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如何养殖才能成活率高? 一文告诉你对虾养殖方法和技巧(对虾养殖高手谈经验)

2025-01-18人已围观

对虾如何养殖才能成活率高? 一文告诉你对虾养殖方法和技巧

"对虾养殖全攻略:解锁高成活率与高效益的密码

在当今的水产市场中,对虾以其卓越的经济价值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水产品之一。 其名称的由来颇具趣味,因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中,常常成对出售,故而被形象地称为 “对虾”。 对虾之所以能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广受青睐,关键在于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它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能够满足人体对营养的多样化需求,无论是作为家庭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是在餐饮行业中的广泛应用,都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同时它也是我国引以为傲的特产之一。

从我国对虾养殖的地域分布格局来看,湛江地区无疑是对虾养殖的核心地带之一。 据权威可靠的资料显示,全球每七条虾中,就有一条源自湛江这片富饶的土地,这充分证明了湛江在对虾养殖领域的卓越成就和重要地位,其先进的养殖技术、适宜的自然环境以及完善的产业链,为对虾的大规模养殖和优质产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对虾的人工养殖并非易事,它对专业性的要求极高,涵盖了虾苗投放、饲料配置、水质管理、疾病防控等多个关键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共同影响着对虾的生长、发育和最终的养殖效益。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广泛普及和不断创新,对虾养殖技术如同星星之火,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得以传播和应用,众多地区纷纷将对虾养殖纳入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大规模地发展起来,这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对虾的旺盛需求。

一、对虾的生活习性与独特行为特征

对虾的栖息环境偏好

对虾通常栖息于暖海区域,其生活轨迹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在夏季和秋季,渤海湾成为它们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这里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水温条件,为对虾的繁殖和早期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随着春天的到来,水温逐渐升高,对虾会向水深较浅的区域迁移活动,充分利用浅水区温暖的阳光、丰富的浮游生物以及适宜的水流条件,满足其生长和觅食的需求。 而当炎炎夏日来临,气温飙升,水温也随之升高,对虾为了寻找更为凉爽舒适的生存环境,会向深水区域游动避暑,以躲避高温对其生理机能的不利影响。 到了每年的冬季,对虾则会开启一场长途迁徙之旅,它们的目的地是海水温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如中国的黄海南部,通过这种季节性的迁徙行为,对虾能够在寒冷的冬季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确保自身的生存和种群的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对虾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在湖、海、江、河甚至稻田水库等多样化的水域环境中,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 然而,在繁殖和脱壳这两个关键时期,对虾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的安全,免受天敌的袭击,会选择在洞穴中进行,这些洞穴为它们提供了隐蔽的栖息之所,使其能够在脆弱的阶段顺利完成生命的重要进程。

2. 对虾的食物摄取策略

作为水生生物,对虾的食物来源主要依赖于水中的各类生物资源。 水中的藻类、小型浮游生物、原有的微生物、水草以及小型寄生虫等,构成了对虾天然的食物宝库。 在自然环境中,对虾凭借其敏锐的感知能力和独特的捕食技巧,摄取这些丰富多样的食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而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对虾的饮食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丰富。 除了自然环境中的食物来源外,养殖户还会为其提供专门配制的鱼饲料,如米糠等,这些饲料经过科学配方设计,能够满足对虾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此外,对虾对发酵饲料,尤其是酒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酒糟中富含的多种营养成分和独特的风味物质,能够吸引对虾积极摄食,促进其生长和发育,为人工养殖对虾提供了更多的饲料选择和营养保障。

二、对虾养殖的前期关键准备工作

优质池塘的精心筛选

池塘作为对虾生长和繁殖的关键场所,其选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对虾养殖的成败。 在池塘选择过程中,水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不同的水色反映了池塘中藻类和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进而影响对虾的生存环境和生长状况。 目前,适合对虾养殖的池塘水色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黄绿色水:对虾对藻类食物具有天然的偏好,而黄绿色的池塘水色正是藻类共生的直观体现。 这种水色不仅具备绿藻水的营养丰富优势,还融合了硅藻水的稳定性特点,为对虾提供了丰富而稳定的食物来源和良好的生存环境。 在这样优质的水环境中,对虾的体色更加明亮鲜艳,生长速度也显著加快,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活力。

浓而不浑浊的浓绿色水:这种水色通常在对虾养殖的后半阶段出现,具有独特的优势。 其透明度约为十厘米左右,水中的藻类以绿藻为主,尽管水质较肥,但悬浮颗粒较少。 这一特点使得池塘内的对虾能够在相对稳定的水质环境中生长,有效减轻了对虾对环境变化的应激反应,为对虾的健康生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茶色水:茶色的池塘水堪称优质水色的典范,它既肥沃又充满活力。 这种水色主要是由于水中藻类植物硅藻居多所致,而水池中的小球藻、角毛藻等藻类植物,恰好是对虾喜爱的优质饵料。 在这样充裕的食物供应和优良的水质条件下,对虾的活力得到显著增强,体色更加光洁亮丽,消化功能也得到有效促进,为对虾的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淡绿色水:淡绿色水的池塘肥瘦适中,水质清爽明亮,为对虾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对虾的生长速度加快,体色更加透明,展现出健康的生长状态。

在池塘的具体规格方面,水域大小一般控制在八亩到十亩左右,水深保持在两米左右,坡比设置为二比五,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对虾的活动空间拓展,又便于养殖管理和水质调控。 为了方便对虾的捕捞作业,还需在养殖对虾的池塘中央开设一道长度为四米至六米的集虾沟,同时根据养殖规模的大小,运用 “高灌低排” 的先进建造工艺,精心修建完善的池塘排水系统,确保池塘的水位和水质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调节,为对虾的养殖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2. 养虾池塘的严格消毒

对于新修建的池塘或曾经养殖过其他水产品的池塘,在重新投入对虾养殖之前,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工作至关重要,这是预防疾病传播、保障对虾健康生长的关键步骤。 在消毒药剂的选择上,百分之十的二氧化氯消毒粉因其高效、低毒、无残留等优点而备受青睐。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首先,在塑料桶中准确量取十倍于二氧化氯粉重量的水,然后将二氧化氯粉缓慢倒入水中,轻轻搅拌均匀后,盖上桶盖,让其静置十五到二十分钟。 在此过程中,溶液会逐渐发生化学反应,颜色由浅变深,直至变成深黄色。 此时,将溶液稀释两千倍,即可进行均匀的喷洒作业,对池塘的各个角落进行全面消毒,确保消灭池塘中的有害病菌、寄生虫和其他病原体。

在消毒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当水中有养殖产品浮出水面时,绝对不可以进行喷洒操作,以免对养殖产品造成直接伤害;二是二氧化氯消毒粉不能与其他消毒剂混合使用,避免发生化学反应,降低消毒效果或产生有害副产物,影响对虾的生存环境和健康状况。

3. 对虾池的科学培育

新建的虾池如同一张白纸,需要进行精心培育,为虾苗的入驻和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在完成消毒工作后的七到十天,当虾池中的消毒残留物基本消失后,即可开启注水培育的关键步骤。 在注水过程中,要在池口安装网目数量为六十左右的过滤网,并且确保安装严密,这道防线能够有效阻挡对对虾有害的生物、浮草以及杂物进入虾池,为虾苗营造一个纯净、安全的生存空间。

为了使消毒后的虾池迅速达到应有的肥度,以便培养虾类天然的饲料生物,加注新水需要分批进行,避免一次性注水过多对池塘生态环境造成冲击。 同时,施放基肥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措施,基肥一般选用有机肥,如粪肥、绿肥、混合堆肥等,这些有机肥富含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能够为池塘中的微生物和藻类提供丰富的养分,促进其生长繁殖,进而为对虾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 施肥量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水质状况、池塘条件和肥料的质量等因素,一般每一千平方米的施肥量控制在一百五十千克到两百千克之间,确保施肥量既能满足池塘生态系统的启动需求,又不会因过量施肥导致水质恶化。

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育措施,将池水培育成水色呈黄绿色或者红褐色,透明度在三十厘米到三十五厘米左右的优质池水,这样的池水环境能够显著提高虾苗的下塘成活率,为虾苗的正常生长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能够在虾池中健康茁壮成长。

4. 遮蔽物的合理投放

对虾生性喜欢栖息和隐藏,为了满足它们的这一习性需求,在虾池中合理投放一些遮蔽物是非常有必要的。 水草、小石头等遮蔽物能够为对虾苗提供安全的栖息场所,使其在生长过程中感受到安全感,减少外界干扰和应激反应。 这些遮蔽物还能够模拟自然环境,促进对虾的自然行为表达,有利于对虾的健康生长和心理状态的稳定,为对虾的养殖成功增添一份保障。

三、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精准调控养殖温度

对虾对养殖温度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其适宜的水温范围在十摄氏度到三十七摄氏度之间,而最适合其生存和生长的温度区间为十七摄氏度到三十二摄氏度。 当水温低于适宜范围时,对虾的新陈代谢速度会减缓,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而当水温过高时,同样会对其生理机能造成负面影响,如呼吸急促、摄食减少、免疫力下降等。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当天气寒冷或水的透明度较大时,对虾会本能地寻找温暖、隐蔽的环境,常常藏在底质中,最深可达八厘米到十厘米,以躲避寒冷的水温。 因此,养殖户需要密切关注水温变化,尤其是在季节交替和气温波动较大的时期,通过合理的水温调控措施,如使用加热设备、调节水深、控制光照等,确保水温始终保持在对虾适宜的生长范围内,为对虾的健康生长提供稳定的温度环境。

2. 合理规划养殖密度

对虾原本生活在海洋和河口地带,具有较强的盐度适应能力,这使得它们在不同盐度的水域环境中都能生存和繁衍。 在露天养殖的情况下,每亩水面的放养密度一般控制在 5 万 - 10 万尾左右,这样的密度既能保证对虾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食物资源,又便于养殖管理和水质调控。 然而,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密度养虾模式也逐渐兴起,在这种模式下,每亩放养密度可高达 50 万尾左右,但相应地,对养殖技术、水质管理、饲料供应和疾病防控等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一般来说,合理的养殖密度能够实现较高的亩产效益,通常亩产可达 80 公斤 - 150 公斤,但具体的产量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养殖环境、管理水平、饲料质量等。 因此,养殖户需要根据自身的养殖条件、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养殖密度规划,确保对虾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中实现高效生长,同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3. 优化对虾饲料配置

天然饵料的合理利用:对虾的天然饵料种类丰富多样,在其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所摄取的天然饵料种类也有所不同。 从蚤状幼体开始,浮游生物如藻类、轮虫、卤虫、摇蚊幼虫等成为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这些微小的生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够满足对虾幼体生长发育的基本需求。 随着对虾的逐渐长大,其食物结构会逐渐发生变化,开始过渡到以小型鱼虾、低值贝类等为食,这些食物能够为对虾提供更丰富的蛋白质和能量,促进其快速生长和发育。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充分利用天然饵料资源,不仅能够降低饲料成本,还能够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肉质品质,使其更加接近自然生长状态下的风味和营养特性。

配合饲料的科学选择:对虾的配合饲料根据其生长和发育阶段的差异进行了精细分类,每一类又可按照具体的加工工艺和颗粒形状等分为不同的型号,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科学的饲料体系,旨在满足对虾在各个生长阶段的特殊营养需求。

成虾配合饲料:这是专门为成虾养殖设计的全价配合饲料,其颗粒较大,形态可为粉状微粒或颗粒状,根据不同的加工技术和形状,可分为片状型、圆柱型、膨化型等,其中膨化型是一种采用最新工艺生产的饲料。 在颗粒大小方面,最大直径不超过 3 毫米,长度不超过 5 毫米,以颗粒直径为 2 毫米 - 2.5 毫米为宜,这样的尺寸设计能够确保对虾顺利进食和消化,避免因饲料颗粒过大或过小而影响对虾的摄食效率和消化吸收。 在实际生产中,通常会生产两种颗粒大小等级,即 1.5 毫米 - 2.0 毫米和 2.5 毫米,以适应不同规格成虾的需求。

幼虾配合饲料:幼虾处于快速生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对营养的需求更为苛刻。 与成虾饲料相比,幼虾配合饲料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尤其是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成虾饲料,且必需氨基酸组成更加全面,能够满足幼虾快速生长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为幼虾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确保其在成长初期打下坚实的基础。

苗种配合饲料:对虾苗种期的幼体微粒饵料要求极为严格,其加工工艺也更加精细复杂。 常须采用超微粉碎及一些特殊造粒工艺,如微囊技术等,才能满足苗种期对虾幼体的特殊营养需求和摄食习性。 根据工艺的不同,苗种配合饲料可分为微粘型、被膜型、微囊型、螯合型等多种类型,其颗粒大小也随苗种从蚤状幼体 1 期到仔虾期以至出育苗池的不同阶段而分为几个等级,通常为:蚤状一期:0.05 毫米;蚤状二期至糠一期:0.05 毫米 - 0.12 毫米;糠虾二期至仔虾二期:0.12 毫米 - 0.25 毫米;仔虾三期至出育苗池:0.25 毫米 - 0.35 毫米。 这些不同类型和规格的苗种配合饲料,能够精准地满足对虾苗种在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为苗种的健康发育和成活率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海鲜类食品的品质和营养均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虾作为一种重要的海鲜产品,其养殖过程需要采用科学、系统、精细的养殖方法,从养殖环境的优化、养殖密度的合理控制到饲料的精准配置,以及疾病防控、水质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管理,才能实现对虾养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对虾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美味、营养丰富的对虾产品,推动对虾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