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产量高,效益好! 这种虾蟹混养技术,正在风靡整个越南(虾蟹共养同养殖有什么好处)
2025-03-28人已围观
产量高,效益好! 这种虾蟹混养技术,正在风靡整个越南
"《越南虾蟹混养:高产高效养殖模式的崛起与奥秘》
在水产养殖的广阔领域中,近年来越南兴起了一种备受瞩目的蟹类与斑节对虾混养模式,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照亮了众多养殖户的致富之路。 这种创新的养殖方式不仅展现出了惊人的经济效益,而且因其投资成本相对较低,为广大资金并不充裕的养殖户们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使其能够以较小的投入换取丰厚的回报,因而在越南各地迅速流行开来,成为了当地水产养殖业的一股强劲潮流。
一、蟹虾混养:效益与挑战并存
越南的蟹虾混养产业如今已颇具规模,其蟹虾混养面积达到了 1.33 万公顷之广。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水域中,平均产量成绩斐然,斑节对虾每亩可达 1000 公斤,螃蟹也能达到 100 公斤 / 亩的可观产量。 这样的高产量无疑为养殖户们带来了收入的显著增加,切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效益,让许多人看到了水产养殖领域的新希望和新机遇。
然而,现实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尽管这种混养模式潜力巨大,但除了那些经验丰富的专业养殖户之外,仍有众多养殖户在实际操作中未能实现理想的效率。 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关键在于许多养殖户对螃蟹的生物学特性缺乏足够的了解。 螃蟹对于盐度、酸碱度、碱度、温度以及饲料等养殖环境因素有着特定的适应能力范围,而这些因素恰恰是影响螃蟹生长发育的关键所在。 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户未能精准搭建符合螃蟹生长需求的环境,使得螃蟹的生长状况不尽如人意,进而导致在斑节对虾中投放螃蟹后,整体的养殖效率大打折扣,无法达到预期的高产高效目标。
为了助力广大养殖户在蟹类与斑节对虾混养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与损失,接下来将详细介绍螃蟹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与之相关的混养注意事项,希望能够为养殖户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借鉴,帮助他们开启成功养殖的大门。
二、螃蟹的生物学特性全解析
环境适应能力:
螃蟹拥有着令人惊叹的环境适应能力,其能够在盐度 2‰ - 33‰的范围内生存,不过,最适宜其生长发育的盐度范围则是 15‰ - 22‰。 在这个理想的盐度区间内,螃蟹的生理机能能够保持在最佳状态,从而更好地生长和繁殖。
对于水体的酸碱度,螃蟹能够耐受 pH 值在 6.5 至 9.5 之间的变化,但从其生长的最优角度来看,pH 值处于 7.5 - 8.5 时最为适宜。 此时,螃蟹的新陈代谢能够高效进行,有助于其健康成长。
碱度方面,螃蟹最佳的生存碱度范围为 80 - 150mg/L。 在这样的碱度环境中,螃蟹能够更好地调节自身的生理平衡,适应水体环境的变化。
温度也是影响螃蟹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最适合的温度区间为 25 - 29 摄氏度。 一旦水温过高,超出这个适宜范围,往往会对螃蟹的生理活动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例如可能会导致螃蟹的摄食减少、生长缓慢,甚至可能引发疾病,严重时会造成螃蟹死亡,这也是在养殖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和严格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
螃蟹的脱壳奥秘:
螃蟹的生长历程伴随着多次蜕壳过程,每一次蜕壳都是其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只有经过多次蜕壳,螃蟹的规格才会逐渐增大,实现从幼体到成熟个体的转变。
脱壳的时间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螃蟹的生长阶段而异。 幼蟹阶段,由于其生长速度较快,新陈代谢旺盛,通常 3 - 5 天就会蜕壳一次;而随着螃蟹的不断成长,生长速度逐渐放缓,大螃蟹一般 15 - 30 天蜕壳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养殖环境的优劣以及饲料种类的差异,也会对螃蟹的脱壳时间产生显著影响。 良好的养殖环境和优质的饲料能够为螃蟹提供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生存条件,有助于其按时顺利蜕壳,反之则可能导致脱壳时间延迟或出现异常情况。
刚刚完成蜕壳的蟹体十分脆弱,体力极度虚弱且暂时不会进食,对病害的抵御能力也近乎于零。 在这个阶段,螃蟹一般需要在水底潜伏 2 - 3 小时,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逐渐恢复一定的体力。 经过 1 - 2 天的时间,新壳会逐渐变硬,螃蟹也随之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和活动能力,重新开始正常的摄食和生长。
每一次成功的蜕壳对于螃蟹来说,不仅是身体的一次更新换代,更是体重增长的重要契机。 通常情况下,每次蜕壳后,螃蟹的体重会增加 40 - 80%,这也是螃蟹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蜕壳过程中,螃蟹还拥有一项神奇的再生能力,即可以使原本受伤的部位,如腿、爪等重新生长出来。 而且,那些曾经受伤过的螃蟹,往往会因为身体的自我修复机制而更早地进入蜕壳阶段,以加速伤口的愈合和身体的恢复。
独特的螃蟹习性:
栖息地(洞穴):螃蟹通常选择在池塘底部或自行挖掘洞穴作为栖息之所,这些洞穴的长度有时甚至可以超过 1 米。 洞穴为螃蟹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稳定且隐蔽的生存环境,使其能够躲避天敌的侵袭,同时也有利于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吃料与防御:在食物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螃蟹会展现出其残酷的一面 —— 互相蚕食。 强壮的螃蟹会凭借自身的优势,捕食较弱的螃蟹,尤其是那些外壳尚未完全硬化的软壳蟹,更容易成为强者的盘中餐。 这也提醒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要确保提供充足的食物,以避免螃蟹因饥饿而发生自相残杀的现象,从而影响养殖效益。 同时,螃蟹在面对危险时,具有多种防御手段。 它们会通过展示自身的威慑力来吓唬敌人,或者主动发起攻击以驱赶威胁,在紧急情况下,螃蟹甚至会果断地 “丢弃” 身体的某个部位,例如断肢求生,而后在后续的蜕壳过程中重新生长出失去的部分,这种独特的防御机制是螃蟹在长期的自然生存竞争中逐渐形成的。
摄食行为:螃蟹属于杂食性动物,其食性较为广泛,会积极主动地捕捉各类食物,而且具有明显的夜行性特征,经常在夜间外出觅食。 在自然环境中,它们尤其喜欢捕食杂鱼、软体动物等,这些食物富含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能够满足螃蟹生长发育的需求。 了解螃蟹的摄食行为特点,对于养殖户合理安排投喂时间和选择合适的饲料种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螃蟹的生长速度。
三、蟹虾混养关键注意事项
螃蟹投放时的盐度精准把控:
鉴于螃蟹在盐度为 15‰至 22‰的水中才能实现良好的生长发育,养殖户在投放蟹苗这一关键环节时,务必高度重视水体盐度的调节。 通过专业的水质检测设备,精确测量池塘水体的盐度,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例如,可以通过适量添加海水或淡水,结合换水等操作,将盐度稳定在适宜螃蟹生长的范围内,为蟹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起点,确保其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并健康成长。
优质蟹苗的精心筛选:
在选择蟹苗时,要仔细观察蟹苗的外观特征。 优质的蟹苗大小应相对均匀一致,颜色纯正且富有光泽,反应敏捷,能够迅速对外部刺激做出积极的响应。 同时,要确保蟹苗身体无残缺,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或死亡迹象,这是保证蟹苗成活率和后续健康生长的基础条件。
一种简单有效的鉴别蟹苗质量的方法是将螃蟹放入托盘中进行观察。 如果螃蟹在托盘中能够分布均匀,并且展现出良好的抓地力,说明其活力充沛、体质健壮,这样的蟹苗质量相对较高,更有可能在后续的养殖过程中茁壮成长,为养殖户带来理想的收益。
投放至斑节对虾池塘的科学操作:
在过去的养殖实践中,许多斑节对虾养殖户由于缺乏经验,往往直接将螃蟹投放至斑节对虾池塘中,结果导致螃蟹的成活率不尽人意。 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池塘面积较大,养殖户在前期对水体的处理不够精细,使得池塘中的盐度、酸碱度、碱度等关键水质指标未能达到螃蟹最佳生长的要求范围。 当螃蟹被突然投放到这样的池塘环境中时,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和不适,很容易受到惊吓,进而产生应激反应,严重影响其生存和生长,造成大量的损失。
为了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养殖户在投放螃蟹至斑节对虾池塘之前,应先将螃蟹放入暂养池进行为期 15 - 20 天左右的适应性养殖。 暂养池具有诸多优势:一方面,其面积相对较小,便于养殖户进行精细化管理,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监测和调控水质、水温等环境因素;另一方面,池塘改良成本较低,在放蟹苗时,养殖户可以更加精准地将水环境因素,如盐度、酸碱度、碱度等调整到最适合螃蟹生长的范围内,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螃蟹因环境不适而产生的压力,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为螃蟹后续进入大池塘养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池塘高效养蟹要点聚焦
合理规划螃蟹投放密度:
养殖户在确定螃蟹的投放密度时,需要综合考虑池塘的大小、水质条件、养殖管理水平以及预期的养殖目标等多种因素。 一般来说,为了确保螃蟹在池塘中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和良好的生长环境,避免因密度过大而引发的资源竞争、疾病传播等问题,螃蟹的投放密度不宜超过 10 尾 / 平方米。 合理的投放密度能够使螃蟹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和饲料资源,实现健康、稳定的生长,同时也有助于维持池塘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整体养殖效益。
投放蟹苗前的池塘精心整修:
对于底泥较厚的池塘,在投放蟹苗之前,需要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改良。 通常可以按照 15 - 20kg/1000 平方米的剂量施用石灰,石灰的作用不仅在于能够中和底泥中的酸性物质,调节土壤酸碱度,还可以杀灭池塘底部的有害病菌和寄生虫,为螃蟹创造一个清洁、卫生的栖息环境。
在进水之前,务必使用细密的过滤网对水源进行严格过滤,以杜绝杂虾和各类鱼类进入池塘。 这些外来生物可能会与螃蟹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甚至携带病原体,对螃蟹的生长构成严重威胁。 同时,使用茶籽饼以 20kg/1000 立方米的剂量进行泼洒,能够有效地杀死池塘中已有的杂鱼,进一步优化池塘的生态环境。
此外,养殖户还需要对池塘的水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并根据螃蟹的生长需求将其调整到合适的范围。 例如,对于 pH 值,如果检测发现其低于 7.5,可使用石灰以 7 - 10kg / 立方米的剂量均匀撒在整个池塘中,以提高水体的 pH 值,使其保持在 7.5 - 8.5 的适宜范围内;对于盐度,应将池塘中的盐度控制在 15‰ - 18‰,通过适量的换水或添加海水、淡水等方式进行调节;对于碱度,要确保其维持在 80 - 150mg/L 的范围内,当碱度低于 80mg/L 时,螃蟹的脱壳时间会延长,或者脱壳后新壳不易硬化,此时可使用白云石以 7 - 10 kg / 立方米的剂量均匀泼洒在整个池塘,以提高碱度,保障螃蟹的正常生长和蜕壳过程。
养殖过程中的食物合理补充:
在池塘养殖螃蟹的过程中,为螃蟹提供充足、均衡的食物是保证其健康生长的关键。 螃蟹是杂食性动物,其食物来源应多样化,包括植物性饲料如藻类、水草等,以及动物性饲料如杂鱼、虾类、贝类等。 养殖户可以根据螃蟹的生长阶段和实际摄食情况,合理搭配饲料种类和投喂量。 在幼蟹阶段,由于其生长速度较快,对蛋白质的需求较高,可适当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比例;随着螃蟹的长大,逐渐调整饲料的组成,确保其能够获得全面的营养。 同时,要注意投喂的频率和时间,一般每天投喂 1 - 2 次,尽量选择在傍晚或夜间进行投喂,以适应螃蟹的夜行性摄食习性,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螃蟹的摄食效果。
蟹与斑节对虾的养殖密度优化配置:
为了有效避免螃蟹与斑节对虾在养殖过程中因争食而产生相互影响,合理规划两者的养殖密度至关重要。 经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研究的验证,一般建议螃蟹的投养密度为 5 尾 / 平方米,而斑节对虾的养殖密度为 80 尾 / 平方米。 这样的密度配置能够使两者在池塘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各自在适宜的空间和资源条件下生长发育,既充分利用了池塘的水体和饲料资源,又减少了因竞争而导致的生长不良和疾病发生的风险,有助于实现蟹虾混养的高产高效目标。
五、池塘综合管理细节把控
合理安排蟹苗与斑节对虾的投放时间差:
在将螃蟹转入到池塘之前,养殖户应提前 1 至 1.5 个月投放斑节对虾。 这样的时间差安排具有多重优势。 首先,斑节对虾在前期的生长过程中能够逐渐适应池塘环境,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生态群落,为后续螃蟹的投放创造一个较为稳定的生态基础。 其次,当螃蟹进入池塘时,斑节对虾已经生长到一定阶段,其对池塘环境的适应性和自身的生存能力都有所增强,能够更好地应对螃蟹投放带来的环境变化和竞争压力。 同时,这种时间差也有利于养殖户合理安排养殖管理工作,例如在前期集中精力照顾斑节对虾的生长,待螃蟹投放后,能够根据两者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投喂和水质调控等操作,从而提高整个养殖过程的效率和成功率。
定期监测与精准调控水环境因素:
在养殖过程中,水环境因素的稳定对于螃蟹和斑节对虾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养殖户应建立定期监测水质的制度,使用专业的水质检测仪器,至少每周对池塘的水温、盐度、酸碱度、碱度、溶解氧等关键指标进行一次检测。 一旦发现水质指标偏离适宜范围,应立即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例如,如果水温过高,可通过增加池塘水深、设置遮阳设施或适当换水等方式进行降温;如果溶解氧含量不足,可通过开启增氧机、投放增氧剂等方式进行补充。 通过精准的监测和及时有效的调控,确保池塘的水环境始终处于螃蟹生长的最佳状态,为其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营造适宜螃蟹栖息和蜕壳的环境:
池塘中必须要有适合螃蟹藏身和蜕壳生长的场所,这对于螃蟹的生存和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养殖户可以在池塘底部投放适量的瓦片、竹筒、砖块等物体,为螃蟹提供丰富的栖息和隐蔽空间。 这些人工设置的障碍物不仅能够满足螃蟹喜欢穴居的习性,还可以在螃蟹蜕壳时为其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安静的环境,减少外界干扰,降低蜕壳期间的死亡率。 同时,要注意保持池塘底部的平整度和稳定性,避免因水流湍急或底质松软等因素导致螃蟹洞穴坍塌或栖息环境受到破坏。
充足食物供应确保螃蟹吃饱吃好:
为了满足螃蟹的生长需求,养殖户必须准备足够的食物,确保螃蟹能够吃饱。 除了按照前面提到的合理搭配饲料种类和投喂量外,还要注意观察螃蟹的摄食情况,根据实际摄食进度及时调整投喂量。 如果发现饲料剩余较多,可能是投喂量过大或者饲料不适口,应适当减少投喂量或更换饲料品种;如果螃蟹在投喂后很快将饲料吃光,且表现出继续觅食的行为,则可能需要增加投喂量。 此外,在投喂过程中,要尽量保证饲料的均匀分布,避免因局部饲料过多或过少而影响螃蟹的摄食效果和生长均匀度。
定期换水激发螃蟹活力与促进蜕壳:
定期换水是维持池塘水质清新、刺激螃蟹活力和促进其蜕壳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般来说,每隔 7 - 10 天进行一次换水操作,每次换水量控制在 5% - 30% 之间。 适量的换水能够引入新鲜的水源,补充池塘中的溶解氧,稀释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等,同时也能够刺激螃蟹的生理活动,使其更加活跃,增加摄食量,从而更好地促进其生长和蜕壳。 在换水时,要注意控制换水速度和水温差,避免因换水过于剧烈而对螃蟹造成应激反应,影响其健康。
加强池塘围栏检查防止螃蟹逃逸:
由于螃蟹具有较强的攀爬能力和逃逸习性,养殖户必须定期检查池塘的围栏设施,确保其完好无损。 围栏的高度应适当增加,一般建议不低于 50 厘米,并且要确保围栏的材质坚固耐用,无破损、漏洞或松动现象。 同时,在围栏的周边可以设置一些防护措施,如在围栏底部深埋入土,防止螃蟹从底部打洞逃逸;在围栏顶部设置向内弯曲的檐口,阻止螃蟹攀爬越过围栏。 通过加强对池塘围栏的日常检查和维护,有效防止螃蟹逃逸,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总之,越南的蟹类与斑节对虾混养模式虽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