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关于虾应该如何放苗,以及如何对虾进行培养,你掌握了吗? (放虾苗怎么放)
2025-01-16人已围观
关于虾应该如何放苗,以及如何对虾进行培养,你掌握了吗?
"以下是重新编辑调整、润色、扩写补充完善后的内容:
虾苗放苗及培养的关键要点
在虾类养殖过程中,虾苗的放苗及后续培养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和经济效益。 以下将详细介绍虾苗放苗、脱盐、中间培养以及河口区海水淡化培养调节盐度等环节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
一、放苗时应注意的问题
放苗是虾类养殖的起始环节,需谨慎操作,以下是放苗时的具体注意事项:
池塘准备:在放苗前,必须确保清水池清理彻底,将池底的杂物、淤泥等清除干净,以免影响水质和虾苗的生存环境。 同时,控制水深不超过 50 厘米,这样有利于保持水温的稳定和水体的溶氧量,为虾苗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1。
理化因子测定:在放置幼苗之前,要对池塘的理化因子进行全面测定,包括水温、盐度、pH 值、溶解氧等。 这些因子对虾苗的生存和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需根据所养虾苗的种类和生长阶段,确保池塘的理化因子符合虾苗的要求后再进行放苗14。
虾苗规格选择:虾苗的体长是影响其成活率和后续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体长小于 0.7 厘米的脆弱虾苗,由于其适应能力较弱,不建议放置。 应选择体长在 0.7 厘米以上、活力强、体质健壮的虾苗进行放养,以提高成活率1。
虾苗数量复核:放置幼苗前,必须对虾苗进行重新计数。 准确掌握虾苗的数量,不仅可以合理安排养殖密度,还能避免因数量不准确而导致的养殖管理困难。 如果数量不准确,切勿盲目放苗,应重新计数后再进行放养1。
虾苗暂养:为了提高虾苗的成活率,最好在育苗前对虾苗进行暂养。 可使用网孔尺寸为 1~2 mm 的网箱,将虾苗暂养在生长池中 4-5 小时。 对于体长 0.7 cm 的虾苗,暂养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可达 200,000 尾。 暂养期间要密切观察虾苗的状态,暂养结束后,将其重新计入池中1。
成活率估算:放养后,可在笼中留 50-100 只虾苗,喂食 3~5 天后检查数量,以此作为虾早期成活率的估算参数。 通过对早期成活率的估算,可以及时了解虾苗的生长状况和适应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1。
盐度和温度驯化:如果虾塘和育苗池的盐度和温度存在较大差异,应在池塘前的育苗池中逐步对虾苗进行驯化,使其适应虾塘的环境。 驯化过程要缓慢进行,避免盐度和温度的急剧变化对虾苗造成应激反应,影响其成活率1。
放苗天气选择:天气状况对放苗的成活率也有很大影响。 应选择天气晴朗、风力较小的日子放苗,避免在暴雨、大风、高温等恶劣天气下放苗。 如果天气不好,不宜放苗,以免虾苗受到惊吓或因环境变化过大而死亡。 放置幼苗时,应沿池塘边缘缓慢倾倒,避免虾苗受到冲击135。
二、虾苗脱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许多地区在养殖南美白对虾等虾类时,需要对虾苗进行脱盐处理,以适应低盐度的养殖环境。 以下是虾苗脱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脱盐时机:虾在高盐度海水中早期生存,苗种脱盐通常在幼虾生长 8-10 天后进行。 此时幼虾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强,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有所提高,能够更好地承受脱盐过程带来的应激1。
抽水方式:开始淡化时,每次抽水必须缓慢进行,最好采用多次喷水的方式,同时要充分通气并搅拌水。 这样可以避免苗池中的盐度急剧下降,使盐在育苗池中盐度每天减少 1(不超过 2),给虾苗足够的时间适应盐度的变化1。
盐度变化控制:随着虾苗的生长,其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会逐渐增强,盐度的每日减少量可逐渐增加,但最好不超过 5。 当盐度降至 10 以下时,每日盐度降至 1~2,直至池的盐度降至 1.5~2。 在整个淡化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盐度的变化,确保盐度下降速度适中,避免对虾苗造成不良影响1。
虾苗活力观察:在淡化过程中,要非常小心地不断检查虾的活力。 通过观察虾苗的游动、摄食等行为,判断虾苗是否适应盐度的变化。 如果发现虾苗活力下降、出现异常行为,应及时停止淡化或调整淡化速度,待虾苗恢复活力后再继续进行1。
溶解氧保障:由于虾苗在脱盐过程中通常处于高放养密度的环境下,必须确保良好的溶解氧质量。 充足的溶解氧是虾苗正常生长和代谢的必要条件,可通过增氧设备等方式,使池水的溶解氧含量保持在适宜的水平,一般不小于 5mg/L1。
储水池盐度调整:当虾苗进行淡化时,储水池中池水的盐度应根据育苗池塘水的盐度进行调整,并在放苗种后逐渐降低盐度。 在高盐度和虾苗适应性良好的情况下,盐度降低幅度可以适当增大,但不应超过 5;当盐度降至 10 以下时,每日盐度降低幅度不应超过 1,直至池的盐度降至 1.5~21。
三、虾苗的中间培养
虾苗的中间培养是虾类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虾苗的生长和发育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虾苗中间培养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间培养池的设置:
专用小水池:可在育苗池的一侧建造一个小水池,或使用塑料彩色塑料条在育苗池中围出一个角落作为中间培养池,其面积占养殖池面积的 10%到 15%。 水深保持在 1 米左右,池壁坡度为 10°~15',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顺利排水和收获虾苗1。
养殖池兼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养殖池也可直接用于中间培养。 但在使用前需要对养殖池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消毒,确保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放苗操作:
前期准备:在放苗之前,要对中间培养池进行全面的清理、消毒和浮游生物的养殖。 通过消毒可以杀灭池中的有害病菌和寄生虫,为虾苗提供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而养殖浮游生物则可以为虾苗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促进虾苗的生长1。
放苗条件:当池水的透明度达到 40 厘米左右时,说明水质良好,可以放置幼苗。 在放置幼苗之前,还需要确保池水的盐度和水温接近育苗池,以减少虾苗的应激反应,提高成活率1。
放苗密度:中间培养的虾苗数量应根据池塘的条件和管理水平合理确定。 一般来说,每公顷投放 750 万至 1200 万尾虾苗,对于设施完善、管理良好的池塘,每公顷可投放 15 至 2250 万尾虾苗。
日常管理:
水环境管理:中间培养期间,池水需要具有不小于 5mg/L 的溶解氧,30 至 40cm 的透明度和绿色或黄棕色的水色。 要定期检测水质,通过换水、增氧、施肥等措施,保持水质的稳定和适宜。 良好的水质环境可以为虾苗提供充足的氧气和适宜的生存条件,促进虾苗的健康生长1。
饲料喂养:选择合适的饲料是虾苗中间培养的关键之一。 可使用粒径为 0.5mm 的混合诱饵,通常称为粉料。 根据虾苗的体长和数量,合理控制每日的饲喂量。 每 10,000 尾虾的每日饲喂量控制如下:虾体长 1 厘米时为 170 克,1.5 厘米时为 310 克,2 厘米时为 480 克,2.5 厘米时为 630 克,3 厘米时为 880 克。 每天喂食两次,分别在 8:00~9:00 和 16:00~17:00 进行,每次喂食量各占一半。 在日常的喂养中,还可以添加优兰宝等营养物质,以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增强虾苗的体质1。
幼苗计数与转移:
收获准备:当虾苗达到 2-5 厘米的体长时,需要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准备收获并转移到生长池中。 首先在中间培养池的最低点开一口子水坝,然后安装 3~5 米长的帆布鼓。 未放置幼苗时,将管口暴露在池外,以便排水。
计数方法:放置幼苗时,将袋口放入大塑料桶中,将虾苗放入桶中,当桶中装满约 80%的幼苗时停止放苗。 用塑料水勺在大桶中用水搅拌虾苗,使桶中的虾大致均匀分布,然后舀出一勺计数。 根据每个桶中虾苗的数量和每个池中幼苗的密度,可以计算出池中幼苗的总数。 每次放置中间培养池时,都需要通过上述方法计数一次,这称为湿计数。
四、河口区海水淡化培养调节盐度的方法
在没有天然海水的河口区域进行虾类养殖时,需要通过购买海水、浓缩海水、海水晶、粗盐或地下盐水等方式来调节池塘中水的盐度。 以下是河口区海水淡化培养调节盐度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
适宜盐度确定:大量实践表明,在河口区域养殖南美白对虾时,盐度为 5 左右通常就能够满足其正常生长需求。 这种盐度既可以保证虾的生长和发育,又可以节省成本,提高养殖效益1。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调节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一种既经济又简单的调节盐度的方法。 在养殖池的角落,采用竹筏和塑料薄膜搭建一个面积从 1/30 到 10/10 的标准粗池,向池中注入淡水并调整到 5 左右的盐度。 将虾苗放入粗池中 2~3 天后,待虾苗适应环境后,用小水泵将水从大池塘抽到标准粗槽,使标准粗罐中的盐度逐渐降低,同时观察大池和标准粗池的盐度变化,当两者的盐度接近或一致时,取出标准粗池的塑料薄膜。 通常,在 5 到 10 天后,可以完成脱盐过程。
粗池构建要点:在构建标准粗池时,需要在塑料薄膜上打开直径约 10cm 的孔,并安装 30-40 目的网,以便于水的交换。 这样可以保证粗池中的水质与大池塘的水质保持一致,同时避免虾苗从孔中逃出。
虾苗的放苗及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养殖户密切关注各个环节的细节,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操作和管理,才能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实现虾类养殖的高产和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