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跟着科学号驶向南海:白色的铠甲虾煮熟会不会变红? (随着环境的变化,虾的甲壳上的颜色会发生哪些变化)
2025-03-22人已围观
跟着科学号驶向南海:白色的铠甲虾煮熟会不会变红?
"跟着 “科学号” 驶向南海:探秘深海奇景与科考点滴
一、航行概况
时间回溯到 2017 年 7 月 26 日,这已经是 “科学号” 海洋科考船出海的第四天了,此刻它正航行在南海北部海域。 当日天气晴朗,可到了晚上,受台风影响,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风浪逐渐加大,船身摇晃的幅度也明显加重,在这波涛起伏的大海上,“科学号” 却承载着众多重要的科考任务,继续破浪前行。
二、本期精彩看点
(一)深海交汇拍摄创首次
在这天上午 9 时,“科学号” 海洋科考船迎来了一项极具挑战性且意义非凡的任务 —— 再次释放了 “发现” 号缆控式水下机器人,它此次下水的目的是为了去赴一场特殊的 “约会”,约会对象便是已经在水下等待着的 “探索号” 自治式水下机器人。 要知道,这可不是一次简单的碰面,我国科学家们试图在深海之中实现缆控式与自治式水下机器人的深海交汇拍摄呢! 在那 1000 多米深的黑暗海底,一个按照预编程自主航行的机器人穿梭而过,而另一个机器人能否凭借精准的定位和操控,在海底准确找到它并进行跟踪拍摄呢? 就在这一天,在南海这片广袤的海域,我国科学家做到了! 这可是我国首次实现这样的创举呀。
航次首席科学家孙松介绍说,要想达成这样的交汇拍摄,背后需要诸多条件的配合呢。 母船 “科学号” 和遥控无人潜水器 “发现” 号之间必须要有精准的协作,因为 “发现” 号和母船之间有一根缆相连,这就要求母船要有极为精准的动力定位能力,确保自身位置的稳定;同时,“发现” 号自身也要具备精准导航定位能力,能够准时且准确地出现在相应位置,进而捕捉并跟踪拍摄 “探索” 号。
航次技术首席、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李硕也感慨道,别看这看似只是一次简单的拍摄,实则里面蕴含了非常复杂的技术体系呀,整个过程着实令人兴奋不已。 好在经过各方的努力,当下午 6 时,大黄鱼 “探索” 号自治式水下机器人和 “探索” 号缆控式水下机器人都相继被顺利回收,这也标志着此次激动人心的任务圆满完成啦。
(二)高温甲板上的坚守
在 “探索号” 作业的同时,“发现” 号还肩负着另一项重要使命呢,它搭载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探针式拉曼光谱探测仪,对南海一冷泉区的天然气水合物成分进行了探测。 这不仅让这次科考任务更加丰富多元,更是我国首次实现不同类型水下机器人同时作业,无疑是我国海洋科考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
而在这些令人振奋的成绩背后,我们不能忽略那些默默付出的科考队员们。 白天的时候,甲板的温度高达 70 多摄氏度,在这样酷热难耐的环境下,科考队员们每天至少要连续工作 4 小时以上呀,那可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你瞧,这位科考队员正在精确地控制起重机,准备回收重达 1.4 吨的 “大黄鱼” 呢,每一次的收放都需要全体科考队员们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因为 “两种不同类型的水下机器人和母船由三个不同团队操控,这次交汇拍摄体现了三个团队高水平的操控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能力。 ” 李硕如是说道。
当大功告成之后,大黄鱼 “探索” 号的队员们和中科院重大任务局局长王越超、首席科学家孙松、首席技术李硕以及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的记者们一起开心地合影留念。 虽然有点小遗憾,拍照的记者本人没在画面里,不过这张合影可是他亲手拍摄的呢,想来也是蛮激动的一件事儿呀。
(三)缆控式水下机器人驾驶舱揭秘
在 “科学号” 的左舷,科考队员们正在有条不紊地释放 “发现” 号缆控式水下机器人,这时候,大家可以看到那充满科技感的驾驶舱啦。 那荧光绿的色调搭配上密密麻麻的显示器,可不就是我们常在科技大片里看到的标配场景嘛,让人仿佛置身于科幻世界之中,而这里,就是操控 “发现” 号缆控水下机器人的控制台,每一个按钮、每一个数据显示,都关乎着水下机器人能否顺利完成任务呢。
(四)铠甲虾煮熟变红之谜
文末还有个有趣的彩蛋哦。 在上一篇《跟着 “科学号” 驶向南海》的航记发布后,有网友好奇地问 “铠甲虾” 煮熟了,到底能不能变红呀? 为了解答这个疑问,记者专门咨询了科考队员呢。 原来呀,答案是不能变红哦,这是因为铠甲虾体内没有虾青素,所以即便经过煮熟这样的高温处理,它也不会像我们常见的那些虾一样,变成诱人的红色呢。
三、记录海上点滴
为了记录 “科学号” 在水上作业的精彩场景,“科学号” 还特意释放了随船小艇呢。 小艇上的摄影记者那可是一刻都没闲着,拍摄了大量的 “科学号” 写真照哦。 这些照片里,“科学号” 昂首上仰 45 度,尽显霸气姿态;再看看它的 “屁股”,圆润饱满,十分可爱;而当它在工作的时候,又透着一股认真专注的劲儿,每一个画面都记录着 “科学号” 在南海执行科考任务的独特瞬间呀。
好了,本期《跟着 “科学号” 驶向南海》就到这里啦,下期还请大家继续关注 “闪电新闻” 客户端,一同期待更多关于 “科学号” 科考之旅的精彩故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