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淡水池塘虾、蟹、鱼生态混养技术效益好(水产养殖技术系列6)(观赏鱼虾蟹混养)

2025-01-17人已围观

淡水池塘虾、蟹、鱼生态混养技术效益好(水产养殖技术系列6)

"标题:《淡水池塘虾、蟹、鱼生态混养:开启高效益水产养殖新篇章》

在当今追求可持续发展与高效益的水产养殖领域,淡水池塘虾、蟹、鱼生态混养技术脱颖而出,成为众多养殖户青睐的致富法宝。 通过巧妙利用养殖品种间的互利关系,不仅能全方位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渔业资源,还能源源不断地产出优质水产品,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与经济效益最优化的完美融合。

这种创新的养殖模式无疑是绿色养殖理念的生动实践,参与混养的河蟹、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青虾、鳜鱼等均为经济价值极高的优质水产养殖品种。 它们在同一池塘生态系统中和谐共生,相互协作,既进一步提升了水产品的整体质量,又显著提高了养殖效益,同时还为维护水域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立下汗马功劳,为渔业生产开辟出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同共进、相得益彰的高效养殖路径,对推动渔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非凡。

下面,让我们深入剖析这项养殖技术的各个关键环节,探寻其背后蕴含的科学奥秘与实用技巧。

一、构建良好的池塘养殖生态环境:打造水生生物的理想家园

池塘面积:因养而异,精准适配

若追求精细化养殖,小型池塘是不二之选,其面积控制在 3 - 10 亩之间,便于养殖户进行精细化管理,对虾、蟹、鱼的生长状况能做到实时精准掌控;对于一般管理水平的养殖户,中型池塘更为合适,面积通常在 10 - 50 亩,既能满足一定的产量需求,又不至于管理难度过大;而若是采取粗放式养殖模式,大型池塘则可派上用场,50 亩 - 100 亩的广阔水域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降低单位成本,但相应地对生态环境的调控要求更高。

水土条件:优质水源,坚实底土

水源如同池塘的 “生命之泉”,水质必须严格符合渔业用水要求,清澈、无污染且富含各类矿物质与微量元素,为水生生物提供充足的养分。 进、排水系统分开设计堪称精妙,这一布局既能有效避免污水回流,又能确保排灌便捷高效,随时根据养殖需求调节水位。 池深保持在 1.5 - 2m,既能给予虾、蟹、鱼足够的活动纵深,又便于水温、水质的调控。 淤泥厚度小于 10cm,底质以壤土为佳,这种质地的底土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还能为底栖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且无渗漏风险,为池塘生态系统的稳定筑牢根基。

环境和设备条件:舒适环境,智能增氧

池塘选址需通风向阳,阳光的照射如同给池塘注入生机,促进藻类光合作用,为水体增氧并提供天然饵料;环境安静可减少外界干扰,让水生生物安心生长;交通便利有利于饲料、苗种及水产品的运输,降低物流成本;电力供应则是现代养殖设备运行的保障,不可或缺。 设置微孔增氧设施更是点睛之笔,它能根据水体溶氧需求精准供氧,如同为水生生物配备了 “私人氧吧”,确保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天气条件下,水体溶氧始终维持在适宜水平。

池塘清整:深度清洁,科学消毒

池埂要修筑得结结实实,如同坚固的城墙,抵御洪水等自然灾害,保护池塘内的生物。 池堤内四周精心设计的沟,其面积不小于池塘面积的 1/10,沟深在 1.5 米左右,这些沟既是虾、蟹在高温、寒冷等极端天气下的避风港,又是它们蜕壳时的隐蔽之所。 池塘坡比 1:2 或 3,这样的坡度既方便日常管理操作,又利于水生生物的栖息与活动。 每年冬季,抽干池水,深挖淤泥,让池塘底土 “袒露” 在寒风与阳光下冻晒 10 - 20 天,这一过程如同给池塘做了一场深度 “SPA”,杀灭病菌、寄生虫,改善底质。 来年的 2 - 3 月份,每亩池塘用生石灰 100 - 150kg 实施清塘消毒,生石灰遇水释放的热量与碱性物质能彻底清除残留病菌,为新一年的养殖营造无菌环境。

种植水草:绿色屏障,生态基石

春季清塘后,在池塘中精心播种或移栽伊乐藻、轮叶黑藻、水花生和苦草等水生植物,这些水草种类丰富,各显神通。 伊乐藻在早春水温较低时生长迅速,为虾、蟹提供早期的栖息与觅食场所;轮叶黑藻叶片茂密,是虾、蟹蜕壳、嬉戏的绝佳之地;水花生和苦草则能吸收水中有害物质,净化水质。 放苗前,施用肥水类产品培育好水质,同时施用一些过磷酸钙或复合肥,为水草生长提供充足养分,确保水草茁壮成长。 虾、蟹天生偏爱水草丛生之处,这里既能满足它们栖息和隐蔽的需求,减少蜕壳、生长过程中的相互残杀,又能作为天然的 “餐厅”,提供鲜嫩的茎叶供它们食用。 水草种植成条块状,覆盖面积占池塘面积的 40%~60%,既能营造良好生态,又不妨碍日常管理与捕捞作业。 在养殖过程中,还需精心护理水草,定期巡查,防止其疯长,一旦发现过多,及时割除,维持池塘生态平衡。

投放田螺:双重功效,净化促食

清明节前,每亩池塘投放活田螺 200 - 500kg,田螺如同勤劳的 “清洁工”,在池塘底部爬行觅食,摄食残饵、粪便等有机碎屑,净化水质;同时,它们又是虾、蟹喜爱的美食,自然繁殖的田螺幼体为虾、蟹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 8 - 9 月份,每亩池塘补放 200 - 300 kg,确保田螺数量充足,持续发挥功效。 养殖户也可根据池塘内田螺的实际数量状况,采用每月分次补充投放的方法,灵活调整,以满足虾、蟹的生长需求。

防逃设施:严密防护,杜绝逃逸

2 月份,在池塘四周塘埂设置 50cm 高聚乙烯网片,下端稳稳埋入土中 20cm,如同扎根地下的卫士,顶端敷设 20cm 宽度的塑料薄膜,光滑的表面让试图攀爬逃逸的河蟹或克氏原螯虾望而却步。 以木桩或竹子作为坚固的支柱,支撑起这道严密的防逃防线。 进水口用 60 目筛绢扎牢,如同细密的滤网,阻挡外来杂物与敌害生物进入池塘;排水口设置拦网,防止河蟹或克氏原螯虾趁排水之机 “越狱”,确保池塘内的生物种群稳定。

二、使用科学放养模式:遵循生态规律,实现多元共生

依据生态学原理,多品种混养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养殖的局限,通过巧妙搭配不同水生生物,挖掘水体潜力,实现效益倍增。

河蟹、南美白对虾、鱼类池塘混养模式:优势互补,增产增收

在养殖河蟹池塘中巧妙混入南美白对虾、鲢鱼等混养服务性鱼类,这一组合堪称绝妙。 河蟹在水底缓慢爬行,占据底层生态位,以底栖生物、水草为食;南美白对虾则在水体中下层穿梭游动,滤食浮游生物,二者食物来源虽有部分重叠,但空间分布不同,互不干扰。 鲢鱼作为上层鱼类,以浮游植物为食,起到调控水质、防止水华的作用,为河蟹、南美白对虾营造清澈水质。 如此混养,既不影响河蟹养殖的主体地位,除投放虾苗和捕捞用工外,几乎不需要增加额外投入,却能显著增产南美白对虾,大幅增加养殖经济收入。 而且,养殖出的水产品品质优良,色泽口感俱佳,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在池塘混养过程中,还有一个意外之喜,一般没有大规模的病害发生,这背后的重要因素是病虾、弱虾和残虾作为 “流动饵料” 被河蟹捕食,有效减小了疾病传染的概率,形成了一种天然的生态防控机制。 不过,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南美白对虾淡化环节至关重要,如果淡化程度达不到适应淡水生活的要求,虾苗成活率将大幅下降,甚至全军覆没,给养殖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淡化技术必须精准把控。

河蟹、克氏原螯虾、鱼类池塘混养模式:时空协调,生态共赢

这种混养模式相较于传统河蟹养殖,成功增产优质克氏原螯虾,充分挖掘了水体资源潜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克氏原螯虾和河蟹之所以能和谐共处,奥秘在于它们极为相近的生态习性,二者同属甲壳类,自然分布区域重叠,所需生长环境也高度相似,本应是激烈的竞争者。 然而,大自然的巧妙安排化解了这一矛盾,克氏原螯虾和河蟹主要生长的时间呈现出明显差异,形成了完美的时间区隔。 在实际养成中,克氏原螯虾主要生长期为 3-7 月,在 4-6 月就陆续成熟上市,剩余部分可作为种虾进行自繁,留存作下一年的种苗,高效利用了生长周期。 而河蟹主要生长期为 6-10 月,出售时间基本在 10 月以后,二者在生长时间上错落有致,如同接力赛跑,比单一养殖品种更出色地利用了水体空间,使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但当前也存在一些棘手问题,克氏原螯虾病害防治难度较大,频繁爆发的病害严重影响了养殖成活率和产量,亟待攻克。

河蟹、青虾、鱼类池塘混养技术:季节接力,充分利用

该模式分为春、夏两季两种放养方法,一般以夏季养殖为主。 混养春季虾:年初放苗,此时水温较低,青虾生长缓慢,4 月底商品虾陆续起捕上市,6 月份结束,正好填补市场早春青虾供应缺口;秋季虾:7、8 月放虾苗,此时水温适宜,青虾快速生长,至翌年春节商品虾捕捞上市结束,满足冬季市场需求。 在主养河蟹池塘中混养鳜鱼、花白鲢、青虾等,鳜鱼作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捕食池塘中的野杂鱼,减少野杂鱼与河蟹、青虾争食,稳定生态;花白鲢如同水质 “调节大师”,控制藻类生长,保持水质清澈。 这种混养方式在保证河蟹产量的前提下,额外收获青虾、鳜鱼、花白鲢,产品品质上乘,经济效益远超传统养殖,充分发挥了水体资源的综合效益。 目前面临的瓶颈是:青虾自育虾苗数量严重不足,专业的虾苗培育场稀缺,极大地限制了青虾苗的规模化投放和养殖规模的扩大,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

三、适时投放优质苗种:播撒希望种子,奠定丰收根基

适时投放质量好、规格整齐的苗种,是养殖成功的关键起始步,如同在肥沃的土地上播撒良种。 放养前进行试水,用 3 - 5% 的食盐水浸洗消毒 3 - 5 分钟,为苗种健康 “保驾护航”。

河蟹:

2 月 - 3 月份,正值春寒料峭,却是投放蟹种的黄金时机,此时一次性放足蟹种,为全年生长抢占先机。 选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因其生长速度快、品质优,备受推崇。 要求蟹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无病无伤,严禁投放性早熟蟹,性早熟蟹生长周期短、个体小,会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蟹种规格为 80 - 200 只 /kg,每亩池塘放 600 - 1000 只,这一密度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科学标准,既能保证河蟹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实现较高的产量。 使用配合饲料,开展精养的池塘,可根据管理水平适度加大放养密度,进一步挖掘产量潜力。 大型养殖池塘,为保护水草生长和蟹种早期精养,实行多级放养,先集中再分散养殖。 具体做法是:在大型池塘内巧妙设置围栏,蟹种放入围栏,强化培育,待其蜕壳生长达到较大规格后,撤掉围栏,使其在更大的围栏中生长,如此类推,根据池塘大小,一般设置 1 - 3 级,如同分级培养人才,让蟹种逐步适应大环境,茁壮成长。

青虾:

2 月 - 3 月份,同样是青虾投放的关键节点,养殖户可根据自身养殖规划和资源条件,选择放养幼虾、抱卵亲虾或当年虾苗。 每亩池塘放养量分别为 3 - 5 公斤,0.7 - 1 公斤和 1 - 2 万尾,不同投放方式各有优劣,幼虾适应性强,抱卵亲虾可实现自繁,当年虾苗生长潜力大,养殖户可按需抉择。

南美白对虾:

5 月中旬,气温逐渐升高,水温稳定适宜,此时每亩池塘放养 5000 尾以上南美白对虾。 但需谨记,南美白对虾要淡化到完全适应淡水生活,否则将面临成活率低的困境,前期淡化工作务必精细到位。

克氏原螯虾:

以河蟹为主养品种的混养模式下,在 3 月份,每亩池塘投放体长 3cm 左右的虾苗 0.5 万 - 1 万尾,既充分利用河蟹生长前期的水体空间,又避免与河蟹后期生长冲突;以克氏原螯虾为主的河蟹混养模式,在 3 月前,每亩池塘投放体长 3cm 左右的虾苗 2 万 - 3 万尾,突出克氏原螯虾的养殖主体地位,提前布局其生长周期。

鳜鱼:

5 月中旬,每亩池塘套放体长 5cm 以上的鳜鱼夏花 15 - 30 尾,作为服务性鱼类,鳜鱼以池塘中的野杂鱼为食,既控制了野杂鱼数量,又为自身生长提供充足营养,一箭双雕,优化池塘生态。

花白鲢:

3 月份,每亩池塘放养体重规格为 250 - 500g 的花、白鲢 30 - 50 尾,二者比例约为 6∶1,花鲢以浮游动物为食,白鲢以浮游植物为食,它们协同作战,调控水质,维持池塘藻类与浮游生物的平衡,为虾、蟹、鱼生长创造良好生态。

四、优选饲料,精心投喂:营养均衡保障,助力茁壮成长

饲料来源:多元融合,天然与人工互补

一是充分利用池塘自身生态优势,培育丰富的水草、螺蚌等生物资源,这些天然生物饵料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美食,为虾、蟹提供原汁原味的营养,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必需营养成分,且新鲜适口,易消化吸收。 二是人工投喂各类饲料,全方位满足水生生物生长需求。 其中,植物性饲料有:豆饼、花生饼、玉米、小麦、马铃薯、南瓜、甘薯、各种水草,这些植物性饲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能提供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等营养;动物性饲料有:野杂鱼虾、螺类、河蚌,富含优质蛋白质,是虾、蟹生长发育的关键营养源。 如今,为减少水质污染和病害发生,大力提倡使用配合饲料替代野杂鱼,配合饲料营养均衡、配方科学,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精准调配,确保水生生物健康成长。

饲料组合方式:科学搭配,青粗精协同

投喂天然动植物资源和颗粒饲料结合,做到青、粗、精结合,比例为 35%、25%、40%。 “青” 即新鲜水草、蔬菜等绿色植物,富含维生素与膳食纤维;“粗” 如豆饼、麸皮等粗饲料,提供能量;“精” 为配合饲料,保障全面营养。 这种科学搭配既能满足水生生物营养需求,又能维持良好的消化功能,确保饲料新鲜适口,提高饲料利用率。

投喂方法:精准投喂,因时因地制宜

主要投喂对象为河蟹,做到科学投喂,坚持 “四定” 投喂原则,即定时、定量、定点、定质。 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温、溶氧及鱼、虾、蟹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如同经验丰富的厨师根据食客口味与食量精心烹饪。 保证其吃匀、吃足、吃好,日投喂量一般为在池鱼、虾、蟹体重的 5%-8%,在鱼病高发季节和蜕壳期间,谨防投饵过量,以免引起水质污染,引发病害。 每日饲料投喂量,按占池塘河蟹体重的比例计算,则用量为:3-4 月份,1% - 5%,此时河蟹刚苏醒,摄食较少;5 - 7 月份,5%-8%,随着气温升高,河蟹生长加速,摄食量增大;8 - 10 月份,8% 左右,此阶段河蟹为育肥、越冬做准备,需大量进食。 每喂 2 次,早上投喂量占总量的 30%,傍晚占 70%,这是基于河蟹昼伏夜出习性,傍晚食欲旺盛。 具体投喂量,要结合天气、水质、养殖品种生长情况、摄食情况灵活掌握,确保每一份饲料都精准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 投喂地点选择池塘边浅水区 “一” 字形投放,每间隔 20m 设置一处投喂区,方便水生生物就近觅食,减少争抢。

五、水质调控:精心呵护水源,维持生态平衡

水质要求:严守标准,打造优质"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