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育苗水环境的调控:水温、盐度、ph值怎样调? (对虾育苗水质管控技术)

2025-02-04人已围观

对虾育苗水环境的调控:水温、盐度、ph值怎样调?

"《对虾育苗水环境精准调控指南:关键指标的优化策略》

在对虾育苗这一复杂而精细的生产过程中,水作为对虾幼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其质量的优劣犹如一把高悬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直接关系到幼体的健康状况以及变态发育的成败。 水环境涵盖了水温、盐度、pH 值、溶解氧、氨氮、重金属离子含量等多个关键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对虾幼体生长的生态环境。

在育苗生产的进程中,由于外源导入和内部积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育苗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重金属离子浓度往往会逐渐增加,化学需氧量(COD)也会随之升高,而 pH 值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这些水质指标一旦超出对虾幼体所能耐受的限度,就如同打开了 “潘多拉的魔盒”,将会直接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幼体的体质(活力)会迅速下降,发育进程受阻,出现变态不遂和畸形等异常现象,甚至可能导致大量幼体死亡,给育苗生产带来沉重的打击。 此外,有机物质的积累还会为病原菌和原生动物的滋生提供肥沃的 “土壤”,从而诱发多种疾病,进一步降低育苗成活率,严重影响虾苗的质量,使得育苗工作陷入困境。

因此,水环境管理的核心本质就在于维持水体的微生态平衡,犹如在钢丝上跳舞,需要我们根据水质的实时情况,巧妙地运用水质处理、换水、适时适量施用药物和微生态制剂等多种手段,充分激发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为幼体和虾苗精心打造一个稳定且健康的生存环境,确保育苗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

一、水温调控:精准把握发育节奏

水温在对虾育苗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如同 “指挥棒” 一般深刻影响着幼体的发育速度,还如同 “催化剂” 一样对其他环境条件的变化起着调节作用。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对虾幼体如同被注入了 “活力剂”,发育进程迅速推进;反之,如果水温偏离适宜范围,幼体的发育就会变得迟缓,甚至可能陷入停滞状态,出现畸形乃至死亡的悲惨结局。

在适温区间内,水温越高,幼体完成发育变态所需的时间就越短,这一特性在育苗生产实践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以长毛明对虾育苗为例,当水温维持在 25 - 26℃时,从无节幼体培育到仔虾这一过程需要历经 13 - 14 天,并且需要 20 天以上才能达到出苗的标准;而当水温升高到 30℃左右时,整个发育进程明显加快,从无节幼体到仔虾仅仅需要 10 - 11 天,15 - 17 天便可实现出苗。 由此可见,巧妙地利用 “适温上限” 进行育苗,可以显著缩短生产周期,增加育苗的批次。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育苗设备的利用率,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还能够让养殖户抢占先机,争取更多的育苗时间,实现早出苗的目标,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育苗水温并非越高越好。 当水温达到 34℃、35℃这样的高温进行育苗时,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加速幼体的发育变态,进一步缩短育苗周期,但这无异于 “揠苗助长”,会对虾苗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虾苗的养殖成活率大幅降低,从长远来看得不偿失。 因此,在水温调控过程中,我们必须精准把握,既要充分利用适温条件促进幼体发育,又要避免水温过高对虾苗质量造成损害,确保育苗工作在合理的温度区间内稳步推进。

斑节对虾、凡纳滨对虾等不同品种的对虾育苗水温控制情况各有差异,具体数据可参考表 2 - 4、表 2 - 5 所示。 这些数据为我们在实际育苗过程中针对不同品种的对虾进行水温精准调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确保水温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二、盐度调控:适配对虾生长阶段

对虾在早期发育阶段,其适应盐度的范围相对较为狭窄,尤其是在胚胎发育和幼体早期阶段,对盐度的要求可谓是 “吹毛求疵”,必须严格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内,才能确保幼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而当对虾进入仔虾阶段后,其对低盐度的适应性会明显增强,如同逐渐长大的孩子开始适应更广阔的环境(具体数据可参考表 2 - 6)。

在育苗生产中,盐度的测定通常借助比重计或盐度计(折射盐度计,如图 2 - 17 所示)来完成。 海水的相对密度与盐度(S)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经验公式换算关系:当测定时水温(T)高于 17.5℃时,S (%) = [1305×(相对密度 - 1) + 0.3×(T - 17.5)]×100(公式 2 - 1);当测定时水温(T)低于 17.5℃时,S (%) = [1305×(相对密度 - 1) - 0.2×(17.5 - T)]×100(公式 2 - 2)。

在暴雨或连续阴雨天等特殊天气条件下,以及海区盐度不稳定时,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及时测定盐度(或相对密度),密切关注海区盐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实际需求,采用粗海盐或卤水来灵活调节育苗用水的盐度。 一般的操作方法是将海盐装袋后投入育苗池中,或者将卤水经过沙滤池过滤后再引入池中,从而确保育苗水体的盐度始终处于对虾幼体适宜的范围内,为其提供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避免因盐度波动而影响幼体的正常发育。

三、pH 值调控:维持水体酸碱平衡

自然海水的 pH 值通常稳定在 8.0 - 8.2 这一区间内,而在育苗水体中,pH 值会随着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弱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当光合作用增强时,pH 值会逐渐上升,可达 8.6 - 9.2;而随着水中浮游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有机物耗氧(微生物对残饵、粪便及死体碎片分解)活动的加剧,pH 值则会降低,可能降至 7.5 - 7.8。 此外,pH 值还与氨氮、硫化氢的产生、挥发和毒性密切相关,仿佛是水质变化的 “晴雨表”,可以作为池水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 pH 值下降时,水中的溶解氧量会随之降低,这可能会导致腐生细菌大量繁殖,如同打开了 “细菌滋生的大门”,对育苗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当 pH 值升高时,水中氨氮的含量会显著增加,例如当 pH 值由 7 增至 8 时,毒氨(NH?)的量将增加 10 倍,这对对虾幼体的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直接影响对虾幼体的蜕皮等生理过程。

在育苗生产中,我们通常采用换水、充气和控制浮游藻类数量等多种方法来巧妙调节 pH 值,使其维持在适宜对虾幼体生长的范围内。 在必要时,我们还可以使用过滤石灰水来提高 pH 值,或者用碳酸氢钠来降低 pH 值,从而实现对 pH 值的精准调控。 在室外露天育苗时,泼洒豆浆可以对浮游藻类的繁殖起到抑制作用,进而间接影响 pH 值的变化。 在育苗期间,我们可以借助 pH 值测定仪,随时对 pH 值进行即刻测定,精准掌握其变化趋势,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育苗水体的酸碱平衡。

四、溶解氧保障:支撑幼体生命活动

溶解氧量如同对虾幼体生命活动的 “氧气泵”,直接关系到幼体的发育和生长。 一旦水体中出现缺氧情况,幼体的活力就会迅速减弱,如同失去动力的船只,严重时甚至会窒息而死,导致育苗工作遭受重创。

幼体对溶解氧的需求量会随着个体的不断发育而逐渐增加,呈现出一种动态变化的趋势。 水中溶解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幼体密度、投饵量、换水量、充气量、池中其他生物(如原生动物)数量以及有毒物质(氨氮、硫化氢)浓度等,并且还与水温、盐度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确保对虾幼体能够在充足的氧气环境中茁壮成长,一般育苗水体的溶解氧量应维持在 5mg/L 以上,这是保障幼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育苗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溶解氧的保障工作,通过合理的充气、换水等措施,确保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始终满足幼体的生长需求,为其提供一个富氧的生存环境,促进幼体的健康发育。

五、氨氮控制:守护育苗水质安全

在育苗期间,氨氮,尤其是非离子氨氮(NH? - N)和亚硝酸氮(NO? - N),犹如隐藏在育苗水体中的 “定时炸弹”,是影响幼体培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般情况下,当 pH 值处于 8.0 - 8.4 这一常见区间时,氨氮含量不得超过 0.6mg/L,NH? - N 含量应严格控制在 0.06mg/L 以下,否则将会对对虾幼体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水中氨氮含量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其中水温、pH 值、溶解氧等因素的作用尤为显著。 随着水温和 pH 值的升高,毒氨的比例会逐渐增加,如同 “恶魔” 逐渐露出狰狞的面目;而当水中溶解氧减少时,毒氨含量也会随之升高,进一步加剧对幼体的毒害作用。 在整个育苗期间,水中氨氮含量通常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其浓度。

降低池水中氨氮浓度的有效手段包括换水、充气、施用微生态制剂和保持一定量的浮游藻类等。 在育苗池中投放水质改良剂及微生物制剂是维持良好水质的关键办法之一。 例如,在溞状幼体阶段,可选用酵母菌和乳酸杆菌来改善水质;进入糠虾幼体阶段,则可定期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到了仔虾期,使用复合微生态制剂能够有效地调控池水水质。 此外,育苗池还可直接泼洒沸石粉 10mg/L,通过其吸附作用来调控池水水质,降低氨氮浓度,守护育苗水质的安全,为对虾幼体创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六、充气优化:构建育苗池生态平衡

充气在育苗过程中犹如一位 “多面手”,是维持育苗池内生态平衡、改善水质条件、提高幼体成活率的重要措施,其作用涵盖多个方面:

首先,充气能够为育苗水体源源不断地供应溶解氧,如同为幼体提供了 “生命的气息”,确保幼体在充足的氧气环境中生长和发育,避免因缺氧而导致的活力减弱甚至死亡。

其次,充气可以使池水保持流动状态,从而让饵料在水中均匀分布,如同为幼体准备了一场 “美食盛宴”,保证每一只幼体都能够公平地获取食物,避免因饵料分布不均而影响幼体的生长发育。

再者,充气能够让幼体随水浮动,减少其自身的能量消耗,使幼体能够将更多的能量用于生长和发育,如同为幼体提供了一个 “舒适的摇篮”,让它们在轻松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此外,充气还可以防止幼体因趋光而局部聚集,避免局部区域幼体密度过大,减少因相互挤压等因素导致的幼体损伤;同时,充气能够驱除二氧化碳,保持池水 pH 值相对稳定,如同为育苗水体安装了一个 “酸碱平衡器”,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充气还可以减少直射光对幼体的危害,为幼体提供一个适宜的光照环境,保护幼体免受强光的伤害。

在育苗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幼体的不同发育阶段,灵活调节充气量。 在无节幼体阶段,池水面应呈现微波状;到了溞状幼体时,充气量应使水面呈微沸腾状;而在糠虾幼体以后,则需保持强沸腾状的充气状态,以满足不同阶段幼体对氧气和水流的需求。 在高密度育苗中,中断充气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 15min,否则将会对育苗池内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影响幼体的成活率和健康状况。

七、光照管理:适应对虾幼体习性

对虾幼体对光具有较为敏感的反应,其中以溞状幼体最为敏感,如同 “胆小的孩子” 对强光充满恐惧。 溞状 Ⅰ、Ⅱ 期幼体在强光照射下,会出现不摄食、身体弯曲等异常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在 1 - 3 天内全部死亡,这对对虾育苗工作来说无疑是一场 “灾难”。

因此,在溞状幼体阶段,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遮光措施来控制光照强度,例如采用布幕(或遮光网)遮光、做水色或以黑布遮盖水面等方法,为溞状幼体营造一个适宜的光照环境,避免强光对其造成伤害。 做水色的方法多种多样:一种是施用 1g / 立方米的 “上野黄药”(日本产),这种药物不仅能够调节水色为淡黄色,还具有控制水中细菌繁殖、使无节幼体刚毛保持清洁的作用;另一种方法是随着溞状幼体开始投饵,投喂虾片和 “黑粒”,这些饵料在水中分解后也可以使水色从淡茶色变为褐色,从而达到遮光的效果。

在室外露天育苗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强直光的照射,可通过搭棚遮光或在育苗池内施肥培养浮游藻类等方法,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减少光照强度,使对虾幼体能够在一个柔和的光照环境中生长和发育,适应其对光照的特殊习性。

八、换水操作:维持和改善育苗池水质

适量换水是保持和改善育苗池水质的 “金钥匙”,当水中 pH 值过高或过低、水色不正常,氨氮、亚硝酸盐氮或硫化氢含量过高以及幼体发病等情况出现时,换水就成为了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育苗池的加水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在开始育苗时,将水位控制在 70 - 80cm,之后每天加水 10cm,待水加满后再进行换水操作,一般情况下会控制到仔虾期才开始换水;另一种是在育苗开始时就将水池加满水,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换水。

在育苗期间,换水量的控制需要根据幼体密度、幼体发育阶段、池水的清洁程度等因素灵活掌握。 溞状幼体由于幼小体弱,对水质变化较为敏感,因此原则上不换水而是采用添加水的方式来维持水质稳定;但如果水质太差,实在不得已需要换水时,换水量也不宜过大,以免对幼体造成过大的冲击。 糠虾幼体期可视情况换水 1 - 2 次,每次换水 20% - 25%;进入仔虾期后,每天换水 20% - 30%,以保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为幼体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换水操作通常采用虹吸法(如图 2 - 18 所示),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虹吸管不可过粗、过多,以免吸力过大对幼体造成伤害;同时,要特别注意避免管口贴到换水筛网上,防止将幼体吸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换水筛绢网目应根据幼体发育阶段及时更换,在糠虾幼体阶段,换水网目应为 80 目,而到了仔虾阶段,换水网目则应调整为 60 目,以确保能够有效过滤掉水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同时又不会对幼体造成阻碍。 换水网在使用后要及时清洗、消毒和晒干,避免多池混用、交叉使用,防止疾病通过换水网传播,确保育苗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换水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新旧水的温度差不应大于 ±1℃,盐度差也应小于 ±3,以避免因水温、盐度的剧烈变化而对幼体造成应激反应;其次,对于重金属离子含量高的海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使用,否则会对幼体的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再者,换水量应随着幼体的发育逐渐加大,以满足幼体生长对水质的不断变化的需求;最后,换水操作应在投饵和投药之前进行,以确保饵料和药物能够在良好的水质环境中发挥最佳效果,促进幼体的健康成长。

总之,对虾育苗水环境的调控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面考虑水温、盐度、pH 值、溶解氧、氨氮、充气、光照、换水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精准施策,精细管理,为对虾幼体创造一个理想的生长环境,确保育苗工作的高效、稳定开展,培育出健康、优质的虾苗,为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