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斑节对虾养殖热潮汹涌(四)(斑节对虾育苗技术)

2025-03-24人已围观

斑节对虾养殖热潮汹涌(四)

"《斑节对虾养殖热潮汹涌(四):病害防控与产业展望》

在斑节对虾的养殖领域中,病害防控始终是决定养殖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环境的日益复杂,深入了解和掌握常见病害的防控技术要点变得愈发重要。

3 常见病害防控技术要点

3.1 病毒性病害

在当今的斑节对虾养殖行业中,已知的常见病毒种类繁多,如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虾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坏死病毒(IHHNV)、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MNV)、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以及肝胰腺细小病毒(HPV)等。 令人遗憾的是,截至目前,行业对于病毒性病害的治疗尚未取得突破性的成效,因此,预防为主的理念成为了应对病毒性病害的核心策略。

首先,选择无特定病原(SPF)的健康斑节虾苗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这意味着要从源头上严格把关,确保虾苗不携带任何病毒,为后续的养殖过程提供一个健康的起点。 其次,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必须从水处理、投喂品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把控,防止病毒的带入。 例如,养殖用水要经过严格的过滤、消毒等预处理步骤,投喂的饲料要确保来源可靠、质量安全,避免因饲料污染而引入病毒。 最后,如果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出现上述病毒感染的相关症状,如对虾行动异常、体表出现斑点等,应立即进行取样检测,确定病毒种类。 根据检测结果,适时采取起补或处理措施,及时将感染病毒的对虾隔离或处理掉,以减少病毒的扩散传播,最大程度地降低经济损失和养殖风险。

3.2 细菌性病害

当下,斑节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呈现出多样化的病症,包括白便、黄黑鳃、烂鳃、肝胰腺坏死、甲壳溃疡(褐斑)、尾节损伤、红变以及偷死等。 这些病害属于典型的条件性致病,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当细菌的含量超出对虾的耐受范围时,就会引发病害。 部分病症还可能是其他病害的并发症,这使得细菌性病害的防控更加复杂。

防控细菌性病害应遵循 “防大于治、防治结合” 的原则。 在日常养殖中,每天都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例如,对养殖水源进行预处理,通过沉淀、过滤、消毒等方式去除水中的有害细菌和杂质;定期消毒养殖水体,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但要注意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频率,避免对养殖生物造成不良影响;及时补充有益菌,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通过有益菌的竞争作用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拌料投喂能够增强对虾免疫力和体质的营养品,如维生素 C、益生菌等,提高对虾自身的抵抗力;同时,要科学投喂饵料,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残饵积累,为细菌滋生提供营养条件。

当出现环境异常条件,如水温骤变、水质恶化,或者虾苗出现异常反应,如摄食减少、活力下降等情况时,需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首先大量换水,迅速改善养殖水体环境;立即减停料,防止残饵进一步污染水质;增加溶氧量,可通过开启增氧机等方式保证对虾有足够的氧气供应。 然后,仔细判断病因,根据具体病症采用相应的调控手段或适当的药物处理。 例如,对于细菌性烂鳃病,可以使用专门针对细菌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配合水质调节措施,控制住有害细菌的滋生,缓解对虾的病症。

3.3 寄生虫病害

斑节对虾独特的生活习性使其容易受到寄生虫的侵害。 由于其属于底栖泥沙类对虾,具有明显的潜伏行为,常常沿池壁游动觅食,这种与池底环境密切接触的方式使得它尤其容易受到纤毛虫病的困扰。 纤毛虫如钟形虫、累枝虫、聚缩虫及单缩虫等可能寄生在虾体表面。 当少量附生于虾体时,症状往往不太明显,但当虫体大量附生时,对虾的鳃、体表、附肢等外观会呈现黑色,体表呈灰黑色如绒毛状,病虾反应迟钝,不再摄食,也难以蜕壳,生长受到严重阻碍,而且还容易引发其它并发症。

针对纤毛虫病的防治方法是排低水位,然后使用专门杀灭纤毛虫的药物进行处理。 但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

在斑节对虾养殖前期,还需要防控丝状藻类的寄生,例如刚毛藻及浒苔等。 这些丝状藻类如果大量繁殖,会缠绕对虾,影响其正常的活动和摄食。 提高水位,采取少量多次的添加用水方式,可有效防止丝状藻的大量繁殖,为对虾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此外,微孢子虫(尤其虾肝肠胞虫,EHP)的寄生已成为斑节对虾及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头号病害之一。 它可寄生在对虾的各个组织中,尤其在肝胰腺中,导致对虾生长缓慢,虾苗规格差异显著,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同时,微孢子虫与对虾白斑病的爆发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其危害极其严重。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针对微孢子虫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其防控措施与对虾病毒性病害类似,主要还是依靠预防,从苗种选择、养殖环境控制等方面入手,降低微孢子虫感染的风险。

3.4 生理性病害

斑节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主要有软身偷死、蓝体、脱壳异常、肌肉坏死及虾体痉挛等。 与病原性微生物病害不同,生理性病害通常发病的危害性相对较低,其发病原因大多是由于养殖水中的水质理化指标发生变化,如酸碱度失衡、溶解氧不足、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等,或者是对虾营养摄入不足等因素所致,与病原性微生物并无直接关联。

因此,对于斑节对虾的生理性病害防控相对较为简单。 定期跟踪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通过水质检测设备及时了解水质状况,确保各指标处于稳定的范围内。 一旦发现水质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如换水、使用水质调节剂等。 同时,要注重饵料营养的投喂,选择营养全面、均衡的优质饲料,确保对虾能够摄取到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及时补充水体多矿类物质,保证微量元素充足,通过营养的强化,可大大减少斑节对虾出现软身、蓝体等生理性病害的现象,促进对虾的健康生长。

4 小结与展望

国内斑节对虾的养殖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在对虾产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历经起伏跌宕,但斑节对虾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从未真正离开过历史舞台。 近年来,斑节对虾养殖的再度兴起,让广大养殖者重新看到了对虾养殖的盈利潜力,重拾了对这一产业的信心。 因此,从长远来看,斑节对虾的未来发展前景无疑是充满希望和可期可待的。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养殖大环境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对虾养殖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也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模式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和升级。 通过积极开展斑节对虾的低密度、大规格、循环水精准化轮养、套养等高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斑节对虾的高值、高附加值的养殖优势,还能够更好地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的环保要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但我们也应明白,斑节对虾的高健康养殖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要实现养殖的稳产、高产和创收目标,并非一蹴而就,仍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和推动。 从科研机构到养殖企业,从养殖户到政府监管部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紧密配合,加强技术研发、优化养殖管理、完善市场监管,共同为斑节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让这一产业在未来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斑节对虾养殖既面临着挑战,也蕴含着机遇。 只有不断地探索创新、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斑节对虾养殖业的持续繁荣发展。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