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赤峰市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要点(南美白对虾养殖是骗局吗)

2025-03-28人已围观

赤峰市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要点

"《赤峰市南美白对虾养殖全攻略:从技术要点到丰收秘诀》

南美白对虾,作为大型海水虾的佼佼者,经过淡化处理后,能够在淡水中成功养殖,并且凭借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在水产养殖领域备受青睐。 其生长水温范围在 15℃—38℃之间,而最适宜的生长水温则为 22℃—32℃,能在盐度 0.5‰—35‰的水中茁壮成长。 对于溶氧量、PH 值、氨氮以及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也有较为明确的要求,最适溶氧量为 5mg/l,PH 值需保持在 7.3—8.6 之间,氨氮小于 0.5mg/l,亚硝酸盐小于 0.01mg/l,池底硫化氢不超 0.01mg/l。 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养殖技术要点:

一、养殖场的选择与放苗前的准备

(一)养殖场的选择

精养池的面积通常以 10 亩左右为宜,水深维持在 1.5—2m;半精养池的面积则在 10—15 亩不等,水深 1—2m。 在虾池的注水环节,应专门设置贮水池,经过筛网仔细过滤后的水,首先进入贮水池进行消毒、沉淀以及充分曝气等处理,然后再进入放养池,以确保虾苗生长环境的清洁与安全。

(二)放苗前的准备

1. 适时肥水

放苗前 2 个星期,先注入部分水进行消毒,旨在彻底清除池中的残留物以及野生生物,消毒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可以选用硫酸铜、生石灰、氯制剂等进行消毒操作。 消毒 2 天后,便可以着手进行肥水工作,一般在放苗前 10 天左右为宜。 此时,将水位加注到 40cm 左右,适量使用经过发酵的有机肥(15—30kg / 亩)和尿素(1—2kg / 亩),并依据水色和透明度的实际情况,适时追加肥料或加注新水,力求使透明度保持在 30—40cm 这一最佳区间,为虾苗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适宜的生存环境。

2. 建立暂养设施

育苗厂出售的虾苗尚处于尚未发育完全的幼体阶段,淡化程度不足,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为了有效缓冲养殖条件的差异,最好将购进的虾苗先放入中间培育池,也就是暂养池进行过渡。 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建设专门的暂养池,而对于那些没有暂养条件的养殖户而言,也可以在虾池内设置塑料箱,作为进一步淡化和缓冲水质条件差异的暂养箱,或者利用农膜拦截虾池的一部分区域,在局部进行水质调节,逐步使虾苗适应全池的水质环境,从而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二、虾苗的选购及运输

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所选用的虾苗,必须是经过 5—7 天淡化至 3‰—5‰盐度,且在 24 小时后能够正常吃食的淡化虾苗。 池塘放养的虾苗体长在 0.8—2cm 均可,同时要确保附肢完整、体表光滑、规格整齐、双眼对称、尾扇张开、体壮活跃、透明无脏物、无病灶无病毒。 鉴别虾苗健康程度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抗离水法,即从育苗池内随机抽取一些虾苗,包裹在拧干的湿布里,10 分钟后,再取出放回原水中,如果虾苗依然存活,那么便可判定为优质虾苗。

在虾苗运输方面,可采用聚乙烯薄膜袋,在一个袋内加入 1/4 体积的水,并添加 2ppm 的抗菌素,放苗密度控制在 500—1000 尾 / 升,然后充入 3/4 体积的氧气,扎紧袋口,确保虾苗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与稳定,减少运输对虾苗造成的应激反应,为后续的养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放苗

(一)暂养池的消毒和水质调整

按照常规的消毒方法,选用残留较小或没有毒素残留的新型消毒剂,如纳米碘、二溴海因等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然后使用 60 目以上的筛网进行过滤,注入水深 50cm 的水,利用卤水、工业盐等将暂养池水的盐度调整至与所购虾苗池盐度相当的水平,同时要注意放养温差不能大于 5℃,一般控制在 2℃左右为宜。 在正式放养虾苗之前,先用少量虾进行试水,确认安全后,方可进行大规模的虾苗放养工作,以保障虾苗能够顺利适应新的环境,避免因水质和水温等因素的不适而导致虾苗死亡或生长不良。

(二)缓苗

南美白对虾在自然条件下养殖,需当水温达到 18℃,且稳定在 16℃以上时,方可进行放苗操作。 虾苗运回后,首先将虾苗袋轻轻放入暂养池里,缓慢地翻动袋子,同时用瓢子舀取池水对袋子进行 “浇淋”,这样可以使虾苗逐渐适应暂养池的水温。 稍后,将一个大塑料盆放置在暂养池水面上,并装入少许池水,然后将虾苗慢慢地随水倒入盆子里,在此过程中,还要用瓢子陆续加入池水、排出盆水,以进一步平衡水温与水质。 片刻之后,将盆子的一边缓缓提起,让虾苗缓缓流入池水中,完成放苗过程。 虾苗下池完毕后,应及时适度加大增氧量,为虾苗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促进其健康生长。

(三)放养密度

一般来说,粗养模式下每亩放苗 1.5—2.5 万尾,精养模式每亩放苗 5—6 万尾,对于条件优越的精养池,每亩可放 8—10 万尾,工厂化养殖每亩则可放苗 20—50 万尾。 如果虾苗经过中间培养,那么在放养时可适当减少放苗量,根据实际养殖条件和养殖目标合理控制放养密度,避免因放养密度过高或过低而影响养殖效益和虾苗的生长发育。

(四)投喂

放苗后,即可投喂南美白对虾专用饲料。 前四天采用 40 目筛网袋洗料后进行全池泼洒,四天后则可直接投喂,投饵量为每万尾虾苗每次投 5—10g,每天投喂 4—5 次,并且每两天递增投饵量 20%,以满足虾苗快速生长对营养的需求。 放苗四天后,每天加水 5—10cm,10—15 天后当虾苗长至 2—3cm 时,在围栏的农膜上划开若干裂缝至池底,7—8 天后即可拆除围栏材料,标志着暂养期结束,虾苗将进入全面生长阶段。

四、淡化养殖管理

(一)基础生物饵料及调控水色

基础饵料的繁殖培养通常采取增温肥水、保温促饵的方法,可使用活水素(微生物肥料)、过磷酸钙或经发酵的鸡粪等肥料进行肥水操作,或者移植沙蚕、卤虫、贝类、海藻和光合细菌等,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好办法,能够为南美白对虾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资源。 水色方面,宜调成浅绿色或黄绿色为佳,这样的水色表明池中藻类丰富,水质稳定,有利于虾苗的生长和摄食,同时也能为虾苗提供一定的遮蔽作用,减少其应激反应。

(二)投饵管理

1. 饲料的要求

南美白对虾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食物的营养需求略有差异。 在幼虾期(5cm 以内),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较高,粗蛋白含量应达到 40%,以满足其快速生长和发育的需要;中虾期(5—12cm),可相应减少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蛋白质含量在 30%左右即可;成虾期(12—23cm),饵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要求较高,蛋白含量应提高到 35%,尤其在性腺发育期,要保证相应比重的营养成分供应,确保对虾的性腺发育良好,提高繁殖性能和虾肉品质。

2. 投饵原则

A、投饵不能过于集中,应尽量均匀地分布在虾池各处,避免虾苗因争食而造成生长不均或相互挤压受伤。

B、遵循勤投少喂的原则,这样既能保证虾苗随时有食物可吃,又能减少残饵对水质的污染,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

C、投的饲料最好在 2 小时内被吃完,以此来判断投饵量是否合适,避免投饵过多造成浪费和水质恶化。

D、投饵时不要开增氧机,以免饲料被水流吹散,影响虾苗的摄食效果。

E、尽量以一种饲料养成,中间不要参投其他的饲料,以免引起虾苗的不适或消化不良,影响其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F、黎明和傍晚投饵量应较多,占日投饵量的 60%左右,因为这两个时间段是虾苗摄食的高峰期;而中午和午夜则少投,此时虾苗的摄食量相对较低。

G、沿着池边投饵,根据虾苗不同生长阶段的活动习性,选择合适的投饵位置,小虾时期多在池塘边浅水域活动,池周 0.3—0.5m 深处是理想的投饵区;随着对虾的成长逐渐向深水区移动,中期可在 0.5—1.0m 处投饵,养殖后期应在 1.0—1.5m 深处投饵。 需要注意的是,切忌在中心沟等深处投饵,因为 2m 以上的深水区氧气不足,对虾很少在那里觅食和栖息。 对于长条形池塘,可在进水端处一段不投饵,作为对虾栖息和缺氧时的避难所,为对虾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和舒适的生存环境。

3. 投饵量的确定

A、根据对虾存量来投喂,存活量 = 平均每网捕获数 ÷ 平均捕获面积 ×K(K 为逃跑系数:水深 1.0m 为 1.2—1.5,水深 1.5m 为 1.3,水深 2.0m 时大约在 2—3 之间),投饵率:<1g(4cm),15%;4g(约 7cm),9.8%;8g(约 8.5cm),6.5%;12g(10cm),4.7%;16g(约 10.5cm),3.8%;>20g(约 11.5cm),3.2%。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出虾池中的对虾数量,从而合理确定投饵量,避免过度投喂或投喂不足的情况发生。

B、根据对虾的摄食情况调节投饵量:如果投饵后一个小时有 2/3 的对虾达到饱胃或半饱胃,说明投饵充足;如果投饵后四小时,还有半数处于饱胃或半饱胃,说明投饵过多,此时应适当减少投饵量。 此外,还可以到池底检查残饵情况,根据残饵的多少来进一步调整投饵量,确保饲料的利用率最大化,同时减少残饵对水质的污染。

C、利用投饵盘来观察摄食情况。 在池内不同位置设置几个投饵盘,投饵盘撒上与池内相同密度的饵料,投饵 2—3 小时后检查投饵盘的残饵情况。 如果还剩很多,下次投饵时应少投;否则,应适当多投,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及时了解虾苗的摄食动态,以便灵活调整投饵策略。

D、根据水环境来调整投饵。 当水温超过 32℃或低于 16℃时,溶解氧低于 3mg/l,氨氮超过 0.8mg/l,池底发臭时,可能引起对虾摄食下降,此时应减少投喂量,避免因环境因素导致对虾无法正常摄食而造成饲料浪费和水质恶化。

4. 投饵方法

A、场所选择:投饵场所应根据对虾的活动习性而定,小虾时期多在池塘边浅水域活动,池周 0.3—0.5m 深处是理想的投饵区。 随着对虾的成长逐渐向深水区移动,中期可在 0.5—1.0m 处投饵,养殖后期应在 1.0—1.5m 深处投饵,切忌在中心沟等深处投饵,因为 2m 以上的深水区氧气不足,对虾很少在那觅食和栖息。 长条形池塘,可在进水端处一段不投饵,作为对虾栖息和缺氧时的避难所,为对虾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和舒适的生存环境。

B、投饵时间与次数:在养成期间,对虾具有连续摄食的特点,但也有一定的节律性,昼夜有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在 18—21 时和 3—7 时,白天 9—15 时摄食量最低。 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轻残饵对池水的污染,加快对虾的生长速度,养成中后期可增加投喂次数,夜间投饵占日投饵的 60%。 养殖前期每天投喂两次,时间为 7:00 和 19:00;养殖中期投喂 3 次,时间为 7:00、19:00 和 23:00;养殖后期 4 次,时间为 7:00、12:00、19:00 和 24:00。 通过合理安排投饵时间和次数,能够更好地满足对虾的摄食需求,促进其生长发育,同时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三)水质管理

1. 调水色

“养虾就是养水”,这已成为广大虾农的共识。 在养殖过程中,要保持基础饵料充足和池内生物群落相对稳定,尽量减少由于水环境的变化对虾苗的刺激和饵料不足影响其生长。 要根据水色和生物量的变化及时施肥和加水,维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养殖前期水色为黄绿色时,可施过磷酸钙、微生物肥料等进行肥水,以促进藻类生长,为虾苗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中后期若池水过肥,藻类太多,水色过浓,可用藻菌清杀大部分藻类或用清水素(枯草杆菌),澄清水质,防止藻类过度繁殖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对虾的生长和健康。

2. 监测水质

养殖期间做好水质指标监测至关重要,使用物理、化学手段使养殖环境处于较佳状态。 每天应对池中的溶氧、PH 值、氨氮、亚硝酸盐进行监测,因为后三项指标在池中变化幅度较大,对虾生长影响显著。 PH 值应控制在 7.8—8.6 之间,通常可采用全池泼洒生石灰的办法或使用降碱酶、明矾来提高、降低 PH 值;氨氮、亚硝酸盐偏高时,可全池泼洒沸石粉、食盐来减少二者的毒性,确保水质各项指标符合南美白对虾的生长要求,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3. 净化池底

养殖中后期,由于对虾排泄物的沉积、残饵以及浮游生物的代谢分解等共同作用,使池底严重恶化,氨氮、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浓度升高,甚至严重超标,这对虾的生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对病害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建议施用清水素 0.25ppm 或光合细菌 2—5ppm 或芽孢杆菌 0.5—1ppm 等有益生物制剂净化池底,或者施用沸石粉、生石灰等吸附剂,改善池底环境,减少有毒物质的积累,降低对虾患病的风险,保障养殖效益。

4. 换水

养殖前期(1 个月)只添水,不换水,每次添水 5—10cm,加注的新水要经过充分曝气,最好经过贮水池沉淀、消毒后加入池中,这样可以避免因换水导致水温、水质波动过大,影响虾苗的生长和适应。 养殖中后期视水质情况换水,每次换水量不超过 20%,以维持水质的相对稳定,同时去除部分有害物质,保证对虾在一个良好的水环境中生长。

(四)日常管理

巡视监测是养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为了准确掌握虾情动态,必须坚持巡池,每天不应少于四次,至少每天早、晚、午夜必须巡塘。 在巡塘过程中,要做好水质、饵料消耗、虾体状况、池底颜色、添漏水情况、池内鱼害情况等方面的记录,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妥善的处理措施。

观察虾生长情况可在夜间采用多种方法,如可用手电筒定位观察、定置网观察。 灯光可用于观察虾的数量,定置网则可观察虾的摄食生长情况。 具体做法是将定置网下在投饵区,网上撒投料的密度与周围的密度相同,过 2 小时提起,观察所剩料及排泄粪便的情况,以便了解投饵量的大小是否合适,以及虾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养殖管理措施,确保对虾健康生长。

五、收获

收获是养虾业者辛勤付出后的希望所在,为保证生产效益,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前准备

认真检查对虾的生长现状和养殖水体生物负载能力,了解近期的"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