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不挖环沟的稻虾田与挖环沟的稻虾田养小龙虾各自的优缺点对比分析(不同管径沟槽开挖宽度)
2025-03-10人已围观
不挖环沟的稻虾田与挖环沟的稻虾田养小龙虾各自的优缺点对比分析
不挖环沟的稻虾田与挖环沟的稻虾田养小龙虾各自的优缺点对比分析
"《稻虾田环沟之辩:挖与不挖的利弊权衡与实践洞察》
在当今蓬勃发展的农业养殖领域,稻虾共作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备受养殖户们的关注与青睐。 然而,在这一模式的具体实践中,稻虾田是否开挖环沟却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不同的选择蕴含着各自的利弊得失,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分析。
朋友们,大家好! 在前些日子,我曾撰写了一篇关于稻虾田不起环沟、不加高田埂,专门养殖泡水小龙虾的文章。 在那篇文章里,我详细阐述了这种别具一格的养殖模式所具备的诸多好处。 其中最为显著的亮点在于,当在稻田里养虾时,倘若管理措施精准得当,那么所产出的小龙虾几乎都能达到较大的规格,成为市场上抢手的大虾。 相较于传统的专门环沟稻虾田,这种无环沟模式养殖出来的小龙虾在规格上普遍更具优势。 而且,从管理的便捷性和成本投入来看,它也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管理过程相对轻松,无需过多繁琐的操作,并且在资金投入方面较少,养殖户只需进行一次虾苗投放和养殖设施的前期搭建投入,后续养殖过程相对简单,而且在捕捞阶段能够一次性完成全部捕捞作业,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为养殖户省却了不少麻烦事。
或许正是因为身边有这样成功的无环沟养殖案例作为生动的示范,我们当地的部分养殖户受到触动,纷纷效仿,将自己稻虾田中的环沟全部推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不留环沟的养殖方式,满心期待着能够像那些成功案例一样,养出高品质的大虾,收获丰厚的经济效益。 然而,现实情况却给他们上了一课。
近期,我们这里遭遇了持续长达 10 天甚至半个月的降雨天气,而这段时间恰好又正值稻田栽秧和洒谷种的关键农时。 一方面,农民们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着农耕作业;另一方面,大量的雨水导致田间情况变得复杂棘手。 那些已经将环沟推平的稻虾田,由于失去了环沟的蓄水功能,蓄水量急剧减少和降低。 当暴雨过后,水位迅速上升,此时稻虾田的种植区与小龙虾养殖区之间原本清晰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再也没有了明显的物理隔离手段。 如此一来,稻虾田涨水之后,大量的小龙虾顺势涌入到稻虾田的种植区域,将刚刚栽种下去的秧苗以及刚刚萌发出来的嫩芽无情地夹断、破坏。 这突如其来的状况让养殖户们措手不及,最终他们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补秧苗或者重新洒一遍谷种,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既耗费了宝贵的时间,又增加了不必要的劳动成本,使得原本顺利的农耕进程变得波折重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保留了环沟的养殖户朋友们,在这场降雨过程中却相对从容得多。 他们的稻虾田通过环沟的蓄水功能,如同拥有了一个天然的水位调节器,能够有效地对水位进行调控。 当暴雨来袭,水位上升时,环沟能够容纳多余的水量,从而确保环沟里面的小龙虾绝大部分不会因为水位的变化而跑到稻虾田的种植区。 因此,在这些有环沟的稻虾田中,很少出现小龙虾夹断秧苗和嫩芽的情况,农作物的生长得以顺利进行,养殖户们也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开展农事活动,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据了解,如今估计有不少之前将环沟推平的养殖户朋友已经心生悔意,他们深刻认识到,如果当初没有贸然推平环沟,那么现在的栽秧和补苗过程也不会如此麻烦和艰难。
那么,要想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首先需要对环沟在稻虾田养殖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环沟在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究竟起着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呢? 具体如下:
一、水位调控作用
回忆起我最初开始开挖稻虾田的时候,由于经验不足,只在上下两边开挖了环沟,当时主要是考虑到那两边靠近野沟渠,担心小龙虾会顺着沟渠逃跑。 而另外两边由于紧邻着别人的稻田,所以只是简单地堆了一点土,稍微加高了田埂,并没有开挖环沟。 结果在上半年的养殖过程中,稻虾田里面的小龙虾普遍生长得较为缓慢,个体也较小,而且还表现出了很强的逃跑倾向。 经过仔细分析,我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水位过浅,稻虾田的蓄水量不足所导致的。 小龙虾作为变温动物,自身无法有效地调节体温,在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的极端天气条件下,它们需要寻找适宜的栖息环境来躲避不利的温度条件。 而环沟,尤其是水位较深的环沟,就成为了小龙虾理想的藏身之所。 在夏季,它们可以潜藏在环沟下面凉爽的水域中;在冬季,又能在环沟深处相对温暖的水体里安然越冬。 如果没有环沟的存在,或者环沟的水位过浅,那么在这些恶劣天气下,许多小龙虾将会因为无法找到合适的生存环境而死亡,这无疑会对养殖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不仅如此,从养殖密度的角度来看,水位越深,意味着水体空间更大,能够承载的小龙虾数量也就越多。 当我在下半年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及时将另外两边也开挖了环沟,并且注重了环沟的深度和坡度设计。 果不其然,到了第二年,明显可以观察到所养殖的小龙虾无论是在个体大小还是在总体数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这充分说明了环沟在水位调控方面对于小龙虾养殖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小龙虾的生存状况,还直接影响着养殖的产量和效益。
二、物理隔离作用
环沟在稻虾田养殖模式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充当了小龙虾养殖区与水稻种植区之间的物理隔离屏障。 在稻虾田的养殖实践中,通常的模式是先养殖一季小龙虾,然后再种植一季甚至两季水稻。 大家都知道,小龙虾具有夹食水草的习性,而水稻秧苗对于它们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为了避免小龙虾在水稻种植期间肆意夹断水稻秧苗,从而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客观上就需要将小龙虾的养殖区域与水稻种植区域进行有效的分离。 因此,在环沟的边上往往还会筑起一层内田埂,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这种隔离效果,防止小龙虾在水稻种植期间随意跑到种植区来捣乱。 此次我们所遭遇的栽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 由于部分养殖户将环沟推平,使得小龙虾养殖区与种植区之间失去了有效的物理隔离,当遇到涨水情况时,绝大部分小龙虾因为失去了阻挡,便毫无顾忌地跑到稻虾田种植区,对秧苗和嫩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这一现象生动地展示了环沟的物理隔离作用在保障稻虾田种植和养殖顺利进行方面的不可或缺性。
从理论层面的分析以及实际的养殖经验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在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环沟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是保障养殖成功和稳定收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那些经验丰富的养殖户都会在环沟的开挖和建设上格外用心,他们通常会将环沟挖得比较深,而且会注重环沟坡度的设计,使其既能够满足小龙虾的栖息和繁殖需求,又能够有效地发挥水位调控和物理隔离的作用。
然而,正如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所介绍的那样,虽然环沟在传统的稻虾田养殖模式中具有诸多重要作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确实也存在着不需要开挖环沟就能够在稻虾田成功养殖小龙虾的可能性。 那么,这种不开挖环沟养殖小龙虾的模式需要具备哪些前提条件呢?
一、统一投苗,统一捕捞完毕
如果你仔细观察周围那些养殖泡水虾的养殖户朋友的操作方式,就会发现他们在养殖过程中遵循着统一投苗和统一捕捞完毕的原则。 具体来说,他们会选择在合适的时间节点,统一投放规格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虾苗,然后经过大约 20 天左右的精心养殖周期后,迅速采取行动,下地笼一次性将小龙虾全部捕捞上来。 在捕捞过程中,他们一方面会尽力将所捕捞到的小龙虾及时销售出去,另一方面则会尽可能地确保稻虾田内不再残留小龙虾。 也就是说,要做到一个不留,这样在后续进行栽秧或者洒谷种等农事操作时,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小龙虾夹食秧苗和嫩芽的情况,从而保障水稻种植的顺利进行。 与之相对应的是,开挖稻虾田环沟的养殖模式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如果养殖户不进行彻底的捕捞作业,那么想要将环沟里面的小龙虾全部捕捞完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开挖环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留存虾种,以便在下半年能够实现小龙虾的自繁自养,维持养殖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 然而,这种留种的方式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带来问题,比如当遇到雨水天气导致水位变化时,推平环沟的稻虾田就容易出现小龙虾因为失去了环沟的限制而全部跑到稻虾田里面夹食水草和秧苗的情况,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严重的危害。
二、时间选择很重要
在水稻的整个生长周期中,一般情况下稻虾田的种植区是不允许有小龙虾存在的,这是因为小龙虾的活动可能会对水稻的生长造成损害。 因此,对于不挖环沟养殖小龙虾的模式而言,其养殖时间的选择就显得尤为关键。 这种养殖方式基本上都是集中在种植稻谷之前的时间段内进行。 有些经验丰富且善于把握时机的养殖户,甚至能够在种植稻谷之前巧妙地安排养殖两季泡水小龙虾。 通常他们会在 4 月初投放一批虾苗,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后,在 5 月份左右再投放一批虾苗,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差和稻田的闲置资源,增加养殖收益。 当然,如果运气较好,在养殖过程中遇到较为适宜的气候条件和较低的死亡率,那么养殖户就能够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回报。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是在稻虾田的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季节性养殖,如果将其与专业的精养塘相比,精养塘由于具备更加完善的养殖设施和条件,能够实现一年四季不间断地养殖小龙虾,但这与我们所讨论的稻虾田养殖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
通过以上对开挖环沟和不开挖环沟两种稻虾田养殖小龙虾模式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选择哪种养殖方式,都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并且各自都存在着明显的优缺点。 相对而言,不开挖环沟养殖小龙虾的模式具有投资少、管理方便的优势,而且由于其养殖周期相对较短,适合那些希望在短期内获得收益或者资源相对有限的养殖户。 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养殖时间和捕捞作业的要求较为严格,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对后续的水稻种植产生不良影响。
而开挖环沟的稻虾田养殖模式虽然在养殖密度上可以相对较大,能够承载更多的小龙虾,从而有可能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收益,但同时也伴随着管理难度较大、资金投入较多等问题。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开挖环沟的稻虾田就无法养出大虾。 实际上,只要养殖户能够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例如在合适的时间节点,将整个稻虾田尤其是环沟里面的小龙虾尽可能地捕捞干净,然后利用挖掘机对环沟进行彻底的清淤作业,将淤泥清理出去后,让稻虾田充分暴露在阳光下进行长时间的晒田处理,最后再使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全面的清塘消毒,这样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稻虾田的养殖环境就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几乎可以达到与新开挖的塘口相近的养殖条件,从而为养出高品质、大规格的小龙虾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基于我对稻虾田养殖模式的深入了解和实践经验,我的建议是对于那些已经开挖了环沟的稻虾田,养殖户们没有必要盲目地将其推平。 相反,应该注重对环沟的维护和管理,定期进行清塘作业,例如每 2 年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这样就能够保证稻虾田始终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同样可以养出优质的大虾,实现稳定的经济效益。 而对于那些稻田面积较小,且尚未开挖环沟的稻田来说,如果养殖户希望尝试稻虾共作的养殖模式,可以考虑采用养泡水下小龙虾的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投资成本低,而且管理相对简单便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养殖风险,同时也有可能获得不错的收益回报。 希望广大养殖户朋友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稻虾田养殖模式,从而在稻虾共作的道路上实现丰收和盈利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