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花地·纪实|美味当前,独家揭秘罗氏虾的中国成长史(罗氏虾简介)
2025-02-08人已围观
花地·纪实|美味当前,独家揭秘罗氏虾的中国成长史
"花地?纪实|美味当前,独家揭秘罗氏虾的中国成长史
文|李瑾翡
在中华美食的丰富图谱中,罗氏虾无疑是备受广东食客青睐的一种食材,它还有个广为人知的俗称 —— 罗氏沼虾。 这种大虾体型颇为可观,足有 25 厘米长,已然成为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然而,你或许并不知晓,在 1976 年以前,中国食用虾的种类里,压根就没有它的身影。
一、引进虾种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高瞻远瞩,大力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为此设立了几大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水产研究所(也就是如今的珠江水产研究所)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的父亲李奕群当时就在该所工作,而他所负责的罗氏沼虾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堪称研究所众多科研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他一同奋战在这个课题组的,还有陈奋昌、吴绍宗等志同道合的伙伴。
沼虾本是原产于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大型热带淡水虾类,它生长速度快、个体壮硕、肉质鲜嫩美味,经济价值极高。 但由于其特殊的生长习性,自然条件下的罗氏沼虾具有降海性洄游特性,它们在淡水中完成生长发育,却偏爱在河口半咸水区域的繁殖场所进行交配、产卵以及孵化。 幼卵孵化后,需经过蜕皮变为籽虾,才会游回淡水中继续生长。 这种独特的习性,使得罗氏沼虾的人工繁殖困难重重,要想实现人工养殖,就必须先摸索出适合罗氏沼虾幼体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人工环境,精准把握其营养需求,进而在池塘里实现虾苗的规模化产出,最后再将虾苗放到淡水环境里进一步规模化养成成虾。
1976 年,我国首次从日本引进罗氏沼虾的种虾,数量仅有 10 多只,可谓是弥足珍贵。 当时国内在这方面毫无人工养殖的经验可循,也缺乏相关资料作为参考,一切研究工作都只能从零起步。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父亲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全然没了上下班的概念。 每天上班时,他就在单位里如饥似渴地查阅资料;下班后回到宿舍,匆匆扒拉几口晚饭,便迫不及待地坐在书桌前,翻阅国外的养殖杂志。 那个年代,电脑和互联网都还未出现,父亲只能凭借着一本本外文水产杂志,一边仔细阅读,一边认真思考、深入分析,同时还不忘记录下关键信息。 由于可用的参考资料都是外文的,为了准确理解其中的内容并进行翻译,父亲总是一边看,一边不停地翻查字典。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书桌上始终摆放着几本厚厚的大部头,像《英汉双解词典》《日汉大辞典》,还有一摞摞被翻得卷了边的笔记本,这些都见证了父亲为研究付出的心血。 他那伏案刻苦钻研的身影,就这样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我记忆中最难忘的画面之一。
二、成功越冬
罗氏沼虾国内人工育种的研究过程,可谓是荆棘满途,而首当其冲的难关便是种虾越冬。 要知道,罗氏沼虾对低温耐受性很差,水温必须保持在 16℃以上才行。 起初,种虾被放置在温室水泥池中,依靠电热设备来维持水温。 可后来父亲发现,数量如此稀少的种虾放在大池中,不仅浪费电力资源,而且不便于细致观察它们的状态。 于是,父亲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把种虾转移到了水族箱里,然后将水族箱放在自己宿舍的睡床前,这样就能随时照看了。
从那以后,父亲便开启了一段艰辛无比的守护之旅。 他每隔 2 小时就会准时观察记录一次种虾的情况,为了确保不遗漏任何关键信息,他总是提前调好闹钟。 每当闹钟响起,他便立刻起身,一边小心翼翼地控制水温,一边精准地投喂饲料,同时还要全神贯注地观察大虾的生活习性,无论白天黑夜,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由于要保持室内的温度,宿舍的门窗都不能打开,这使得整个房间的环境变得又潮湿又闷热,让人感觉格外难受。 而且,温室里是严禁吸烟的,而父亲此前可是有着每天抽两包烟的习惯,可为了这些珍贵的种虾,他硬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把烟给戒了。 就这样,在那一年里,父亲一直坚守在罗氏沼虾旁,就连春节这样阖家团圆的日子,他都没有回老家汕尾过年,全身心地扑在了种虾的越冬工作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父亲无微不至的精心呵护下,这些种虾终于成功越过了寒冬,保住了这来之不易的 “革命的种子”。 紧接着,又迎来了种虾交配、产卵、孵化育苗的关键阶段。 因为罗氏沼虾是在半咸的水里抱卵孵化的,所以课题组必须要摸索出适宜罗氏沼虾幼体生存的水环境盐度、温度以及相应的营养管理办法。
为了找出合适的水盐度,课题组的成员们可谓是煞费苦心,先后尝试了 “浓缩海水” 和 “人工海水” 的不同配比。 当虾卵成功孵化后,产出的并非是我们常见的虾苗,而是蚤状幼体,从蚤状幼体成长为商品虾苗,还需要在半咸的水中历经 11 次蜕皮变态,整个过程长达 30 至 40 天,并且在这期间,对水的盐度、温度以及饲料管理等方面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
面对重重困难,课题组的成员们没有丝毫退缩,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不断摸索,终于摸清了该虾交配、产卵、孵化育苗以及养殖等一系列规律。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他们还巧妙地配合加温法,促成越冬亲虾提早抱卵、产卵孵化,使得抱卵率从最初的 15%-22% 大幅提高至 43%,每立方水体育苗量最高更是达到了 6.4 万尾。
经过这一年多的艰辛努力,国内人工繁殖罗氏沼虾终于首获成功。 当看到那一尾尾活蹦乱跳的虾苗时,课题组成员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无比欣慰的笑容,所有的辛苦和付出在那一刻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随后,繁殖出来的虾苗被迅速运往广东各地市的水产养殖场,开启了大面积养殖的篇章,同时也分发给各省水产研究所进行养殖,自此,罗氏沼虾在中国正式开启了人工养殖的新纪元。
三、南北推广
中国首次引进罗氏沼虾并成功突破人工繁殖技术,这一壮举意义非凡,它填补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犹如一座里程碑,矗立在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道路上。 该项人工繁殖技术如星星之火,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极大地推动了罗氏沼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
我的父亲李奕群主持完成的《罗氏沼虾人工繁殖技术》这一科研成果,也因此收获了诸多荣誉,先后荣获 “1979 年广东省科学大会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奖” 以及 1983 年中国农牧渔业部 “农牧渔业技术改进二等奖”。
1981 年,我的母亲陈静恩也从南海水产研究所调入珠江水产研究所,加入到罗氏沼虾的育苗队伍当中。 此后,她还与父亲一道,不辞辛劳地前往广东省各地市的水产养殖场进行技术指导,积极推广罗氏沼虾的人工养殖技术,为罗氏沼虾在广东地区乃至更广范围的养殖普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其实,不仅我的母亲投身到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我的姑妈李佩瑶同样也为罗氏沼虾人工繁殖技术在浙江的落地与推广付出了诸多心血。 1978 年,当时国家农业部水产局对这项技术成果极为重视,珠江水产研究所为此召开了全国罗氏沼虾养殖技术推广会,并发放了研究经费,广西、北京、上海等多个水科所均派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作为传统淡水渔业大省的浙江淡水水产研究所,当时却并未派员参会。
我的姑妈李佩瑶当时正在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工作,得知这一消息后,她心急如焚,在向领导请示并获得同意后,又在我父亲的大力支持下,从珠江水产研究所运回了 1000 只罗氏沼虾亲虾(也就是能够产卵的母虾),满心期待地准备在浙江开展沼虾越冬和繁殖的试验。 可惜的是,那一次由于准备工作不够充分,这批亲虾最终没能成功越冬,这无疑给姑妈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不久之后,姑妈调至杭州水产科学研究所工作,父亲又积极建议姑妈在杭州市申请推广该项技术研究的课题。 1979 年,姑妈的立项申请得到了杭州市科委的批准,科研经费也很快就到位了。 但不巧的是,此时珠江水产研究所当年的种苗已经分发完毕,这可把姑妈急坏了。 关键时刻,父亲再次伸出援手,经过他多方协调,最终在广西水产科学研究所找到了一批种虾。 姑妈得知消息后,二话不说,立刻飞赴广西,将这批种虾小心翼翼地运回了杭州。
可是,浙江的地方气候、水域环境等条件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这使得姑妈在当地开展的沼虾育苗试验遇到了诸多阻碍,进展并不顺利。 好在有父亲的悉心帮助,他一边通过信件不断鼓励姑妈,一边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为姑妈提供远程指导。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通信和交通都还很不发达,信件几乎成了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而且信件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罗氏沼虾的工作讨论,全然不像寻常兄妹间的亲情交流。 我曾经有幸看到过一部分他们往来的信件,发现开头往往都是 “上次说到罗氏沼虾……”
在父亲的耐心指导下,姑妈和她所在课题组的技术员以及工人们坚持不懈、共同努力,终于成功地在杭州实验室培育出了沼虾幼苗,随后又将该技术逐步推广至浙江的虾苗培殖场,使得罗氏沼虾得以在浙江大面积地养殖起来。
姑妈退休之后,应湖州市菱湖几家水产养殖场和浙江淡水水产研究所的邀请,还欣然担任起罗氏沼虾繁殖的高级技术顾问,在长达 10 年的时间里,一直不遗余力地帮助这些虾苗场繁育虾苗,并且还创造出了某一阶段单个地区出苗量达 30 亿尾的 “世界之最” 的优异成绩,为罗氏沼虾在浙江乃至全国的养殖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这样,罗氏沼虾的育种工作从广州起步,在湖州菱湖的池塘里绽放光彩,同时也留下了水产界一段 “兄妹携手同育罗氏沼虾” 的感人佳话,成为人们口中传颂的美谈。
四、奋斗终身
2005 年 6 月的一天,姑妈刚从菱湖回到家中,就接到了父亲打来的电话。 电话里,父亲告诉她,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对罗氏沼虾繁殖技术在中国的发展高度重视且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他们能够把罗氏沼虾的繁殖技术以及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的总结汇报。 兄妹俩当下就在电话中开始商量起分工写作的事宜。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令人痛心的是,不久之后,父亲就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就在他去世的前两天,还和姑妈通过电话,电话里谈论的依旧是工作,依旧是罗氏沼虾,可谁能想到,那竟然成了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通话。 父亲的离去,使得他作为亲历者撰写罗氏沼虾在中国发展情况的总结计划未能完成,这也成为了姑妈和我们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遗憾与痛楚。
如今,罗氏沼虾已然成为我国可食用淡水虾中最大的养殖和供应品种,在全国各地厨师们的奇思妙想与不断创新之下,它早已变成了中国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佳肴,深受大家的喜爱。 每当我品尝着罗氏虾的时候,脑海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父亲等老一辈水产科技工作者们在烈日下、寒冬里,穿着水裤在池塘里辛勤劳作的画面。 正是无数像父亲一样的水产科技工作者,他们不畏艰难、筚路蓝缕,怀揣着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认真负责的精神,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挥洒在水产养殖的事业上,把科研论文写在了温室的池塘里,把科研成果刻在了祖国的江河湖海上,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谨以此文,向像我的父亲一样辛勤耕耘在水产战线的所有水产科技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者注:感谢姑妈李佩瑶女士为本文提供关于罗氏沼虾的珍贵历史资料)
原文载于《羊城晚报》2024 年 09 月 01 日 A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