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斑节对虾养殖热潮汹涌(二)(斑节对虾育苗技术)
2025-03-15人已围观
斑节对虾养殖热潮汹涌(二)
"《斑节对虾养殖热潮汹涌(二):技术进阶与健康养殖之道》
在水产养殖的广阔领域中,斑节对虾的养殖一直备受关注,其养殖技术的发展更是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历程。
1.2 健康养殖技术进展
1.2.1 对虾配合饲料的发展概况
野生斑节对虾具有杂食性的特点,且更偏向于植物性食物来源。 在自然界中,其幼虾常常附着于海藻或海草之上,故而也被赋予了 “草虾” 这一亲切的别称。 回顾上世纪 70 年代以前,斑节对虾的粗放养殖方式较为原始,除了依赖对虾池塘内的天然生物资源外,还会投喂诸如米糠、豆饼、花生饼以及杂鱼螺蚌碎片等饵料。 然而,这种传统的投喂方式存在着诸多明显的弊端,其中营养成分难以精准控制,并且极易对养殖水质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对虾的生长环境和健康状况。
随着斑节对虾人工单养、精养模式的逐渐兴起和养殖面积的持续扩大,对科学合理的饲料需求愈发迫切。 台湾省台南水产试验所在 1976 年率先推出了斑节对虾专用配合饲料,这无疑是对虾养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到了 1979 年,这种专用配合饲料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 这一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台湾省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深入研究。 他们对不同时期斑节虾苗的营养需求展开了广泛而细致的探索,尤其是针对不同碳数的脂肪酸对斑节对虾生育的生理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精准掌握了不同脂肪酸在各生育阶段的配合饲料中的合理配比。 这些宝贵的研究成果为后来对虾配合饲料的研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饲料工业的不断进步。 如今,集约化斑节对虾养殖全程应用人工配合饲料已成为行业的普遍实践,这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也保障了对虾的营养供给和健康生长。
1.2.2 对虾养殖工程的发展概况
养殖工程作为对虾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基石,斑节对虾的养殖工程伴随着多种养殖模式的演变而持续发展进步。 在斑节对虾人工养殖的初期阶段,台湾省的虾塘大多是由鳗鱼养殖塘改造而来。 这些虾塘采用土质堤岸,位置处于自然海平面的高潮线以下,养殖面积大小不一,通常在 1 - 5hm2 之间,并且设有水闸,主要依靠潮涨潮落来实现纳排水。 然而,这种自然纳排水的方式导致水质极不稳定,对虾的产量也相对偏低,在当时,斑节对虾仅仅是鱼类养殖的附属产品,其生长主要依赖于天然生产力,这一阶段也被称为自然养殖期。
随着斑节对虾单养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上世纪 70 年代,台湾省率先提出了集约化养殖的创新理念,并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对虾养殖池。 这种养殖池面积为 0.1 - 0.5 hm2,采用混凝土构筑,四角被巧妙地削圆,同时充分考虑了水系统和气系统的保障措施。 在供排水方面,分别采用泵水及中央排水方式,增氧则采用流状叶片增氧水车或螺旋桨式增氧水车。 通过增氧水车的转动,能够使虾塘内的水流产生回旋,利用向心力原理将废物聚集在中央排污口排出,极大地改善了养殖环境。 这种养殖池后来被广泛称为高位池,由于其出色的养殖效果,在全国各地逐渐得到普及。 为了进一步节约建造成本,又发展出了铺地膜的地膜高位池,这种新型的养殖池在保证养殖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建设成本,使得对虾高位池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1.2.3 对虾养殖模式的发展概况
斑节对虾的养殖模式历经了 50 多年的发展与变革,从最初的粗养模式逐步发展为精养模式,养殖的经济效益也随之不断提升,这无疑极大地增强了养殖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随着现代养殖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推广,新的养殖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了斑节对虾养殖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
目前,常见的养殖模式丰富多样,包括精养、半精养、混养及鱼塭生态养殖等 [6]。 其中,精养模式又可细分为高位池精养、工厂化精养、生物絮团等。 在精养模式中,通常采用以下三种养殖策略:第一种是从放苗到收获出售,对虾一直在原池养殖,这种方式操作相对简单,但对养殖环境的稳定性要求较高;第二种是搬池养殖,即在养成过程中,根据对虾的生长阶段和养殖需求,通过一次或多次的换池养殖,为斑节对虾创造不同的生长环境,从而促进虾苗的快速生长,同时降低养殖密度,有助于养殖出大规格的斑节对虾,提高养殖效益;第三种是分段式养殖(分塘养殖系统),也称为标苗养殖。 具体操作是先在较小的蓄养池放养 PL10 - PL20(三叉苗或五叉苗)阶段的虾苗,待其成长至 2g 左右时,再移入中间养成池养殖至 5g 左右(二段式养殖),最后再移入养成池直至成虾销售(三段式养殖)。 这种分段式养殖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对虾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环境和营养需求,提高养殖成功率和对虾品质。
1.3 病害研究进展
在斑节对虾的粗养阶段,由于养殖密度相对较低,虾病的发生情况一般较少。 然而,随着放养密度的不断增大,虾病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了制约斑节对虾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尤其是在精养、高位池等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中,病害问题成为了养殖户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常见的病害包括白斑综合征、纤毛虫病和黑鳃病等等,这些病害严重威胁着斑节对虾的健康和生存。
伴随着对虾病毒性疫情的爆发,斑节对虾养殖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白斑病具有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极大地影响了养殖成功率,一度使得斑节对虾在中国的养殖面积急剧下降,甚至逐渐淡出了许多养殖户的视线。 尽管国内外各界都为此付出了诸多努力,但截至目前,在病害防治方面取得的成效仍然有限。 不过,正是由于对虾病害的肆虐,反而促使了行业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近年来,从斑节对虾的选育到养殖模式的转变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病害防治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养殖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像关注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一样,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养殖对虾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从根源上预防病害的发生,保障斑节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斑节对虾高健康养殖技术操作
2.1 养殖规划
为了实现斑节对虾的高效健康养殖,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殖规划是首要任务。 这需要综合考虑实际养殖模式、过往的养殖经验、养殖区域的水源条件、当地的气候特征以及市场行情等诸多因素,从而制定出一份详尽且切实可行的养殖计划,然后依据既定的规划有条不紊地开展斑节对虾的养殖准备工作。
从斑节对虾的生物学特性来看,它对低水温的变化较为敏感,而对高水温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其适宜的水温范围在 17 - 35℃之间,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 25 - 33℃。 当水温低于 18℃时,对虾会停止摄食,不过只要水温不低于 12℃,对虾一般不会死亡。 斑节对虾属于广盐性生物,能够忍耐的盐度范围为 0.2‰ - 70‰,在盐度 5‰ - 45‰的水域中都能生存,最适宜的盐度为 10‰ - 20‰。 与南美白对虾相似,斑节对虾也可在内陆地区进行淡化养殖。 根据这些基本的生物学信息,养殖户大体上可以确定一年的养殖茬数、投苗时间、养殖周期以及上市时间等关键节点。 对于斑节对虾养殖而言,其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但同时也伴随着高产出、高利润的潜力,因此,做好养殖规划对于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显得尤为关键。
2.2 苗种投放
2.2.1 苗种选择
选择大小均匀、活力充沛、个体健壮、体表清洁且无寄生物、病原检测合格的 SPF(无特定病原)健康苗种,是斑节对虾高健康养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标准。 根据不同的投放养殖方式,苗种的选择也有所差异。 对于直放苗(从育苗场打包运输后直接投放到养殖池塘)而言,虾苗的体长应在 1.2cm 以上,即 PL12 - PL18 的五叉苗(黑筋苗),其虾苗额刺数量为 4 - 6 个。 这种规格的虾苗在投苗后的养殖成功率和成活率方面表现更为出色,能够为后续的养殖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对于标粗苗(从育苗场打包运输后投放到暂养池)来说,其体长通常在 1.0cm 以下,即 PL8 - PL10 的三叉苗(红筋苗),这种苗种便于长距离打包运输,例如通过空运等方式,能够有效减少运输风险和降低运输成本。 此外,在选择苗种时,最好能够确定种虾的属性,明确种虾的来源是野生种还是经过人工选育的品种。 因为不同的种虾往往会对苗种的养殖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在苗种的投放密度方面,需要根据种虾的特性进行合理调整。
2.2.2 虾苗投放
虾苗投放的时机和条件也至关重要。 应选择天气基本稳定、天晴日暖的时候进行放苗,水温在 25℃以上较为适宜,通常在上午或傍晚投苗为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切忌在低温(水温 23℃以下)阴雨的情况下放苗,因为这样的恶劣天气条件会对虾苗的成活率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放苗前 2 小时,应开启增氧机将池塘上下层水充分搅动,以增加水体溶氧,同时可投放虾苗抗应激类产品,如多维类、多糖类等,帮助虾苗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在投放虾苗时,要根据养殖密度准确计算好放苗数量,确保苗袋中的水温与池塘水温不超过 5℃时,就可以直接放苗。 如果温差较大,则应避免在阳光直射下或直接放入池塘水内进行缓温,以防苗袋中起雾,导致苗袋中的溶氧量大幅降低,引起虾苗的缺氧应激反应,从而降低存活率。
2.2.3 注意事项
放苗前一天最好进行拿苗试水操作,确保试水的成活率在 95% 以上,这样可以提前了解虾苗对池塘水质的适应性,为正式放苗提供重要参考。 放苗时,应选择在离塘基 2 - 3 米水上风口较深的地方顺风放苗,坚决避免逆风或在闸门附近、塘基边浅滩处放苗,以免虾苗被风浪拍打上岸而死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未完待续……
通过对斑节对虾养殖技术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养殖实践中,能够不断提高斑节对虾的养殖效益和质量,推动这一产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