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稻虾共生综合种养技术规程(稻虾共生属于什么农业)

2025-02-09人已围观

稻虾共生综合种养技术规程

"《“稻虾共生” 综合种养技术全攻略:开启生态农业致富新篇》

在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稻虾共生” 综合种养模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凭借其卓越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备受瞩目。 依据 “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 项目,科研人员与农户们携手在大丰区深耕细作,历经多次严谨调研与实践打磨,精心铸就了这套完备的技术规程,为稻虾产业的稳健前行铺就了坚实之路。

一、术语和定义:厘清概念,把握关键

“稻虾共生” 综合种养:这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生态高效种养模式,通过对稻田实施巧妙的工程化改造,充分利用稻田浅水环境,巧妙融合一季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 一方面,它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让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都发挥出双倍效能;另一方面,显著提升小龙虾的规格与产量,同步改善稻米品质,还大幅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实现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的美好愿景。 其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见效快、带动强、效益佳的特点,使其成为众多农户迈向富裕的得力帮手。

虾沟:作为小龙虾在稻田中的 “专属乐园”,虾沟专为小龙虾提供活动、暂养、繁殖等必备空间,是在稻田中精心开挖的水沟,其设计与布局关乎小龙虾的生长繁衍。

虾沟占比:即种养稻田中虾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比例,这一数值的精准把控,对于维持稻田生态平衡、保障水稻与小龙虾的和谐共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田间工程:它是实施 “虾稻共生” 模式的基石,涵盖稻田平整、虾沟开挖、田埂加高加固、防逃防害设施建设、进排水系统改造、机耕道路和辅助道路建设等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内容,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小觑,共同为稻虾共生营造理想环境。

二、稻田选择与田间工程:打好根基,构筑乐园

稻田选择:

水源:优质、充沛的水源是稻虾共生的生命线。 外源水必须水量充足,水质清澈良好,远离农业、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污染,确保小龙虾与水稻能在纯净的水环境中茁壮成长。 进排水渠道要求独立设置,以便对虾稻共生区的进排水系统进行统一规划或改建,精准调控水位与水质。

土质:在土质的选择上,壤土凭借其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成为当之无愧的首选;粘土次之,虽有一定保水性,但透气性欠佳;砂土则弊端尽显,其保水、保肥能力极差,水草难以扎根生长,同时田埂和虾沟极易坍塌,给小龙虾带来致命的打洞死亡风险。

面积:稻田面积的规划以方便管理为首要原则,单田面积一般控制在 10 - 50 亩为宜,呈规整的长方形,便于农事操作。 而且,同一田块高差务必控制在 15 厘米以内,确保水分均匀分布。 每一个虾稻共生区连片面积建议在 500 亩以上,形成规模效应,有利于统一管理与资源共享。

基础设施:水、电、路三通是基本要求,完备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配套,保障排灌顺畅自如。 若盲目将不适宜养虾的稻田强行改造养虾,只会陷入得不偿失的困境,前期投入付诸东流,后续养殖问题频出。

田间工程:

挖沟:在稻田靠近水源的一侧或多侧,精准定位,一般距田埂内侧 0.5 - 1 米处开挖虾沟。 虾沟宽度设定在 3 - 4 米,深度为 1.2 - 1.5 米,坡比 1:1,呈现出 “一” 字型、“L” 型或 “U” 型等合理布局,为小龙虾提供宽敞舒适的活动空间。 当稻田面积达到 50 亩以上时,还需在田中间开挖 “十” 字形田间沟,沟宽 1 - 1.5 米,沟深 0.6 - 0.8 米,进一步优化小龙虾的栖息环境。 需注意,开挖的虾沟和田间沟面积总和不得超过稻田面积的 10%,维持稻田与虾沟的生态平衡。

筑埂:利用开挖虾沟挖出的泥土,对田埂进行加固、加高、加宽处理。 每加一层泥土都要精心夯实,杜绝渗水或坍塌隐患。 最终,田埂应高高耸立于田面之上 1 - 1.2 米,顶部宽达 2 - 3 米,坡比 1∶(1.25 - 1.5),坚实可靠。 同时,在虾沟和大田之间巧妙垒起一高 0.3 - 0.4 米、宽 0.4 - 0.5 米的内埂,有效隔离虾沟与大田,便于管理与调控。

防逃设施:稻田田埂上和进、排水口是防逃的关键防线,必须严密设防逃网。 田埂上的防逃网环绕稻田承包区四周构建即可,田块之间无需单独设立,节省成本。 防逃网材料可选用厚塑料、石棉瓦、彩钢瓦或 20 目的网片等,高度为 50 - 60 厘米,其中 10 - 20 厘米稳稳埋入土中,接头处紧密无缝,四角修成弧形,防止小龙虾攀爬逃脱。 进、排水口的防逃网则要求更为严格,应为 60 目以上的长型网袋,阻挡一切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出。

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呈对角设置,确保水流循环畅通。 进水渠道沿着稻田一端的田埂精巧搭建,进水口用 80 目的长型网袋严格过滤进水,将敌害生物拒之门外。 排水口则建于稻田另一端虾沟的最低处,用 60 目网袋妥善包好,遵循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证水灌得进、排得出。 定期对进、排水渠道进行细致整修,维持其良好的通水性能。

三、苗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精心筹备,厚积薄发

清整与消毒:在苗种放养前夕,对虾沟进行全面清整至关重要。 仔细清理虾沟,铲除浮土,修复垮塌的沟壁,还原虾沟的整洁与稳固。 对于新改造的稻田,生石灰是消毒的得力干将,在虾沟中均匀泼洒,用量为每亩 100 - 150kg,进行彻底的清沟消毒,杀灭野杂鱼类、敌害生物和致病菌,为小龙虾营造纯净的生长开端。 而对于有留田亲虾的稻田,则需采用茶粕消毒,用量为每亩 20 - 25kg,温和而有效地清除潜在威胁,保障亲虾安全。

施肥:首次养虾的稻田,如同嗷嗷待哺的婴儿,需要充足的养分。 在虾沟和大田中每亩施经充分发酵的畜禽粪肥 300 - 500 公斤,用旋耕机将有机肥深旋至表层土中,埋入深度 10 - 20 厘米,施肥工作应在 1 月前圆满完成,为水草生长和小龙虾栖息提供肥沃土壤。 而养虾一年以上的稻田,由于稻田中已存有大量稻草和小龙虾,腐烂后的稻草和小龙虾粪便为水草提供了足量的有机肥源,一般无需额外施肥,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与滋养。

注水:稻田完成施肥 5 - 7 天后,即可开启注水程序。 前期注水 10 - 20 厘米,为水草的种植与初期生长创造湿润环境,随着水草茁壮成长,后期逐渐加高水位至 40 - 70 厘米,满足小龙虾不同生长阶段对水位的需求,打造适宜的水生生态。

种草:

水草品种及种植时间:水草是稻虾共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一环,品种有伊乐藻、菹草、轮叶黑藻等,其中伊乐藻凭借其适应性强、生长快等优势成为优选品种。 伊乐藻种植期为 11 月到第二年 3 月份,为确保其在小龙虾生长旺季发挥最大效能,最好在 2 月之前完成水草种植,为小龙虾提供栖息、觅食、脱壳的理想场所。

种植方法:水草种植讲究 “分批次,先深后浅;虾沟密植,大田稀植;小段横植,平铺盖泥” 的精妙策略。 一般分两次移栽,先精心栽种虾沟,待虾沟伊乐藻茁壮成长、发力后,再加水淹没大田,栽种大田。 虾沟中水草呈棋盘状种植,株距 2 米,形成紧密的生态群落;大田中水草成条状种植,株距 3 米,行距 6 米,疏密得当,利于采光与水流循环。 水草采取小段横植、平铺盖泥的栽种方式,即用 10 - 20 根 20 厘米左右(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数量和长度)的小段伊乐藻横向、平铺于田底,中间盖上适当厚度的泥土,确保水草扎根稳固,迅速生长。 此外,还可在虾沟中适量种植一些茭白、水花生等挺水和漂浮植物,丰富生态多样性。

解毒:在小龙虾苗种投放前 2 - 3 天,是解毒的关键节点。 用专用解毒剂对稻田进行全面解毒,降解稻田中的农药、杀虫剂、重金属残留及稻田消毒时水体中的残留毒素,为苗种创造一个安全、纯净的水环境,大幅提高苗种成活率,开启健康成长之旅。

四、苗种放养:精准投放,呵护幼苗

放养模式:

投放亲虾:7 - 8 月,正值小龙虾繁殖的黄金时段,每亩虾沟放养规格 35 克以上的亲虾 20 - 25 公斤,雌雄比为(2 - 3):1,精心搭配,确保繁殖效率。 已养的稻田为维持种群活力,每隔 3 年每亩投放 5 公斤亲虾,延续种群繁荣。

投放虾苗:9 - 10 月,是投放虾苗的佳期,每亩投放规格 2 - 3 厘米的虾苗 15 - 25 公斤,为稻田注入新的生机。 为进一步提高产量,可在第二年的 4 - 5 月份,精准补投部分 3 - 5 厘米的虾苗,实行轮捕轮放,每捕捞 10 斤大虾可补投 1 - 2 斤虾苗,灵活调控养殖密度,实现效益最大化。

苗种放养要求:

质量要求:苗种质量是养殖成败的关键,必须挑选体质健壮、生命力强的小龙虾,其体表光洁亮丽,肢体完整健全,无病无伤,既不能有外伤,更不能有内伤,如同挑选精锐士兵,确保养殖大军的战斗力。

放养时间:投放的时间越早,小龙虾就有更充裕的时间适应环境、生长发育,养殖效果自然越好。 亲虾和虾苗来源可靠,取自苗种场、天然湖泊或捕捞户的地笼,坚决不从市场上购买,避免引入病菌。 采用干运法或半干半水运输法运输,减少运输途中的损伤。 龙虾苗种投放一般应在晴天早晨、傍晚或阴天进行,避开阳光直射,降低苗种应激反应。

试水:小龙虾苗种在放养前务必试水,这是保障苗种安全的重要一步。 将少量的小龙虾苗种放在盛有拟放养稻田田水的容器中,耐心观察 24 小时,若虾不死,方可放心放养,确保稻田水环境适宜苗种生存。

缓苗:在放养前进行缓苗处理,是提高成活率的贴心举措。 方法是将苗种在田水内浸泡 1 分钟,提起搁置 2 - 3 分钟,再浸泡 1 分钟,如此反复 2 - 3 次,让苗种体表和鳃腔吸足水分后再放养,使其能迅速适应稻田环境,茁壮成长。

防应激:苗种放养时,在稻田泼洒维 C 应激灵,如同给苗种穿上一层 “防护服”,减轻龙虾苗种应激反应,提高成活率,为养殖初期保驾护航。

五、苗种放养后的管理:悉心照料,茁壮成长

饵料投喂:至 6 月中下旬水稻插秧前,小龙虾苗种投放后要严格按照 “四定四看” 的原则投喂饵料。 适合的饵料丰富多样,有饼粕、黄豆、玉米、南瓜和野杂鱼等,也可投喂优质的小龙虾配合饲料,提倡配合饲料 + 农副饲料的多元化搭配,满足小龙虾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 日投饵量为存塘虾重量的 2% - 6%,根据虾的生长情况灵活调整。 一般每天投喂两次,上午 8:00 左右,投喂量为日投饵量的 30%;下午 17:00 左右,投喂量为日投饵量的 70%。 要坚持每天检查龙虾吃食情况,若当天投喂的饵料在 2 - 3 小时内吃完,说明投饵不足,应适当增加投喂量;如第二天还有剩饵,投饵量则要适当减少,精准调控,避免浪费与饥饿。 当水温低于 12℃时,小龙虾摄食减缓,可不投喂;第二年 3 月份,当水温上升到 16℃以上,再开启投喂程序,顺应小龙虾的生理习性。

水位调控:越冬期前的 10 - 11 月份,大田水位控制在 30 - 40 厘米,为小龙虾提供适宜的越冬环境;越冬期间(12 月 - 翌年 2 月份),大田水位提升至 50 - 70 厘米,保暖防寒;3 月份,大田水位回落至 30 厘米左右,利于水温回升,唤醒小龙虾;4 月中旬以后,大田水位应逐渐提高至 50 - 70 厘米,满足小龙虾生长旺季对水位的需求,通过精准的水位调控,助力小龙虾健康成长。

病害防治:

清除敌害:虾稻共生敌害防控需多管齐下,贯彻 “彻底除野,加水过滤,驱赶水鸟” 的方针。 龙虾苗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茶粕彻底除野,斩草除根;养殖时进水口要用 60 目以上网袋严格过滤进水,将敌害生物拒之门外;平时要时刻警惕,清除田内敌害生物,特别是采用温和手段驱赶水鸟,守护小龙虾的安全家园。

虾病防治:虾病防治始终坚守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的原则,多采用物理、生物的方法防治,严格控制消毒类、水质改良类渔用药物的使用,避免药物残留对小龙虾和水稻造成伤害。 目前,病毒病是威胁最大的疾病,其症状表现为专死大虾,对小虾影响较小;病虾无活力,附肢无力,趴在水边或水草上不动,可用手捕捉,两个大螯无力下垂;胃肠道空,肠中部有蓝色出血点;肝胰脏(虾黄)肿胀,颜色发生变化;发病时间大部分为 5 月初 - 7 月初。 针对这一顽疾,预防及处理措施如下:(a)提早放苗,提早收获,巧妙安排养殖周期,待疾病爆发时大虾基本收获完毕,减少损失;(b)种好水草,水草是小龙虾的天然屏障与 “空气净化器”,用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改善水质,保持水体稳定;(c)在 4 月中旬 - 5 月底,适当投喂加有壳寡糖、酵母多糖或中草药(三黄粉等)的配合饲料,以提高小龙虾免疫力和抗病能力;(d)一旦出现病死虾,应迅速采取如下措施:将能上市的虾尽可能上市,减少损失;将死虾捞出深埋,避免爆发性传染,器具要消毒;使用近期出产的聚维酮碘全池泼洒,连用 2 次,中间间隔 1 - 2 天,遏制病情蔓延。

建立巡田检查制度:勤做巡田工作,是稻虾共生管理的日常必修课。 早晨主要检查有无残饵,以便根据吃食情况调整当天的投喂量;中午测定水温、PH 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密切观察田水变化,及时发现水质隐患;傍晚或夜间主要观察了解小龙虾活动及吃食情况,掌握虾的生长动态。 同时,要经常检查、维修、加固防逃设施,尤其是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时,更应高度警惕,确保田埂无塌漏,防逃设施牢固可靠,防止逃虾和敌害进入。 此外,加强检查,做好防偷、防稻田被外来物质污染而缺氧、防漏水以及记载饲养管理日志等工作,全方位保障稻虾共生系统的稳定运行。

六、水稻栽培与管理:稻虾协同,相得益彰

水稻栽培:

水稻品种选择:品种选择是水稻栽培的关键起点,应遵循米质优、产量高、抗倒性强、抗病性好、生长期短的原则。 水稻生育期 135 天左右为宜,早插秧,早收割,早腾出茬口,为小龙虾在稻田中的生长延长宝贵时间,实现稻虾双丰收。

稻田整理:整田时间要尽可能短,防止沟中小龙虾因长时间密度过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对于养虾一年以上的稻田,一般不需施肥,依靠稻田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即可。 对于首次养虾的稻田,除了大田中剩余水草翻耕后作为绿肥外,可以在插秧前 7 天,每亩补施优质商品有机肥 300 - 500 公斤,均匀撒在田面并用机器旋耕耙匀,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养分。

秧苗"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