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养殖成功的关键,不是水质,不是病害,你知道是什么吗? (对虾养殖条件)

2025-02-22人已围观

对虾养殖成功的关键,不是水质,不是病害,你知道是什么吗?

"以下是重新编辑调整、润色、扩写补充完善后的文章:

对虾养殖中控料技术的关键作用与方法

在对虾养殖这一高风险产业中,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导致养殖失败。 近年来,对虾发病案例日益增多,损失愈发严重。 在水产养殖业界,“养虾先养水” 的观念深入人心,调水工作一直被普遍视为养虾的重中之重。 诚然,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然而,导致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却常常被忽视,那就是投料技术。 可以说,投料技术不仅是水质问题的关键所在,更是引发对虾疾病的重要源头,因此,养殖户掌握好控料技术至关重要。

一、合理控料的重要意义

1. 避免水质恶化,降低调水成本

在对虾养殖的投料过程中,能够精准掌握正确投饵量的养殖户寥寥无几。 一旦投料过多,残饵便会大量沉积在池塘底部,尤其到了养殖中后期,随着投喂量的不断增加,堆积的残饵也会越积越多,这无疑会对底质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导致水质不稳定。 为了维持水质,养殖户不得不频繁进行调水工作,如此一来,调水费用自然不断攀升。 据统计,因投料过多导致水质恶化而增加的调水成本,在一些养殖场中可占到总养殖成本的 10%-20%。

2. 保障对虾体质健康,预防疾病发生

早期过量投料,会使对虾肝胰腺负担过重,具体表现为暴食致使肝胰腺代偿性肿大发红,甚至肝功能受损病变。 同时,早期虾苗活力较差,难以将池底的饲料全部吃完。 而大多数养殖户往往只在对虾肠道出现疾病时才加以重视,日常却忽视了对虾肠道的调理和保健。 这样一来,便会产生两种不良后果:一方面,对虾粪便排出后溶解在水体中,看似底部有机质不多,但实际上水体中溶解的有机质过多,水质受到影响,抑制了水体中正常藻类的生长,严重时可能导致对虾生长缓慢甚至发病死亡;另一方面,对虾肠道平时缺乏调节,会使其吸收和消化能力下降,饲料转化率低下,出现 “喂的多,长得少” 的现象,并且还容易引发对虾肠道疾病,如空肠空胃、肠炎等。

二、常见的投料误区

部分虾农存在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虾饲料价格相对较低,每千克仅 8 元左右,而虾价一般都在 40 元,所以宁愿浪费些饲料也要多投料,期望能多收获对虾。 然而,这种想法实则暗藏风险,因为多投下的饲料若未被虾吃掉,便会沉入池底,污染底质和水质,后果不堪设想;即便虾将饲料吃掉,也会加重对虾肝胰腺的负担,引发肝胰腺代偿性肿大发红,甚至肝功能受损病变。

一般养殖户认为,投料主要有三个关键要点:一是投好 “料”,即选用口碑好的大品牌饲料,确保饲料本身质量可靠;二是投 “好” 料,要精准控制投料量,同时把握好操作细节和投饵数量;三是投 “好料”,在原饲料中添加营养物质、有益菌等来增强对虾体质。 但实际上,合理控料大多依赖于经验性的实际操作,与理论存在较大差异,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

三、合理控料的方法

(一)常规控料

准确投饲料是对虾养殖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养虾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养殖技术。 投饲料的基本原则是准确投料,宁少勿多。 养殖户可选择固定一段时间定期减料或停喂 1 餐,这样既能有效减轻对虾肝肠消化负荷,又能促使对虾摄食藻类、细菌、生物絮团等,从而补充微量元素、土著菌群、天然营养,促进胃肠消化及营养吸收利用,同时还可以起到清底调水、减少污染的作用。

在实际养殖生产中,确定日投饵量主要有饲料全年分配法和日投饵率法两种方法。 饲料全年分配法首先需根据对虾不同养殖模式估算全年净产量,再确定所用饲料的饲料系数,进而估算出全年饲料总需要量,然后依据季节、水温、水质以及养殖对虾的生长特点,逐月、逐旬甚至逐天合理分配投饲量。 一般而言,体长 1~2 cm 的对虾,其日摄食量约占其体重的 150%~200%;体长 3 cm 的虾占体重 100%,4 cm 的虾占 50%,5 cm 的虾占 32%,6 cm 的虾占 26%,7 cm 的虾占 24%,8 cm 的虾占 18%,10 cm 的虾占 13%,12 cm 的虾占 10%,13 cm 以上的虾占 5%~8%。

在对虾养殖的发展历程中,早期养殖户大多凭借经验进行投料,缺乏科学的方法和准确的数据支持,导致饲料浪费和水质污染等问题频发。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科研人员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逐渐总结出了这些科学的投饵量计算方法和控料技术,为对虾养殖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例如,在某大型对虾养殖基地,采用科学的常规控料方法后,饲料利用率提高了 20%,对虾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二)脱壳控料

脱壳控料要求养殖户在对虾脱壳期间严格控料。 通常情况下,池塘里每天都会有不同比例的对虾在蜕壳,尤其是初一到十五期间,是对虾的蜕壳高峰期。 在脱壳期,对虾身体脆弱且敏感,摄食能力会明显下降,进食速度缓慢。 因此,在临近脱壳期时,养殖户要适当减料,甚至停止投喂,切不可过多投喂,以免造成浪费和污染底质。 一般来说,应根据脱壳虾的数量来减少饲料,正常需减料 30%-70%。 若遇到脱壳虾最多的一天,则需减料 50%,甚至停掉晚上的加餐。 脱壳之后,也不能立即恢复到正常投喂量,而应每餐增加 10%-20%,逐步恢复正常投喂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是由于恶劣天气、用药刺激、大换水等操作导致的对虾应激性脱壳,必须直接停料,观察 2 餐后从 70% 投喂量开始逐步恢复正常。 在对虾养殖的历史中,曾有养殖户因未重视脱壳控料,在对虾脱壳期间大量投料,导致大量残饵污染水质,引发对虾疾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而那些掌握了科学脱壳控料技术的养殖户,则能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确保对虾顺利脱壳和健康生长。

(三)调水控料

当水质出现问题时,如水体中出现藻类异常、水质变浓、发暗,油膜泡沫增多,氨氮、亚盐超标等情况,此时千万不可急于投喂。 因为这些问题会使水体中存在不同的毒素,而这些毒素会随着对虾摄入的饵料进入体内,引发肠道疾病,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对虾死亡。 所以,在水质出现问题时,首先要控制投喂量,每餐需降低 30%-50%,但不要减少投喂的频率,待水质逐渐恢复后,再逐步恢复常量。

在过去,养殖户往往在水质出现问题后仍盲目投料,导致对虾疾病频发,养殖效益低下。 随着对虾养殖技术的发展和对水质与对虾健康关系的深入研究,调水控料技术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 如今,许多养殖户会在养殖场配备水质检测设备,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采取调水控料措施,有效降低了对虾的发病率,提高了养殖成功率。

(四)改底控料

养殖户投喂的饲料大多为沉性饲料,吸水性很强。 在饲料沉底过程中,会吸收水体中的毒素并一同沉到底部,从而引发底质问题。 尤其是在养殖中后期,若发现底质有发黑发臭、池边冒泡等现象,说明底质问题已经较为严重,此时养殖户通常会进行改底工作。 在改底期间,养殖户要特别注意适时控料,每餐投喂量应减少 30%-50%,只减少数量,不减少投喂次数。 同时,在改底工作的过程中,可搅拌一些有益菌,且不同的菌种交替使用,让对虾摄食,以保障对虾肠道健康。 在底质处理的中后期,还可以使用碳酸钠片拌料,以便短时间维持吃料区域的环境良好。

在对虾养殖的实践中,改底控料技术的应用对于改善养殖环境和提高对虾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些养殖户通过定期改底控料,有效减少了底质污染,降低了对虾患病的风险,提高了对虾的产量和质量。

(五)天气控料

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暴雨、大风、气温骤降、低压、骤然升温或降温等,养殖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减料 50% 或直接停料。 若天气情况不严重,可减料 50%,减量不减次数;若天气情况极为恶劣,则可以直接停料 1-2 餐或一天,但前提是水质底质良好、藻相正常。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天气变化常常是引发对虾应激反应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去,养殖户对天气变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恶劣天气下对虾出现大量死亡或患病的情况时有发生。 如今,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养殖户越来越重视天气控料,通过及时调整投喂量,有效降低了恶劣天气对对虾养殖的影响。

(六)捕捞控料

有经验的养殖户都知道,正常投喂情况下,大虾的捕捞率会相对降低,甚至难以有大虾进笼。 而且,吃饱的虾在运输过程中代谢能力较强,排泄污染严重。 所以,在捕捞前一天,养殖户应适当减料,每餐减少 20% 左右,或者捕捞前 1 餐直接停掉。 同时,由于捕捞时会搅动水体,会使一些底部毒素进入水体,因此在捕捞后一两天内也需要适当减料。 在对虾捕捞环节,捕捞控料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捕捞效率,还能减少对虾在运输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和死亡率,保障对虾的品质和市场价值。

(七)发病控料

当对虾发病时,需要及时控料,这是不言而喻的。 发病时一般需减料 50% 或者直接停料 1-2 天观察,这也是病害检查的一种重要诊断手段。 但需要注意的是,停料期间,要给对虾补充一些钙、维生素等微量和常量元素,维持对虾体质。 同时,如果确定了病情,可搅拌安全无刺激的杀菌产品投喂,起到治疗作用。 在病情好转之后,再逐渐恢复正常投料。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发病控料是控制疾病传播和促进对虾康复的关键措施之一。 养殖户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发病控料技术,才能在对虾发病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经济损失。

控料技术是一门考验经验和细节管理的艺术,一些经验丰富的养殖户甚至仅通过投喂的管理就能做到少用药,甚至在极端情况下达到不用药的效果。 而这些用药少的养殖户无一不是在饲喂管理方面做得极为细致的人。 毕竟,合理的饲喂不仅关系到对虾的生长,还关乎养殖环境的维护,任何一个养殖者都必须高度重视。 养殖户应根据日常不同的管理阶段,灵活运用不同的控料方法,让合理控料为对虾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