利润;而当虾价低迷时,养殖户们则会谨慎行事,减少投苗量,以规避市场风险。 对虾作为全球最大的水产消费品之一,市场需求犹如浩瀚的海洋,非常巨大,这为越南对虾养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越南对虾养殖高度依赖出口,国际消费市场尤其是中国国内需求的变化,如同海上的风云变幻,对越南虾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中国国内需求能够支撑越南虾价维持高位,越南的对虾养殖产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有望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突破和提升,如同扬帆起航的巨轮,驶向更加辉煌的彼岸。 但同时,越南对虾养殖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疾病防控、养殖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需要养殖户、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交流,不断探索创新,提升产业的核心"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