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斑节对虾--养殖成功的秘籍(斑节对虾养殖最新技术)
2025-03-24人已围观
斑节对虾--养殖成功的秘籍
"《斑节对虾养殖成功的独家秘籍与实战经验分享》
在水产养殖的广阔领域中,张中生(化名)宛如一位执着的探索者,今年已是他投身于斑节对虾养殖的第 5 个年头。 尽管他所经营的仅仅是一个水面仅有 4 亩的小塘,但凭借着他对养殖事业的满腔热忱和精耕细作的态度,每造虾的养殖都能收获成功的硕果,亩产稳定在 800 斤以上,这一成绩在斑节对虾养殖行业中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回首近十年来的斑节对虾养殖历程,其技术难度犹如一座高耸的山峰,拦住了许多养殖户前行的脚步。 养成率偏低,产值不尽人意,使得大部分养殖户纷纷放弃,转而投身于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浪潮之中。 然而,张中生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 相较于南美白对虾,他对斑节对虾情有独钟。 在他眼中,斑节对虾因养殖数量相对较少,在市场上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销售量虽不及一些常见品种,但价格却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属于高档水产品行列。 以 30 头 / 斤规格的斑节对虾为例,塘头价格通常每斤都在 40 元以上,只要在养殖过程中精心管理,并精准把握上市时间,每亩养殖所带来的利润空间是相当可观的,这也正是他坚守斑节对虾养殖阵地的重要原因。
首推土塘养殖模式
在养殖模式的探索上,张中生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 ——400 平方米的水泥池半集约化养殖和 4 亩水面的土池精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养殖实践打磨,他深切地认识到土池精养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 水泥池半集约化养殖虽然能够实现较高的产量,但与之相伴的是水、电、饲料等方面的高额投入,对风险控制的要求也更为严苛,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综合考量,其效益并不如土池养殖模式。 而且,斑节虾天生喜欢钻底的习性,使得它们在土池环境中能够更加自如地生活,仿佛这片天然的池塘就是为它们量身定制的家园,所以张中生极力推荐土池养殖模式,认为这是更贴合斑节对虾生长特性的选择。
选择好的苗种和养殖节点
苗种的选择和养殖节点的把握,犹如在航海中寻找正确的航向,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所在。 这些年,张中生尝试过众多品牌的苗种,如 “南海 1 号”、“斑节王”、“壹品优” 等,还涉足过海南苗和周边的地方苗。 他坦诚地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壹品优” 抗逆性表现出色,产量较高,只是出苗时间相对较短;“斑节王” 则有着吃料迅猛的特点,在养殖前期生长速度较快,但对水质变化异常敏感,如同一位娇弱的贵族,稍有水质波动就容易发病;海南苗由于运输距离较远,运输时间长,投苗后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欠佳;而地方苗的优势在于运输便捷,能够迅速适应周边环境,扎根生长。
张中生一般一年养殖 2 造虾,投苗时间的确定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综合考虑当年的气候条件、出虾时的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 在各品牌种苗均有出苗的情况下,他会优先选择那些口碑良好的品牌种苗,为养殖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每年的春节前后、阳历 5 月、中秋前后、农历 10 月这几个时间段,市场对斑节对虾的需求呈现出旺盛的态势,虾价也随之攀升至较高水平。 由于斑节对虾养殖 3 个月左右就具备了上市的条件,且可以分批陆续上市,所以张中生建议养殖户们根据预期的高价出虾时间,精心倒推出最为合适的放苗时间,从而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培水下苗
养殖的第一步 —— 培水,犹如为斑节对虾搭建一座舒适的家园,至关重要。 在经过干塘、清淤、晒塘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后,张中生会在塘底撒上适量的生石灰进行消毒。 生石灰不仅能够有效地杀灭塘底的有害病菌,还能巧妙地增加养殖水体的碱度,为斑节对虾营造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
斑节对虾对养殖水体的盐度有着特定的要求,张中生建议放苗时水温应保持在 25℃左右,盐度在 4 格水以上(6%)为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盐度越高越有利于虾苗的生长和成活。 例如在南海东涌地区,地下水盐度较高,可达 11 - 13 格,张中生通常会抽取地下水,再适量加入部分淡水注入池塘。 但刚抽上来的地下水往往存在重金属和氨氮含量较高的问题,这就像是隐藏在水中的 “暗箭”,可能会对虾苗造成伤害。 因此,需要将地下水曝气 10 天以上,并用漂白粉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后,才可以正式开启培水工作。
放苗前,要一次性将池水注满,使池水深度达到 1.5 米,并将盐度调整至合适范围。 此后,在养殖的全过程中,一般不再添加新水和进行换水操作,而是依靠自然降雨和太阳蒸发的相互作用,让养殖池水自然地逐渐变淡。 这种自然的水体变化方式,有助于斑节对虾逐渐适应环境的细微变化,增强其自身的适应能力。
在地下水经过曝气处理后,张中生会使用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全池泼洒 3 - 5 天,精心培养水体中的有益藻、菌,就像为池塘培育一支 “护卫队”,守护斑节对虾的生长环境。 只有当水体中的各类理化指标维持稳定后,才意味着池塘已经准备好迎接虾苗的到来。 投放的虾苗规格以 1 - 1.5cm 为佳,太小的虾苗体质脆弱,不易成活,而太大的虾苗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因挤压等原因导致死亡。 放苗前,张中生还会进行试水操作,只有当虾苗成活率达到 90% 以上时,才会正式开始大规模放苗,确保每一只虾苗都能在池塘中茁壮成长。 他的放苗密度一般控制在 5 - 7.5 万尾 / 亩,既能保证一定的产量,又不会因密度过高而引发一系列养殖问题。
有益菌伴料投喂
放苗后,张中生并不急于投料,而是耐心等待 3 天左右,让对虾有足够的时间慢慢适应水体环境。 斑节对虾对饲料蛋白的需求相对较高,市面上也有专门的斑节对虾配合饲料,但张中生却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透露,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很多时候他会选用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并且发现养殖效果与使用斑节对虾专用饲料并无明显差异。 而且,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的蛋白含量相对较低,这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减少了过多的蛋白投入水体后可能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沉重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为了确保拌喂的饲料能够被对虾尽可能多地摄食,张中生采用了少食多餐的投喂策略,一日最少投 3 次料,根据对虾的生长情况和摄食状态,有时甚至会增加至一日 5 次。 在拌好料后,他会沿着池塘一周,均匀地将饲料洒在池边,每次投料的过程也是他巡塘观察的好时机。 投喂量的掌握以 1 小时内饲料被吃完为宜,这样既能保证对虾吃饱吃好,又不会造成饲料的浪费和水质的污染。
在养殖的第一个月,由于对虾生长尚未稳定,料台上的饲料一般难以被全部吃完,这就需要张中生凭借丰富的经验,采用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并增加巡塘次数,仔细观察对虾的摄食行为和活动状态,直至基本掌握每一顿的合适投喂量。 1 个月后,随着对虾逐渐适应环境并长大,料台上的饲料基本能够被吃完,此时就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对虾的吃料时间和每日的投喂量,为对虾的健康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 在养殖后期,对虾的生长速度加快,对营养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张中生会逐渐增加投喂次数,一日达到 5 次,以满足对虾快速生长的需要。
精细管理
在张中生那 4 亩的小池塘里,各类养殖设备一应俱全。 他安装了 2 台涌浪机、1 台增氧机,并且配备了整池的底部充气供氧设施,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供氧系统,确保池塘中的水体溶氧充足。 他自信地表示,以目前的技术手段,完全无需担忧水体缺氧的问题。
在他看来,对于斑节对虾这种高密度的养殖模式,最为关键的是要始终保持水质的优化和稳定,这就如同呵护婴儿的成长环境一般,容不得半点马虎。 他基本每周都会对水质进行检测,每隔半个月会定期施用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对水质进行精心调节,以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在养殖后期,随着对虾排泄物的增加和饲料投喂量的上升,水体老化的速度加快,此时他会适当提高施用频率,确保水质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当投料量较大,水体出现老化迹象时,他还会使用一些氧化剂进行消毒处理,及时消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为斑节对虾创造一个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
此外,还有两个重要的细节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要定期给水体补充活性钙,尤其是在斑节对虾脱壳前后,这一时期对虾的身体较为脆弱,需要充足的钙质来促进脱壳过程的顺利进行,并提高脱壳后对虾的恢复能力。 此时,保证池塘中有鲜活的水色,为对虾提供一个舒适的脱壳环境,同时补充足够的钙质,就显得尤为关键。 二是在养殖冬棚虾时,一定要确保斑节对虾在入冬棚前有 2 个月 25℃以上的高温生长期。 如果过早将对虾移入冬棚,或者对虾个体太小就进入冬棚,可能会出现整个冬棚期对虾不生长的情况,这无疑是对高成本的冬棚养殖资源的极大浪费。
由于斑节对虾喜欢钻底的习性,土塘养殖的斑节对虾相较于水泥池和地膜池养殖的斑节对虾,更容易受到池塘底部环境的影响,从而出现黄鳃、黑鳃和烂鳃病等问题。 因此,在养殖到中后期时,张中生会特别注重池塘底部的改良工作,定期使用一些底改产品,改善池塘底部的生态环境,防止有害病菌滋生,减少病害的发生几率。 在养殖过程中,斑节对虾还可能遭遇其他常见病害,如白斑、纤毛虫、断须等。 其中,白斑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且具有病毒性,一旦发病难以治愈,所以张中生始终秉持着预防为主的理念,将重点放在水质管理上,通过优化水质条件,尽量减少病原的滋生和传播,从源头上预防病害的发生,确保斑节对虾能够健康成长。
笼网收获,分批上市
经过 3 个月左右的精心养殖,斑节对虾就可以开始捕大留小,分批上市销售了。 由于第一批出塘的斑节对虾存在大小差异,为了避免对留塘养殖的对虾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张中生一般会选用虾笼进行捕抓,这种方式更加温和、精准。
张中生笑着说:“这个出虾的过程可是大有学问,它直接关系到养殖利润的高低。 ” 他通常会分 3 批出售斑节对虾,第一批虾在养殖 90 天左右就会选择上市,无论当时虾价的高低如何,这第一批虾的出售主要目的并非盈利,而是为了有效降低养殖密度和水体养殖容量,减轻池塘的压力,同时缓解资金压力,为后续的养殖过程提供更宽松的环境。 第二批虾则最好在 20 天后出塘,这样可以巧妙地避开斑节对虾的脱壳期,减少对虾在脱壳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同时也可以根据市场售价灵活决定是否出虾,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当出完 2 批虾后,池塘的养殖压力已经大幅减轻,此时对于最后一批虾,张中生就可以更加从容地等待合适的价格再上市销售,无需急于求成。 通过这种分批次出虾的策略,不仅能够显著减少养殖风险,还能确保资金的及时回笼和顺畅运转,为整个养殖周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随着水产养殖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其他养殖品种的利润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高风险的花虾养殖却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众多养殖户的目光,中国沿海地区以及国内许多内陆地区都已经开始尝试涉足这一领域。 这也提醒着广大养殖户,在任何一个地区,都不能固步自封,一成不变地沿用古老的、传统的养殖模式和品种,否则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养殖环境也可能会因为不合理的养殖方式而日益恶化。 适时地改变原来的模式和养殖品种,或许能够在这片广阔的养殖天地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开启新的养殖篇章。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