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湖南冷水滩区蔡家埠社区特色养殖助力乡村振兴

2025-04-06人已围观

湖南冷水滩区蔡家埠社区特色养殖助力乡村振兴

湖南冷水滩区岚角山街道的蔡家埠社区,一片原本受限的土地,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这里,社区居民在党总支书记胡冬季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养殖为核心的乡村振兴之路。通过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培养本地人才,蔡家埠社区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养出丰硕的果不仅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也为乡村振兴贡献了独特的模式。

特色养殖的破题之路

蔡家埠社区党总支书记胡冬季带领团队,面对人多地少、田土分散、青壮年外流等多重挑战,决心以特色养殖为突破口,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他们通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确立了以高附加值养殖为主导的发展策略。

胡冬季书记亲自考察学习,2019年6月,他前往江苏连云港,深入了解了大闸蟹和小龙虾的养殖技术。亲眼见到“小虾小蟹”带来的经济效益后,胡书记信心倍增,决定与江苏养殖户建立联系,为蔡家埠的特色养殖之路奠定基础。

社区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胡书记担任法人,集体与村民按51%与49%的比例入股。为了最大化利用资源,养殖基地选址在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旁,并成功筹集70万元资金,用于道路硬化、专业养殖池塘挖掘、养殖大棚建设等硬件设施。

为确保养殖技术到位,胡书记多次邀请江苏专家现场指导,并引进外地养殖老板共同参与。同时,社区人员也积极参与学习,不仅保障了养殖的顺利进行,还学到了专业的养殖技术。

2020年,合作社正式投入养殖,当年产出大闸蟹7000斤、基围虾3000斤;2021年,产量进一步提升,大闸蟹产出7500斤、基围虾5000斤。特色产业年产值达到81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6万元。

通过特色养殖,蔡家埠社区成功解决了资源有限的问题,实现了乡村振兴的实质性突破。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社区的经济效益,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展模式的确立

蔡家埠社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多地少,土地分散,且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破题,成为摆在社区面前的头等大事。胡冬季书记带领社区“两委”一班人,经过深思熟虑,最终确立了以特色养殖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为了确定这一模式,胡书记多次组织会议,集思广益,与社区成员、党员组长共同商讨。他们分析了社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最终达成共识,决定以高附加值的特色养殖作为发展方向。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和对社区实际情况的深刻理解。

2019年6月,胡书记亲自前往江苏连云港,实地考察了大闸蟹和小龙虾的养殖技术。他看到这些“小虾小蟹”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坚定了发展特色养殖的决心。此次考察,不仅让他学到了先进的养殖技术,也为蔡家埠社区的特色养殖之路奠定了基础。

确立了发展模式后,蔡家埠社区迅速行动起来。2018年,社区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种养专业合作社,胡书记亲自担任法人。为了保证合作社的运作效率,社区采用了集体与村民共同持股的方式,集体占股51%,村民占股49%,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为了降低成本,社区将特色养殖基地选址在综合服务平台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社区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支持,最终筹集到70万元,用于道路硬化、池塘挖掘、养殖大棚建设等硬件设施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特色养殖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方胡书记亲自邀请江苏当地的养殖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并与外地养殖老板合作,共同养殖。社区也组织人员学习专业养殖技术,提升了本地的养殖水平。社区还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局和青年农民培训,为养殖发展储备了人才。

经过一年的努力,蔡家埠社区的特色养殖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合作社产出了7000斤大闸蟹和3000斤基围虾;2021年,产量进一步提升,大闸蟹产量达到7500斤,基围虾产量达到5000斤。2021年,特色产业年产值达到了81万元,扣除成本和股比分红后,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6万元。

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蔡家埠社区成功破题,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一模式的成功,不仅为社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特色养殖基地的建设

蔡家埠社区在发展特色养殖的道路上,首先面临的是基地建设这一关键环节。为了打造一个高效、可持续的养殖环境,社区党总支书记胡冬季带领团队,精心规划并实施了以下建设步骤:

选址与规划:考虑到节约成本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特色养殖基地被选址在社区综合服务平台附近。这一地理位置不仅便于管理和运营,还能最大化地利用平台建设先行的优势。

资金筹措:为了确保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社区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最终成功集资70万元。这笔资金被用于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为养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到位后,社区首先实施了道路硬化工程,共计140米,确保了基地内外的交通畅通。接挖掘了4口专业养殖池塘,占地面积达30亩,为养殖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建设了一个占地80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为虾蟹等养殖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养殖设备采购:为了提高养殖效率,社区购买了20个专业养殖池、3台抽水机和若干抽水泵台等设备。这些设备的引入,显著提升了养殖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技术支持与培训:在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胡冬季书记多次邀请江苏当地养殖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并引进外地养殖老板共同参与养殖。社区也组织人员参与乡村振兴局和青年农民培训,确保养殖技术的正确实施和人才的培养。

基地运营与管理:通过上述建设,蔡家埠社区特色养殖基地得以顺利运营。基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社区的集体经济收入,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乡村振兴。

这一过程中,蔡家埠社区的特色养殖基地建设体现了以下特点:

- 系统性:从选址到规划,从资金筹措到设备采购,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策划和实施。

- 高效性:通过优化流程,基地建设周期缩短,效率显著提高。

- 可持续性:基地建设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确保了养殖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蔡家埠社区成功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特色养殖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

蔡家埠社区的特色养殖发展中,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是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以下是这两个方面的详细描述。

技术引进方面。胡冬季书记深知,要实现特色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进先进的技术。为此,他多次邀请江苏当地的养殖专家前来社区进行现场指导。这些专家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传授了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例如,在水质管理上,专家们指导社区实施了周期性监测,确保溶解氧浓度维持在适宜水平,以促进虾蟹的健康生长。

人才培养方面。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养殖技能,胡冬季书记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方他组织社区居民参加由乡村振兴局举办的各类培训,学习最新的养殖知识。另一方社区还与当地的农业院校合作,引进专业的养殖技术人员,为居民提供面对面教学。通过这些培训,居民们不仅掌握了养殖技术,还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管理,确保养殖过程的高效和环保。

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胡冬季书记注重以下几个关键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确保居民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

持续学习:鼓励居民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养殖业的发展变化。

示范效应:通过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示范户,带动其他居民共同提高养殖水平。

环保意识:在养殖过程中,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居民采用绿色、可持续的养殖方式。

通过这些努力,蔡家埠社区在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居民们的养殖技术得到了提升,养殖效益也逐年增加,为社区的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色养殖的成效

蔡家埠社区的乡村振兴实践中,特色养殖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菜篮子”,也为社区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

社区党总支书记胡冬季带领团队,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选择了高附加值的特色养殖作为突破口。2019年,胡冬季前往江苏连云港,实地考察了大闸蟹和小龙虾的养殖技术,见证了这些“小虾小蟹”在有限土地上的经济潜力,坚定了发展特色养殖的信心。

为了将这一构想变为现社区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胡冬季担任法人代表。社区采用集体和村民按比例入股的方式,吸引了资金投入。为了最大化利用资源,特色养殖基地选址在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旁,节省了成本。通过向上级申请和社区自筹,共集资70万元,用于建设养殖基础设施。

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方胡冬季积极行动。他多次邀请江苏当地养殖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引进外地有经验的养殖户共同参与。社区也组织了多次专业培训,让村民们学习到了先进的养殖技术。

特色养殖项目于2020年正式启动。一年后,合作社产出大闸蟹7000斤、基围虾3000斤,2021年这些数字分别上升到了7500斤和5000斤。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的显著增长,2021年特色产业年产值达到81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万元。

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蔡家埠社区的特色养殖项目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还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了成功。这一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为社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