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大足冬虾带来致富好钱景(大足钓虾的地方)
2025-03-22人已围观
大足冬虾带来致富好钱景
"《大足冬虾:致富新希望,产业新辉煌》
在巴渝大地的大足区铁山镇,一幅繁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于 3 月 18 日上午 10 时许徐徐展开。 大足冬虾集散中心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养殖大户们的车辆来来往往,正忙着卸货。 集散中心的负责人韩永琴,这位充满活力与智慧的企业家,有条不紊地组织着工人们对小龙虾进行细致的分类,随后小心翼翼地称重装箱。 这些承载着养殖户们辛勤汗水与致富梦想的小龙虾,即将踏上冷链物流车,奔赴北上广深等繁华都市的餐桌,为各地食客带去来自大足的独特美味。
韩永琴所执掌的棠香铁山(重庆)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大足区乃至周边地区的农业产业版图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公司旗下类似这样的集散中心星罗棋布,多达 10 余个。 其影响力不仅覆盖了大足本地的铁山、拾万、三驱等区域的养殖户,还如涟漪般扩散至临近的永川、安岳、内江、德阳等多地,吸引了累计约 100 余家固定的送虾养殖户汇聚于此。 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致富之路的坚定追求,将自己精心养殖的冬虾送到这里,期待着能在市场上收获满满的回报。
“反季节销售的大足冬虾,无疑是市场上的宠儿,价格高且销路畅。 ” 韩永琴的话语中满是自豪与欣慰。 她详细地介绍道:“夏季时,小龙虾的价格相对较为亲民,每斤大概在 15 元左右徘徊。 然而,一旦进入冬季和初春时节,市场行情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斤中虾的价格能轻松跃升至 50 元,而品质上乘的一斤大虾更是能卖到 80 元以上,尤其是在阖家团圆的春节期间,价格更是如火箭般飙升,最高可达到每斤 150 元左右。 ” 据详实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大足众多的养殖户中,冬虾产值占据了全年产值的 60% 至 80% 之高。 这一数据背后,是养殖户们忙碌而充实的身影,他们鼓足干劲,起早贪黑地忙碌于虾塘与市场之间,在过去的岁月里,凭借着大足冬虾,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硕果累累的 “丰收年”,让生活的希望之光愈发闪耀。
一、偶然机遇:冬虾养殖的萌芽与探索
韩永琴,这位铜梁的女儿,对小龙虾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喜爱。 时光回溯到 2012 年,那时的她敏锐地察觉到,在当地的农业产业领域,小龙虾养殖宛如一片尚待开垦的处女地,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寥寥无几。 在她的眼中,小龙虾作为一种新兴的食材品类,必定蕴含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宛如一座等待挖掘的宝藏。 于是,怀着满腔的热情与憧憬,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小龙虾养殖的探索之路。 找地、购置虾苗、刻苦学习养殖技术…… 她毫不犹豫地投资了 30 余万元,精心打造了 40 余亩的小龙虾养殖基地,满心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然而,命运似乎在此时跟她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 当收获的时刻来临,韩永琴却惊愕地发现,由于鱼卵随着水库的水流入了小龙虾的养殖区域,虾苗遭受了灭顶之灾,几乎被蚕食殆尽。 初次尝试的失败,如同一场冰冷的秋雨,浇灭了不少人的热情,但韩永琴却与众不同。 她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内心深处坚信 —— 这条小龙虾养殖的 “赛道”,尽管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但一定有着光明的前途和奔头!
第二年,当她准备重新投放虾苗时,一个意外的惊喜降临了。 她惊喜地发现,田里剩余的小龙虾竟然顽强地孵化出了不少抗逆性极强的二代虾苗。 这一意外之喜,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让韩永琴既惊又喜。 经过深思熟虑,她果断决定,重新筛选虾苗,并大胆地改变养殖策略,选择在夏季投放,目标瞄准冬季上市。 这一 “错峰” 之举,宛如神来之笔,不仅让韩永琴成功收获了冬虾的养殖技术,更让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冬虾畅销的巨大商机。
“小龙虾的传统上市季节集中在夏季,而冬季的小龙虾供应稀缺,宛如凤毛麟角。 ” 韩永琴娓娓道来,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由于气候的差异,湖北、湖南等小龙虾的主产地在冬季往往难以提供充足的货源,然而市场对于冬季小龙虾的需求却从未减少,反而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 在这样的市场供需失衡的情况下,谁能够在冬季这个特殊的季节稳定地供应小龙虾,谁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丰厚的利润回报。 此时的大足,凭借其相对优越的小龙虾养殖基础条件,进入了韩永琴的视野。 于是,在 2017 年,通过招商引资的契机,韩永琴带着优质的种苗,满怀信心地来到了大足铁山镇,开启了她的稻虾养殖新篇章,也为大足冬虾产业的崛起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二、品牌崛起:“大足冬虾” 的唱响之路
年轻而富有冲劲的韩永琴,骨子里流淌着敢闯敢干的热血。 她深知,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农业产业市场中脱颖而出,仅仅依靠优质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于是,她毅然成立了棠香铁山(重庆)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立志要在冬虾产业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干出一番令人瞩目的大事业。
多年来,韩永琴如同一颗扎根于农业科研土壤中的青松,潜心钻研冬虾养殖技术。 她逐渐摸索出,以大足为代表的渝西地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这里气候温和宜人,降水充沛丰盈,热量资源丰富,光、热、水三者配合默契,协调一致,为天然反季节小龙虾的养殖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下,小龙虾能够顺利地越冬生长,其集中上市的时间相较于湖北、江苏等全国主产区,足足提早了约 45 天。 这一时间差,无疑成为了大足冬虾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
韩永琴不仅自己在冬虾养殖领域辛勤耕耘,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还秉持着共同富裕的理念,积极带动周边的农户一起走上致富之路。 在她的引领下,多达 326 户农户纷纷投身于冬虾养殖事业,养殖面积迅速扩大至 3.3 万亩。 随着大足冬虾产业的蓬勃发展,如同茁壮成长的幼苗逐渐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韩永琴敏锐地察觉到,养殖户们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模式,导致销售成本居高不下,流通效能极为低下。 尤其是在冬虾错峰上市的特殊时期,对流通环节的考验更是严峻,迫切需要一支更加专业、高效的团队来进行运营管理。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韩永琴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领导力,果断成立了 10 余个 “大足冬虾集散中心”。 这些集散中心宛如连接农户与市场的坚固桥梁,有效地解决了养殖户们在销售过程中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小龙虾的养殖生产,进一步推动了大足冬虾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三驱镇千佛村的徐青山,便是众多受益的养殖大户中的一员。 曾经,他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与冬虾养殖的结缘纯属偶然。 2017 年,一位养殖小龙虾的朋友找到了他,提出想在他闲置的稻田里尝试养虾的想法。 徐青山朴实憨厚地笑道:“谷子收了以后,田里反正也空着,就当是试一试吧。 ” 没想到,这一试,竟试出了一片新天地。 当年,朋友在他的稻田里养殖的虾便获得了丰收,这让徐青山看到了隐藏在稻田里的致富商机。 第二年,他毅然决定自己也投身于冬虾养殖行业,这一养,便是 6 年多的坚守与付出。 在这期间,他的养殖规模如同滚雪球般不断扩大,从最初的 400 余亩逐渐发展到如今的上千亩。
“养虾这活儿,投入成本不算大,对人工的要求也不高。 就拿我这 1000 多亩的虾塘来说,只需要 9 个人就能管理得过来。 ” 徐青山坦言,在这 6 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这片虾塘上。 每个月至少有 28 天的夜晚,他都是在田坎上度过的,时刻关注着虾塘里的水位是否合适,小龙虾有没有生病的迹象,每一个细节他都亲力亲为,毫不马虎。 “现在忙得连打牌的时间都没有咯。 ” 徐青山笑着打趣道。 然而,这忙碌的背后,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6 年来,他的养虾技术在实践中不断磨砺、突飞猛进,他也在 “稻田 +” 的创新养殖模式中,深刻地体会到了 “大足冬虾” 所蕴含的美好 “钱” 景,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三、技术突破:困境中的破茧成蝶
大足冬虾产业在让众多养殖户尝到甜头、收获财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新的发展瓶颈。 彼时,大足小龙虾产业普遍面临着产量低、虾质差的严峻问题,这如同两片乌云,笼罩在养殖户们的心头,也阻碍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养殖户们深知,要想实现大足冬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小龙虾产业的基础问题,而技术创新无疑是关键所在。
2015 年,养殖户们四处寻觅解决之道,最终请来了当时在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及服务工作的袁建明。 袁建明深入田间地头,对众多小龙虾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实地调研。 他发现,产量低、虾质差的表象背后,隐藏着虾塘建设不合理、水草管理不善、水质调节不到位、饲料投喂不科学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养殖技术问题。
为了帮助养殖户们突破这一困境,袁建明毫不犹豫地主动担当起了大足小龙虾产业的 “技术顾问” 这一重任。 他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养殖场的进排水系统改造、田块的设计与建造、水草的种植与养护、水质底质的调节、疾病的防控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养殖户们量身定制了一套综合解决方案。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小龙虾的平均亩产从最初的几十公斤大幅提升到了两百多公斤,实现了质的飞跃。 同时,小龙虾的肉质也有了显著的改善,满肉率高达 95% 以上,中大虾的比例更是达到了 90% 以上,品质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此外,袁建明还借助先进的人工繁殖技术手段,结合自研的专有虾饲料,成功解决了冬虾空壳较多这一长期困扰养殖户的难题,使得大足冬虾在市场上的口碑越来越好。 如今,通过合理安排茬口,大足的养殖户们每年能够养殖两季小龙虾,实现了小龙虾的全年生产供应,进一步增强了大足冬虾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021 年起,袁建明怀揣着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和对大足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结合高标准农田的改造建设契机,在大足大力推广稻虾养殖模式。 他毅然离岗创业,在大足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创建了鲸智(重庆)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建立起了小龙虾产业联合体(渔小智稻渔产业联合体)。 截至目前,这一联合体已经吸引了 500 余户成员的加入,带动了农民创业 300 余人、就业 1000 余人,服务的小龙虾养殖面积近 3 万亩。
参加联合体的农户们普遍实现了年亩产高品质水稻 350 公斤 —400 公斤、小龙虾 200 公斤 —250 公斤的丰收佳绩,亩产值超 1 万元,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美好愿景。 袁建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大足冬虾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力,助力其在困境中破茧成蝶,向着更高的目标展翅飞翔。
四、产业拓展:“稻 + 渔” 的融合发展之路
春分时节,走进大安农业园区三驱镇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映入眼帘。 连片的稻虾塘宛如一面面巨大的镜子,水质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 塘中,茂密的水草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故事。
“我们基地的冬虾肉质饱满,鲜嫩可口,这段时间市场上供不应求。 除了小龙虾,基地种植的水稻也品质优良,很受大家的欢迎。 ” 养殖户郑川一边熟练地收着虾网,一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乐呵呵地介绍道。 近年来,大足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宏伟目标,坚定不移地大力实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将目光聚焦于稳粮增收这一核心任务,积极探索 “以渔促稻、以稻养渔” 的新型生态健康稻渔综合养殖模式,力求实现农业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023 年,大足区立足本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规划,确定了大足黑山羊、稻渔、大足冬菜 “一主两辅” 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在稻渔养殖领域,主要推广 “稻 — 虾”“稻 — 鱼”“稻 — 蟹”“稻 — 鳖” 等 4 种生态种养模式,充分发挥不同物种之间的共生互补优势,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插秧苗和收割水稻的时间恰好也是小龙虾的繁殖期,这种巧妙的时间安排,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以渔促稻、以渔稳粮’的多重效益。 ” 大足区畜牧渔业发展中心渔业科负责人曾勇详细地介绍道,“稻虾共作” 模式下,亩产稻谷能够达到 400—500 公斤,小龙虾产量也能稳定在 150—200 公斤左右。 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每亩地能够增收近 5000 元,这一显著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激发了农户们参与稻渔综合种养的积极性。
在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过程中,大足区积极与农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2022 年,全区稻渔种养面积仅为 2.4 万亩,而到了 2023 年,这一数字迅速增长至 5.5 万亩,仅仅一年的时间,面积就增加了 1 倍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目前,大足区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经辐射到了所有乡镇,带动了 2000 多农户积极投身其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产业发展合力。
与此同时,与稻渔产业相关的餐饮、加工、休闲等配套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从业人员超过 1 万人,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大足区稻渔产业的发展还产生了显著的示范效应,不仅带动了周边区县纷纷效仿,还辐射到了四川安岳等地区,共同推动了小龙虾产业的繁荣发展。
如今,小龙虾生产、加工、销售、品牌、研发等一体的稻渔产业链正在大足区加速形成,鲸智农业等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引领稻渔产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样板典范。 基于此,《大足区稻渔产业链实施行动计划(2023—2027 年)》应运而生,该计划明确提出,到 2027 年末,稻渔(以稻鱼、稻虾为主导,辐射带动稻蟹、稻鳖等产品)产业基地面积要达到 20 万亩,新增大米、菜籽油、水产品品牌 10 个以上,实现产值 40 亿元的宏伟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强化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支撑力量,加快水产科技创新引领的步伐。 ” 曾勇满怀信心地表示,未来在稻虾养殖方面,大足区将持续发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 同时,每年定期举办巴蜀小龙虾旅游文化节,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提升大足冬虾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外,还将积极申报 “大足小龙虾”“大足冬虾” 等区域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大足稻虾产业,让大足冬虾这张名片更加闪耀夺目,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强大动力,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记者 张玮 毛双 文 /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