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江苏安徽跨界治水记:从青虾退养看生态共治新路径
2025-05-05人已围观
江苏安徽跨界治水记:从青虾退养看生态共治新路径
突发水质危机倒逼治理升级
2024年3月,溧阳市天目湖镇党工委副书记杨育美记忆犹新——大溪水库总磷浓度骤升至劣V类标准,引发硅藻异常增殖。作为供应80万人口的核心水源地,这场水质危机直接威胁城市供水安全。溯源排查显示,污染源来自安徽郎溪凌笪镇的青虾养殖尾水排放。监测数据显示,仅1-3月该区域就排放养殖废水约300万立方米。
二十年跨界治水路
苏皖边界的水环境治理可追溯至2003年的村级联动。2008年溧阳与广德建立水源地保护协作机制,开创江苏跨省治水先例。2018年苏皖合作示范区获国家批复后,三地系统推进青虾退养、生态修复等工程。截至2024年底,累计清退养殖池塘超6000亩,其中郎溪下吴村3083亩退养区获溧阳5500元/亩补偿+1000元/亩年租金。
生态补偿破解治理困局
关键分歧在于两地土地流转价格和退养补贴标准的差异,导致谈判一度陷入僵局。转机出现在2023年8月,溧阳率先完成社渚镇567公顷退养,同步将补偿标准统一为6500元/亩生态容量收购价。12月达成的1072万元补偿协议,包含垃圾清运合作、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系统性方案。治理成效显著,氮磷年削减量分别达4.4吨和0.4吨,河道自净能力提升36%-57%。
品牌共建激活生态价值
三地正探索"天目湖"区域品牌矩阵建设,社渚青虾、天目湖白茶等地理标志产品溢价超30%。郎溪茶农吴定义的实践颇具代表性——133公顷茶园引入樱花种植,茶旅融合使预期收益增长30-40%。相较于浙江丽水的"生态品牌贷"模式,溧阳创新"生态容量交易"机制,将4类生态产品纳入市场化交易,首单即完成青虾退养形成的2865亩生态容量交易。
制度创新构建长效机制
中国科学院专家李恒鹏指出,溧阳模式的核心在于建立"治理投入-生态定价-市场交易"闭环。2023年长三角县域绿色发展峰会上签署的《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框架协议》,标志着跨界治理向制度化迈进。该体系已节约下游治理成本4000余万元,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多元共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