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肝肠胞虫导致的铁苗预防方案(对虾肝肠胞虫导致的铁苗预防方案是什么)

2025-01-17人已围观

对虾肝肠胞虫导致的铁苗预防方案

"对虾肝肠胞虫导致的铁苗预防方案全解析

一、对虾肝肠胞虫的危害现状

近几年,在对虾市场上,肝肠胞虫已然成为备受瞩目的病害。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它所带来的危害甚至超过了早些年令人闻之色变的白斑病。 据媒体相关报道显示,自 2013 年起,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的主产区陆续发现虾肝肠胞虫,例如江苏沿海的多个地区,南美白对虾受其影响颇为严重,多地都有检出的情况。 到了 2015 年,该地区南美白对虾虾肝肠胞虫寄生发病率高达约 25%,这一病害直接致使养殖产量锐减 15 - 20%。 更为严峻的是,在当年白斑综合症较少发生的情况下,仍有超过一半的养殖户出现亏损,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竟达 3 亿元之巨,可见其对整个对虾养殖产业的冲击之大。

二、对虾肝肠胞虫的基本特性

肝肠胞虫(英文简写 EHP),全名为 “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隶属于微孢子虫科、肠胞虫属,是一种能够感染多种真核生物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 它首次于 2009 年在泰国生长缓慢的斑节对虾中被发现并分离,进而得名。 微孢子虫本身属于一类单细胞、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寄生生物。 当对虾感染微孢子虫后,往往会呈现出活力不足的状态,其胃部空空如也,肠道也难以看见,全身肌肉呈现出乳白色且不透明,失去了应有的弹性。

虽然它属于慢性病,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它与细菌病混合感染,致病率可飙升至 70%,最终极有可能导致养殖户颗粒无收,养殖彻底失败,从而带来极为沉重的经济损失。 并且,在很多时候,养殖户由于缺乏专业检测设备,面对对虾出现的异常情况,很容易误判为是虾苗质量问题,进而忽略了肝肠胞虫的存在,延误了防治时机。

微孢子虫的繁殖周期相对较快,大约为 3 - 5 天,其最易侵袭的部位是对虾肠道,尤其是中肠。 对虾一旦感染,便会出现肌肉萎缩、生长缓慢的症状,同时还伴有白便现象。 微孢子的大小约为两微米,和细菌大小相近,而且其外层还包裹着一层含有几丁质的外壳,这层外壳如同坚固的 “铠甲”,使得一般药物很难穿透,外用药物更是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常规的防治方法面对它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南美白对虾染上肝肠孢子虫后,症状较为明显且多样。 具体表现为体型逐渐消瘦,对投喂的饵料兴趣缺缺,出现飘便现象,在进行打样时,会发现对虾大小参差不齐,呈现出多种规格混杂的情况。 倘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到了严重阶段,后期还会出现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给对虾的生存带来极大威胁。

三、对虾肝肠胞虫的传播途径

对虾肝肠胞虫(EHP)着实令人头疼,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旦某个虾池发现有对虾感染了肝肠胞虫,其他虾池很快也会出现感染迹象。 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它有着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这两条主要的感染途径。

所谓垂直传播,就是在源头环节出现了问题,亲虾本身携带了肝肠胞虫,那么通过繁育所购买的虾苗种从一开始就已经被感染了。 而水平传播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已经感染了肝肠胞虫的病虾,能够让健康的对虾也感染上肠肝胞虫。 相关实验已经确凿证实,健康虾和肝肠胞虫感染的个体共处一室时,病原很容易就在它们之间进行传播。 而且,不仅仅是健康的虾会残食死虾从而导致感染,还有研究发现,哪怕仅仅是通过水体这一媒介,也有可能致使健康的虾感染上肝肠胞虫,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其传播的隐蔽性和防控的难度。

四、对虾肝肠胞虫疾病的预防方案

鉴于对虾肝肠胞虫的这些特性以及传播途径,对于它所引发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案,必须紧密围绕这种疾病的病原体、病因、病原体生活史、传播途径以及致病途径等来科学制定。 一旦脱离了这些关键依据,所制定出的治疗方案很可能就会带有盲目性和不准确性,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一)虾苗源头把控

在预防环节,首先要严格挑选亲虾,倘若有条件的话,最好提前对对虾进行病原检测,一旦发现亲虾携带肝肠胞虫这种病原体,坚决废弃不用,从源头上杜绝虾苗被感染的可能性,确保投入养殖的虾苗是健康无病的。

(二)虾池前期准备

在放苗前,务必要做好虾池的清淤消毒工作。 虾池经过长时间的养殖使用,底部往往会积累大量的淤泥以及各种有机污染物,这些地方很可能藏匿着肝肠胞虫的孢子虫卵囊,通过彻底的清淤消毒,可以有效减少孢子虫卵囊存在的机会,为对虾营造一个相对健康、清洁的养殖环境,降低后续感染的风险。

(三)养殖过程中的防控措施

1. 病虾处理

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病虾、死虾,必须及时捞出并进行妥善销毁,切不可随意丢弃在虾池中,否则很容易被健康虾吞食,进而导致肝肠胞虫在虾群中快速传播,引发更大范围的感染,使病情难以控制。

2. 外环境改善

对于养殖期的成虾来说,改善养殖外环境至关重要。 一方面,要加大换水量,尤其是在有较好水源的地方,可以将每天的换水量提高到 40% 甚至更高的比例。 充足的换水能够及时稀释水体中的病原体浓度,改善水质条件,减少对虾感染肝肠胞虫的几率。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死虾的处理量,每天排死虾的次数要勤,至少保证 3 - 4 次,避免死虾长时间滞留在虾池中,被健康虾残食,造成肠肝胞虫的大范围传播。 此外,还可以合理使用像过硫酸氢钾 + 氧大大这类产品,通过氧化改底的方式,净化虾池底部环境,杜绝肠肝胞虫及其代谢产物长期滞留在底部,防止它们再次成为感染源,危害对虾健康。

3. 内服调理

通常情况下,感染肝肠胞虫的对虾,体质往往比较虚弱,此时在选择内服药物时需格外谨慎。 大量实践案例表明,像抗生素或者是杀虫药这类内服药物,使用后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能还会对虚弱的对虾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建议可以使用一些像青蒿类中草药和维生素等进行内服调理,青蒿类中草药具有一定的驱虫、增强机体抵抗力等功效,而维生素能够补充对虾生长所需营养,加强对虾免疫力,促进对虾正常吃食,使其身体机能慢慢恢复,只要对虾不再重复感染,体格相对较好的对虾其相关症状自然会逐渐自愈。

总之,对虾肝肠胞虫的预防是一项系统且细致的工作,需要养殖户从各个环节入手,严格把控,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肝肠胞虫对养殖对虾的危害,保障对虾养殖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来源:塘边大学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