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超详细! 温棚养殖大虾技术,不可多得(大棚养虾如何控制温度)
2025-02-17人已围观
超详细! 温棚养殖大虾技术,不可多得
"《温棚养殖大虾:精耕细作成就优质高产》
在当今的水产养殖领域,温棚养殖大虾技术日益受到养殖户的关注与青睐。 其中,温棚培育南美白对虾大规格苗种技术更是一项关键的技术手段,其核心做法是将育苗室标粗后的虾苗,进一步通过温棚进行二次标粗培育,直至虾苗规格达到 4000 - 5000 尾 / 公斤时,再放入池塘进行养成阶段的养殖。 今天,《金土地》将为您详细播出《温棚培育南美白对虾大规格苗种技术》,带您深入了解这一不可多得的养殖技术。
一、温棚条件:打造适宜的生长空间
(一)温棚结构
温棚采用拱形钢管作为坚固的支撑框架,外部覆盖着一层透明的塑料薄膜,这不仅能够有效阻挡外界的恶劣天气,还能充分利用太阳能,为温棚内营造一个相对稳定且温暖的小气候环境。 其纵向长度达 50 米,横跨宽度为 11 米,垂直拱高 2.8 米,内部空间宽敞且布局合理。 温棚内部的池塘四周采用防渗膜进行护坡处理,有效防止池水渗漏,而池底则保留泥底,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又为虾苗提供了更为自然的栖息环境。 每个温棚的底面积约 350 平方米,最大水深可达到 1.2 米,这样的水深设计既能保证虾苗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又便于养殖户进行日常的管理和水质调控。
(二)进排水设施
温棚池塘的进、排水渠各自独立,进水口设置在一端,采用管道进水的方式,确保进水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同时也便于控制进水的流量和水质。 而在另一端则设置了排水口,使用高效的潜水泵进行排水操作,这样的设计能够及时有效地排出池塘内的污水和废物,保持水质的清新和洁净。
(三)增氧设备
为了确保温棚内的水体有充足的溶氧量,满足虾苗生长的需求,采用罗茨鼓风机进行充气增氧。 每个温棚均匀对称地安装了 100 个气石,气石呈圆饼状,直径为 10 厘米,厚度 1 厘米。 这些气石分布在池塘底部,通过罗茨鼓风机不断地向水中注入空气,形成微小的气泡,增加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地提高水体的溶氧量,为虾苗创造一个良好的呼吸环境,促进其健康生长。
二、准备工作:奠定坚实的养殖基础
(一)清池
“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底”,这是水产养殖行业的一句经典名言,也深刻地揭示了池底处理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的重要性。 如果在放苗前未能妥善处理池底,将会给后续的培育工作带来诸多棘手的问题,如水质难以控制、病害频发以及成活率降低等。 清池工作首先使用泥浆泵对池底及四周进行反复冲刷,将池底的黑色淤泥彻底清除并吸到排水沟,这些黑色淤泥中往往富含大量的有机物和病原生物,如果不加以清理,将会成为日后养殖过程中的 “定时炸弹”。 接着,使用生石灰按照 150 公斤 / 亩的用量对池底进行全面消毒,消毒后进行翻耕暴晒。 生石灰的作用不仅仅是杀灭病原生物,降低养殖过程中感染病害的风险,它还能够氧化池底的有机物,减少化学耗氧量,起到间接增氧的作用。 同时,生石灰还可以提高水体的硬度和总碱度,增加水体的缓冲能力,使得水质更加稳定,从而降低管理的难度和风险,为虾苗的健康生长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纳水肥水
水源选用自然海水,在纳水过程中,使用 100 目网袋进行严格过滤,有效防止鱼卵、浮游生物等有害生物进入温棚池塘,确保水源的纯净性。 纳水深度控制在 70 厘米,然后使用 1ppm 的三氯异氰尿酸进行消毒处理,杀灭水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消毒完成后,等待 7 天,待消毒剂的药效完全消失后,使用肥水膏进行肥水操作。 通过肥水,培养水体中的有益藻类和浮游生物,为虾苗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 当水色呈现出浅绿色或浅褐色,透明度保持在 30 - 40 厘米时,此时的水质条件最为适宜虾苗的生长,即可准备放苗工作。
三、放苗:开启虾苗的成长之旅
(一)苗种来源
苗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养殖过程的成败,因此选用育苗场标粗后健康优质的南美白对虾一代苗种至关重要。 优质的虾苗应通体透明,这表明其身体内部器官发育良好,没有病变和损伤;活力强,能够在水中迅速游动,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逆水性好,在水流冲击下能够逆流而上,这体现了虾苗的体质健壮。 虾苗的规格要求在 36000 尾 / 公斤左右,这样的规格大小适中,便于在温棚内进行二次标粗培育,为后续的生长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放苗密度
放苗密度的合理控制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经过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的验证,放苗密度控制在 3000 - 3500 尾 / 平方米左右为宜。 如果放苗密度过高,虾苗在生长过程中会因为空间和食物资源的竞争而生长缓慢,同时也容易引发疾病的传播和爆发;而放苗密度过低,则会造成养殖资源的浪费,降低养殖效益。 因此,合理的放苗密度能够保证虾苗在温棚内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充足的食物供应,促进其健康快速地生长。
(三)试苗
为了显著提高放苗成活率,放苗前的试苗工作必不可少。 具体方法如下:在放苗前 2 小时,使用网箱在温棚里进行试养操作,每个网箱放入虾苗 150 - 200 尾,然后密切观察 24 小时。 通过观察虾苗的存活情况、活力状态以及摄食情况等指标,来判断虾苗是否适应温棚内的水质和环境条件。 只有当试苗的成活率达到 95﹪以上时,才表明虾苗的状态良好,适合进行运输放养操作,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放苗后的死亡率,提高养殖的成功率。
(四)苗种运输
采用篓车充氧法进行苗种运输,这种运输方式能够在保证虾苗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运输效率。 篓的规格为长 宽 高 90 厘米 90 厘米 100 厘米,装水高度控制在 50 厘米 - 60 厘米之间,每篓放虾苗 15 万尾左右。 在运输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向篓内充入氧气,确保虾苗在运输途中有充足的氧气供应,同时保持水温的稳定,避免虾苗受到过度的应激反应,从而保证虾苗在运输过程中的成活率和健康状态。
(五)放苗时间
放苗时间的选择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一般选在晴天上午 10 点至下午 3 点之间。 这段时间温棚内的气温逐渐升高,水温也相对较为稳定,这样的环境条件有利于虾苗尽快适应新的生长环境,减少虾苗的应激反应,从而大大提高放苗后的成活率,为虾苗的早期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投喂管理:满足虾苗的营养需求
虾苗入棚前两天,为了给虾苗提供充足的开口饵料,每个温棚洒 1.5 公斤卤虫卵,通过精心孵化出卤虫无节幼体,这些卤虫无节幼体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物质,是虾苗初期生长所必需的优质饵料。 当卤虫无节幼体被虾苗吃光后,便开始投喂标粗料,随着虾苗的不断生长,当长到 2 厘米后,开始投喂对虾微粒饲料,每天投喂四次,分别在 7:00、11:00、15:00、19:00 进行定时投喂。 在投喂过程中,投饵量按照每天 12% 的比例递增,这是根据虾苗的生长速度和摄食能力的变化而制定的科学投喂策略。 同时,还需要依据水温、溶解氧及对虾摄食情况进行适当增减,例如在水温较高、溶解氧充足且虾苗摄食旺盛时,可以适当增加投饵量;而在水温较低、溶解氧不足或虾苗摄食不积极时,则相应减少投饵量,确保虾苗既能吃得饱,又不会造成饲料的浪费和水质的污染,从而保证虾苗的健康生长和良好的生长速度。
五、水质调控:营造优良的生长环境
放苗第三天开始,便需要对温棚池塘的水质进行精细调控。 首先是补充新鲜的海水,每天每次加水不超过 3 厘米,这样缓慢而稳定的加水方式能够避免因水温、水质的突然变化而对虾苗造成应激反应。 持续加水直至水深达到 1.2 米为止,保持适宜的水深。 在培育期,每 3 天左右泼洒一次芽孢杆菌来调节水质,芽孢杆菌能够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还能够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维持水体的微生态平衡,每次使用浓度为 0.4 - 0.5ppm。 在培育后期,随着虾苗的生长和摄食,池底的污染情况会逐渐加重,此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泼洒改底产品,对底质进行改善,去除池底的残饵、粪便和其他有机废物,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积累,保持池底的清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虾苗的生长提供一个稳定、健康的水质条件。
六、日常管理:守护虾苗的健康成长
安排专职人员每天对温棚池塘的溶氧量、pH、亚硝酸盐、氨氮等水质指标进行精确测量,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这些水质指标是反映池塘水质状况和虾苗生长环境的重要参数,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水质的变化趋势和潜在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 每次投喂 1 小时后,仔细观察虾苗的胃肠饱满度,以及饵料有无剩余、剩余多少等情况,根据这些观察结果来确定下次的投饵量,确保虾苗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同时避免饲料的浪费和水质的污染。 每日巡塘 2 次以上,在巡塘过程中,密切观察虾苗的蜕皮、生长、活力、病害等情况,及早发现虾苗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蜕皮不顺利、生长缓慢、活力下降或出现病害症状等,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如调整水质、投喂药物或补充营养物质等,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虾苗能够健康、快速地生长,最终实现优质高产的养殖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