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奋战“百千万工程”江门市东风村:一只虾富一乡人
2025-04-24人已围观
【奋战“百千万工程”】江门市东风村:一只虾富一乡人
编者按: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百” 指的是全省122个县(市、区)、“千”指的是全省1609个乡镇(街道)、“万”指的是全省2.65万个行政村(社区)。自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广东全省上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聚焦这一“头号工程”比学赶超、赛龙夺锦,百县千镇万村不断焕发新面貌,施工图一步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景图。
东风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中心东部,是江门市“东大门”,毗邻中山横栏,地理位置优越,濒临西江,水网交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水乡资源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池塘密布的东风村(大鳌镇人民政府供图)
近年来,东风村激发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活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做强一产、做优二产、激活三产的方式,引入新型示范企业,以点带面,走产业兴旺、村强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并于去年11月成功获评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推行“越冬虾”养殖生产模式,
“一只虾”带动乡村振兴
当春耕时节,走进大鳌镇东风村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基地,数千亩整齐排列的白色大棚蔚为壮观。村民们骑着电动车从家里过去,查看自己虾的养殖情况。池塘旁边,树木已经抽出枝条,小鸟叽叽喳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幽静的东风村,村民正在观察池塘
东风村地势平坦,位于西江水的覆盖范围之内,又有一点咸水,十分适合虾类的养殖,是重要的南美白对虾产区,是广东省“一村一品”专业村。全村户籍人口2261人,农用地面积2800多亩,鱼塘面积2527.94亩,其中90%的鱼塘面积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南美白对虾年养殖总量约1450吨,产值约9200万元,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83%。
经过多年的摸索,东风村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越冬虾”养殖生产模式,和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冬棚养殖的抗风雨能力强,水质更易调控,养殖过程的可控性强,有利于提高虾苗成活率和产量,全年可不间断养殖3~4造,每亩可以产出800~1000斤,显著提高了水产养殖面积的利用效率,满足不同时期市场对“吃虾”的需求。
冬棚内外的温度相差10度以上, “盖棚养的,我们叫棚虾,清明之后去掉棚养的,我们叫大水虾。”胜叔说,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用冬棚养虾,温度差太多以及风太大的地方都不行,因为能够持续供应,棚虾的效益比大水虾的效益还要好。
▲ 南美白对虾收成时(大鳌镇人民政府供图)
走到村里,东风村的渔药、饲料和检测公司随处可见。“现在外面的动保店,都是这几年冒出来的,平时我们也会带样品去检测,一般是病害和水质检测,做一个项目要60~100元。”
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兴旺,带动了配套产业的发展,包括苗种、动保、饲料等,咸水供应的、刮虾的、盖棚的等从业人员也增多。东风村还引入了品丰水产,组建专业刮虾队和专业搭越冬虾棚队,为5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专业户每天收入可达600元以上。
走在东风村,随处可见年轻人,到了夜晚更是热闹,天气好的时候,夜市里很多小吃,他们三五成群,出来纳凉。胜叔说,年轻人出去找工作的也很多,有些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就会回来奋斗,他其中一个儿子就是这样的情况。他说,“所谓‘三分生意七分工’,做农业是风险大,但一搏,可能3个月的收入相当于在外面打两年工,父母辈都是这么过来的。”
▲ 极具水乡风情的东风村
目前,东风村有近350人从事虾类养殖,年产值超9200万元。2023年东风村养殖户人均收入14.3万元,同比增长7.5%,集体总收入1088万元,同比增长1.5%。
虽然已经养了20多年的虾,胜叔说自己还在不停地学习,关注资讯,并不时和周边的养殖户交流,“我会每天都看看天气预报,看十几天内的天气变化,提前去做准备,比如冷空气来之前,就要去改底了,来了再做就来不及了。”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对虾市场极容易受供需关系影响,近年还受进口虾价格冲击,行情波动大,加上病害以及饲料、塘租、苗种等价格浮动,赚一阵亏一阵是常有的事情,胜叔说:“有时就相差一个小时,虾的价格都是不同的。”
东风村的南美白对虾不愁卖,主要以活鲜的方式卖去珠三角及湖南地区。东风村党总支部书记黄长玲透露,目前村正在谋划建造当地第一个水产类的加工产业园,建成后引导散乱分布于镇上的 14间虾苗场和 7家冰厂等配套产业统一迁移进驻,形成水产加工集聚区,一期项目预计明年封顶试运营。
为保障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东风镇也会定期召集村内的养殖代表,开展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和科学规范用药宣传,指导解决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难题。今年年初,村里组织村农技员到湛江水产养殖基地参观学习,吸收了数字渔业、自动化投喂等先进经验。大鳌镇农办主任黄宝欢说,镇政府还会定期进行农技和电商方面的培训。
除此之外,养殖户们对于建立良种场的呼声也比较大,因为目前东风村只有虾苗的标粗场,养殖户们从不同的地方拿苗,质量较为参差,加上池塘间隔较近,互相容易受影响。“养殖成不成功,苗种占五成。”胜叔说,在他看来,养殖成不成功要看苗种、天气、管理以及一点运气成分,但选好苗是第一重要的。希望能有专业且权威的检测机构,对进来的苗种进行统一的检测,并通过良种场统一管理,合理统筹南美白对虾虾苗的发展。
坚持改革赋能,
激活集体经济发展新动力
清咸丰年间,黄姓先祖从杜阮来到东风立村,东风村于1964年被划分到大鳌人民公社管辖,1999年称东风村委会被沿用至今。
走在东风村里,街道整洁,绿树成荫,两旁的小别墅栽种着不同的树,微风吹过,很是惬意。江门市气象局驻村第一书记高玲玉指着河道说,东风村作为一个水乡的村落,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习俗,比如“水上迎亲”。
▲ 热闹非凡的水上婚嫁(大鳌镇人民政府供图)
水上迎亲时,迎亲船装饰华丽,彩旗飘扬,新娘身穿嫁衣,头盖大红方巾,身边由一位大妗姐打伞护着,船上放满陪嫁妆奁。新娘上船,敲锣打鼓时,媒人边向伞面撒爆谷边唱祝福咸水歌。船靠岸后,船头两位撑篙妇女把两根竹同时插在船旁,然后由迎亲船上的人拿出一块木板铺设,待搭好“新娘桥”后,船上的人才上岸。待新娘下船后,迎亲船拔篙回航,鞭炮锣鼓齐鸣。最后在宴席上,赴宴的亲朋戚友大多全家而来,席地而坐。人们喝酒猜拳行令,开怀畅饮,气氛热烈,宴中新娘敬茶或即兴唱咸水歌,热闹至大半夜。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东风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进行新农村建设,改造人居环境,如河道清理、道路修整和排灌系统更新等,搞好村容村貌,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打造“四小园” 微景观、升级自来水管网和排污设施、升高路面铺设水泥路、投入使用东风村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乡村颜值和村民生活品质。黄宝欢透露,随着 “百千万工程”的开展,东风村继续进行连片的池塘改造,提升硬件设施,在村里种植一千棵树,打造优美宜居的人居环境。
▲ 人居环境整洁优美的东风村
在东风村村委,很多牌匾在墙上熠熠生辉。高玲玉指着其中一块说, “这是村的荣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据悉,东风村在村内建设法治文化公园、法治宣传栏和法治展厅等宣传阵地,以营造出门见法、抬头看法、休闲学法的浓厚氛围。除此之外,东风村还获得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江门市先进党组织、江门市基层党建示范村、江门市生态村、五邑名村等称号。
对于目前村里的生活,胜叔表示,村里已经建设得很好了,村民也比较信任他们,会事无巨细都找上门。高玲玉也透露,村民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每月聘请的法律顾问来到村里,村民都纷纷前来咨询。小到家长里短,大到经济纠纷,村里的大事小事都有了驻村法律顾问专业解答。
在村集体营收方面,东风村探索实行两田制,即口粮田和经济田,通过“纸上分田”,确权确份额到户,将农户的“经济田”统一转向村集体统筹经营,保持村集体统筹土地,以便下一步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经营。目前大鳌镇全镇流转土地3.56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85.2%,颁证率达100%。
▲ 有行人正在议事亭里休憩
高玲玉透露,大鳌镇早在1983年就完成了一级经济核算改革,全镇16个行政村现均为一级核算,包括东风村,村民的权益比较有保障,并在2015年土地确权登记,全镇没有出嫁女权益受损的问题。去年集体总收入的1088万元主要来自鱼塘发包和土地出租。
2023年,东风村年度村民福利发放共计发放805.25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年终分配共293.93万元,人均分配1200元,户均分配5200元左右,福利费共支付511.32万元,包括为村民购买新农保和合作医疗保险、节日慰问、老人生活补助等。
在大鳌镇的支持下,东风村通过解除合同、土地征收等方式,投入318万元,收回原为低效工厂的总面积约80307m2的东风村太福沙地块,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此外,还通过促进中集渔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品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持续发展,通过高端科技促进传统渔业养殖转型升级,提升产值。在文旅方面,建设东风生态园,以绿化廊架、生态营地、休闲草坪等方式展现东风村特有的生态水乡文化,吸引游客。
▲ 东风村随处可见的“百千万”标语
“目前村里营收模式还是比较单一,主要是池塘发包。”高玲玉说。据悉,目前东风村正对照“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力打造集装备化养殖、配套产业、文旅商业于一体的东风模式,以改善单一的营收方式,增益经济发展。
此外,东风计划引进海德堡乐活城项目,建设集农产品精细加工、食品生产与商贸、工农业观光旅游、庆典活动、城市生活配套及商旅度假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未来农业与食品 +”农文旅项目。在集散中心方面,围绕“一只虾”打造集虾苗繁育、规模养殖、鲜活交易、冰鲜仓储、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进出口电子商务、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于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基地,形成“养殖 +加工 +科技+营销+服务”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向创新要活力,
打造高标准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
晌午时分,驱车经过533县道,中集渔业科技示范基地伫立在路边。示范基地占地面积约37亩,包括现代化养殖区、养殖技术研发区、零排放高标土塘示范区、外循环水处理区、办公区,其中养殖技术研发区将具备养殖系统装备测试、养殖技术测试、检测化验等功能。目前,一些区间正在进行建造……
东风村目前仍以传统的土塘养殖模式为主,长期在“看天吃饭”的限制中。为谋划新的发展,东风村向创新找活力,探索新型的养殖模式。2022年,大鳌镇引入了中集渔业科技有限公司中集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渔业是中集集团的创新孵化的新业务,尝试以工业化的理念经营现代农业,进行科技化、智能化的高密度养殖。
▲ 建设中的中集渔业新会基地(中集渔业供图)
“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是一种一体式综合水产养殖模式,对养殖环节进行分析整合,运用智慧管理平台,让各个设备之间能够精准匹配和运行,在科技智慧渔场内形成“养殖—饲料—养殖粪便—有机肥—农作物”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尾水处理单元由沉淀调节设备和脱水处理设备构成的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单元,通过沉淀调节设备对养殖尾水进行初步沉淀并收集,再经过脱水处理设备对收集的固废进行二次沉淀并浓缩脱水,浓缩脱水后的污泥含水率在80%左右,便可转移到堆肥车间进行堆肥。“这是一种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也是有效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有效方法。” 陈成光说。
▲ 准备工作的“送餐机器人”(中集渔业供图)
在示范基地的现代化养殖工厂,两边的摆放着圆形的养殖池,“送餐机器人”站立在一边,投料设备可以根据投喂计划自行移动到指定的位置,放下两个投料臂,将饲料均匀洒向两边的养殖池。陈成光介绍,这是基于AGV技术的智慧投料机器人,未来该设备将会向着智慧化运行的方向进行迭代升级,可实时检测鱼的吃料情况,将每个鱼池投喂开始与结束时间、实际吃料情况、鱼大小、数量等数据反馈至智慧平台。利用算法,结合以往计划投料量和实际投料情况,可实时调整装料量,进行精准投喂。
“除此之外,我们为了实现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引入了光伏项目,有效降低了投资成本。”陈成光表示,该模式主要是节省钢结构建设成本,目前经过一系列的技术迭代已经大大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行能耗,“综合成本和效益算下来,这种模式有可能和土塘养殖持平。”养殖实验中,经过60天的养殖周期,亩产量可达2000斤;养殖水体3200立方米,该示范基地脆鲷鱼的全年总产量可达960吨。
▲ 智能化装备整齐矗立在工厂化车间(中集渔业供图)
智能化和无人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陈成光也表示,会针对当地的水产养殖痛点,开展基于南美白对虾的相关试验,如用生物絮团和循环水的方式进行尾水治理,协力完成渔业低碳发展的路径,创造技术新价值,助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设备化的养殖模式与当地可以做一个融合,因地制宜来进行,比如鳜鱼等高价值的品种是纯工业化养殖,草鱼等大众品种可以在外塘养殖,或者外塘育肥后再到工厂化进行品质提升,适合加工的匹配初加工及预制菜设备,以及开发更多的商业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