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料最高涨300元吨! 虾价太低、虾料涨价,养殖户太惨了! (对虾饲料排名前十名)
2025-01-27人已围观
对虾料最高涨300元吨! 虾价太低、虾料涨价,养殖户太惨了!
"《对虾养殖困境:饲料涨价与虾价低迷下的艰难处境》
在水产养殖行业的风云变幻中,对虾养殖户们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自 6 月 11 日起,广东和广西地区便陆续有饲料厂传出了对虾饲料涨价的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养殖户群体中掀起了波澜。 而到了 6 月 20 日,天津通威发布的调价通知更是让养殖户们心头一紧,从 21 日零时开始,外塘精养料每吨上涨 200 元,虾肝强系列更是大幅上涨 300 元 / 吨。 与此同时,华东地区的一些经销商也反馈,饲料厂已口头通知涨价事宜,只是目前给予养殖户两三天的备货时间,待备货差不多后,便会正式发出书面涨价通知。
这一波饲料涨价潮的背后,是进口秘鲁超级蒸汽鱼粉价格的飙升。 目前,其价格最高已攀升至 16500 元 / 吨,甚至个别贸易商的报价据说已经达到了 16600 元 / 吨。 对于那些依赖鱼粉作为重要原料的饲料产品而言,进口鱼粉如此大幅度的涨价,饲料产品随之涨价似乎已成必然趋势,养殖户们虽抱怨连连,但在这残酷的市场现实面前,却也深感无力。 而且从当前的形势来看,进口鱼粉的价格还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就连国产鱼粉也受到牵连,价格持续跟涨。 这对于本就艰难的养殖户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以对虾养殖户为例,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饲料价格的上涨,还有虾价的持续低迷。 近期,全国对虾价格一路下滑,当前的价格甚至比去年同期还要低,许多养殖户无奈地感叹:“没想到临近端午节,这个传统的消费旺季,对虾价格居然还在持续下跌。 ” 尽管也有局部地区因对虾供应短缺而出现价格上涨的情况,但从整体来看,大多数地方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那么,今年对虾价格为何如此之差呢? 据水产养殖网的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其一,产区集中上市。 当下正值江苏等地小棚虾上市的高峰期,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江苏地区面临着更大的销售压力。 收购商徐老板向水产养殖网透露,今年江苏的气温升温较为缓慢,这使得从南到北的小棚虾放苗时间相对集中,而在往年,由于气温差异,放苗时间有先后之分,出虾时间也相对分散。 因此,今年江苏小棚虾的集中上市,导致市场上的对虾供应量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价格受到了严重的压制。
其二,病害相对偏多。 今年,由于天气状况不佳以及虾苗质量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从南到北的许多地方对虾养殖成功率都偏低。 例如,之前江苏南通、盐城等地受到强对流天气的冲击,不少小棚虾被迫提前上市,而且这些虾中存在着较多的 “感冒虾” 和问题虾,这不仅影响了对虾的整体质量,也对价格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些质量欠佳的对虾,刚从水中捞出就只能直接打冰低价处理,养殖户们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其三,市场消费疲软。 今年,受到市场消费疲软的影响,不仅仅是对虾,常规鱼和特种鱼等众多水产品品种的销售情况都普遍不理想。 尽管疫情已经放开,但老百姓的消费观念变得更加谨慎。 武汉白沙洲水产市场的批发商孙老板向水产养殖网表示,往年一天销售几千斤对虾并非难事,而今年的销量却不足往年的一半,市场需求的大幅减少,使得对虾价格难以得到支撑。
其四,进口冻虾较多。 进口冻虾对国内虾价的冲击也不容忽视。 即便在疫情期间,国外的对虾也在持续进口,2022 年的进口量高达 81 万多吨。 如今疫情防控全面放开,对虾的进口变得更加便捷。 5 月 11 日,中国与厄瓜多尔正式签署自贸协定,这进一步便利了对虾的进口。 除了厄瓜多尔,其他产虾国也纷纷加大了对我国的出口力度,大量的进口冻虾涌入国内市场,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对国内对虾价格造成了下行压力。
其五,舆论阵地失守。 随着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近年来一些不良现象时有发生,给了像辛吉飞之类的人可乘之机。 他们利用老百姓的恐慌心理,在网络上大肆宣扬不实言论,恶意抹黑对虾等水产品。 在辛吉飞之前,也有人试图抹黑对虾,但由于其影响力有限,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然而,辛吉飞凭借其庞大的流量,一次抹黑言论的传播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更何况还有一些营销号为了达到卖货的目的,反复炒作他的抹黑言论,使得消费者对对虾的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进而影响了对虾的市场销售和价格。
尽管今年对虾养殖面临着重重困难,但考虑到目前南方等地小棚虾的发展势头极为迅猛,未来对虾市场的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养殖户们的处境或许将更加艰难。 虽然目前部分养殖户由于技术不成熟、水质管理不善等原因,初期的产量并不高,但这些问题并非无法解决,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改进,产量有望得到提升。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对虾的供应量必然会持续增加,这只是时间问题。 或许当下的艰难只是暂时的,但从长远来看,明年的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养殖户们需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寻找新的发展出路,以在这艰难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