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塘发现微孢子虫不一定要排塘(对虾塘发现微孢子虫不一定要排塘水吗)

2025-03-03人已围观

对虾塘发现微孢子虫不一定要排塘

"对虾塘微孢子虫应对策略:不必惊慌,科学管理保效益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南美白对虾肝肠孢子虫病犹如一颗潜在的 “定时炸弹”,给养殖户带来诸多困扰。 这种疾病是由微孢子虫寄生引发的,微孢子虫的孢体极其微小,长度在 2 - 10 微米之间,宽度为 1.5 - 4.2 微米,其最初会悄然感染对虾的肠道表皮,随后逐渐蔓延至肝胰腺管上皮细胞,如同一个隐匿的 “侵略者”,悄无声息地破坏着对虾的身体机能。 由于其体型微小,仅凭肉眼和普通光学显微镜很难发现并确诊,往往需要借助 PCR 等先进的精尖技术,才能揭开其神秘的 “面纱”,准确判断对虾是否感染。

染病的对虾往往表现出生长缓慢的迹象,仿佛被按下了生长的 “减速键”。 其中,少量病虾还会伴有令人担忧的白便现象,这是肠道功能紊乱的明显信号。 从生理机制上看,微孢子虫的寄生致使染病虾肠壁细胞的吸收功能大幅下降,严重时会引发肠炎和肝胰腺萎缩等严重疾病,如同对虾身体内的 “器官工厂” 遭到了破坏,无法正常运转。 部分病虾虽然看似能够正常采食,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虾体消瘦、体壳单薄,尾部肌肉呈现出白浊状态,身体柔软得如同棉花一般,毫无健康虾体应有的活力与弹性。 在染病的养虾塘中,通常会出现 5 种参差不齐规格的虾,这是由于感染程度和生长受抑制情况不同所导致的,也给养殖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养殖户并非束手无策,尤其是在对虾放苗 40 天内周边爆发微孢子虫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预防方案:

增强对虾体质,切断感染途径:

甘草煮水液药饵投喂:定期投喂甘草煮水液药饵,这就像是为对虾的身体构建起一道坚固的 “防御城墙”。 具体做法是每周用甘草煮水浸饵,并在塘内投喂三次,按照 2%的比例用甘草煮水拌料,然后长期投喂。 甘草中含有的多种有效成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使其在面对微孢子虫的威胁时,有更强的防御能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营养与免疫增强剂添加:在月初、月中、月尾这三个关键时间节点,连续添加维生素和左旋咪唑喂养对虾。 将维生素 C、维生素 B10 和钙剂各以千分之 1 - 2 的比例与饲料均匀搅拌,每次投喂持续 3 天,每月进行三次这样的投喂操作。 维生素 C 和 B10 能够补充对虾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增强其体质,而钙剂有助于对虾外壳的发育和强化,左旋咪唑则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对虾的免疫功能,从多个方面切断寄生虫从肠道感染的途径,为对虾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优化水质,抑制病情扩散:

合理换水:养殖前期,由于对虾幼苗较为脆弱,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因此少换水或不换水,以维持水体环境的相对稳定。 而到了中后期,则需要根据池水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调水和换水操作。 通过合理的换水,能够有效地减少池塘中虫体孢子的存塘量,降低微孢子虫的滋生和传播风险。 每次换水时,水量均需达到 20cm 以上,这样才能确保将部分含有孢子的水体排出池塘,为对虾创造一个相对清洁的生存环境。

药物泼洒预防:换水后,采用天然药物进行全池泼洒是抑制病情扩散的关键步骤。 用 0.15ppm 的银花和 0.3ppm 的五倍子、青蒿末煮沸 20 分钟后,将其均匀地泼洒在池塘中,连续泼洒三天。 银花、五倍子和青蒿末都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和驱虫作用,能够在水体中形成一道 “防护网”,有效降低对虾感染微孢子虫的几率,为对虾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当不幸发现对虾体内已经有微孢子虫寄生后,养殖户也不要急于排塘,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持续养殖管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控制孢子含量,加强水体管理:

换水与调水工作强化:一旦发现对虾感染微孢子虫,立即加强换水和调水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多次换水,能够有效减少感染病虾粪便中孢子的含量,如同及时清理 “战场”,降低孢子在池塘中的浓度,减少健康对虾被感染的风险。 同时,结合使用上述预防泼洒药物,如银花、五倍子和青蒿末等,进一步抑制孢子的活性和传播,避免更多对虾遭受后续感染,为对虾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

营养补充与肠道修复:

针对性拌料投喂:对感染病虾采用渔富人虾蟹壮黄金搭档、速补 365 等进行拌料加强投喂,连续三天。 这些产品富含对虾恢复健康所需的营养成分和有益物质,能够有效减少肠道内大部分虫体,修复受损的肠道组织,增强肠道的吸收功能,使对虾能够更好地摄取营养,恢复体力和生长能力。

后期强化管理:在养殖后期,要着重加强对虾的强肝和营养补充工作。 肝脏是对虾重要的解毒和代谢器官,通过投喂具有保肝护肝作用的饲料添加剂,能够帮助肝脏恢复功能,提高对虾的整体健康水平。 同时,提供充足的营养,满足对虾生长发育的需求。 经过三个月的精心养殖和管理,即使在微孢子虫感染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收获 35 - 40 头大规格虾上市,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环境稳定与应激防控:

全程环境管理: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加强养殖环境管理是确保对虾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密切关注水体的各项指标,如酸碱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确保这些指标处于对虾适宜的生长范围内。 同时,避免强应激因素的出现,如水温的剧烈波动、水质的突然恶化、过度的捕捞操作等,这些应激因素可能会导致对虾免疫力下降,从而加重微孢子虫感染的病情。 此外,还要严格控制水体毒素超标,防止对虾受到毒素的侵害,维持对虾体内的生理平衡和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在对虾塘发现微孢子虫时,养殖户不必惊慌失措地选择排塘,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系统的预防和持续养殖管理措施,在有微孢子虫低密度感染的情况下,精心呵护对虾,确保其正常采食和生长,最终实现成功养虾上市的目标,在对虾养殖的道路上收获希望和财富。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