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名字的由来:奢侈的虾孑食物都是一对一对的出售(对虾别称)
2025-02-13人已围观
对虾名字的由来:奢侈的虾孑食物都是一对一对的出售
"对虾之名:溯源寻踪、特性揭秘与产业洞察
在广袤的水产世界里,对虾以其独特的魅力备受瞩目,然而许多人对于 “对虾” 这个名字的由来却存在着误解。 多数人直观地认为,对虾的 “对” 字源于虾子雌雄成双成对的栖息习性,就如同象征着爱情的比翼鸟一般形影不离。 甚至有人在偶然间于河中看到恰好成对的虾类动物时,便笃定地觉得它们就是 “对” 虾。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真正的对虾并没有这样成对栖息的固定习惯,它们通常是大范围成群结队地生活在一起,犹如一个庞大而有序的社群。
对虾的身体修长且略呈侧扁状,雌雄异体,在成体阶段,雌虾的体型往往大于雄虾,并且体色也有所差异。 以中国对虾为例,雌虾体色呈现出灰青色,宛如深邃的湖水之色,而雄虾体色则发黄,恰似金秋的麦浪之色,二者各具特色,在水中游动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其体外包裹着一层由几丁质构成的外骨骼甲壳,这层甲壳犹如一层坚韧的铠甲,是由下方的表皮细胞精心分泌而成,为对虾的身体提供了重要的保护作用,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水域环境中生存繁衍。
那么,“对虾” 这一名称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 其实,它与对虾曾经在市场上的销售方式密切相关。 在过去,对虾是一种相对奢侈的食物,在市场交易中,它们并非像如今我们常见的以单个或重量为单位售卖,而是独特地以 “一对” 作为计价单位进行出售。 这种销售方式与现今螃蟹按 “只” 售卖的道理颇为相似,只不过由于虾的个体相对较小且形态较为纤细,若单个售卖,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市场交易的便利性来看,都不太尽如人意。 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成双成对的事物怀有特殊的喜爱之情,认为好事成双,这种文化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虾的销售和命名方式。 至于民间流传的 “对虾” 之名源自慈禧用膳赐名的说法,由于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其真实性至今无从考证,或许这只是一个为对虾增添神秘色彩的传说罢了。 有趣的是,与中国文化中喜爱双数不同,日本文化则更倾向于单数,这也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数字的独特认知和审美差异。
对虾不仅在名称上有着独特的故事,其营养价值也堪称丰富。 虾肉中含有约 20% 的蛋白质,这一比例在众多食品中处于较高水平,是鱼、蛋、奶等常见食物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堪称优质的蛋白质来源。 与鱼肉相比,虽然对虾所含的人体必需氨基酸缬氨酸的含量并不突出,但它却具有营养均衡的显著优势,能够为人体提供全面而丰富的营养支持。 此外,对虾还含有甘氨酸,这种氨基酸的含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对虾的风味,含量越高,虾肉所散发出来的甜味就越浓郁,使其口感更加鲜美可口。 在脂肪含量方面,虾与鱼肉、禽肉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其脂肪含量较少,并且几乎不含作为能量来源的动物糖质,这使得虾肉成为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健康食品选择。 同时,对虾中还富含能够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的牛磺酸,以及钾、碘、镁、磷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A 等重要营养成分,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种类繁多的对虾家族中,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等众多成员,对虾属(共 28 种)常见的还有长毛对虾、凡纳对虾、短沟对虾等,它们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水域中,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对虾世界。 从全球渔业的生产数据来看,全世界对虾的年产量可达 30 - 40 万吨,是渔业中的重要支柱产品之一,在全球的水产品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普及程度最为广泛,备受养殖户和消费者的青睐。
南美白对虾(L.vannamei),其学名是凡纳对虾,是世界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种类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以及太平洋沿岸水域。 它的外形与中国对虾有几分相似之处,正常体色呈现出浅灰色,其壳薄体肥,肉质鲜嫩多汁,出肉率更是高达 65% 以上,这意味着在同等重量的虾体中,能够获得更多美味可口的虾肉,而且其营养丰富全面,无论是从口感还是营养价值上,都深受国内外市场的热烈欢迎。 然而,南美白对虾也并非完美无缺,它耐高温但却不耐低温,这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养殖的地域范围和季节适应性。
自 2000 年以来,南美白对虾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这并非是由于市场需求不足,而是受到了高死亡率的严重困扰。 先是病毒性疾病的大规模爆发,如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等,这些病毒如同隐匿在暗处的杀手,迅速在虾群中传播蔓延,给养殖户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紧接着,又出现了因副溶血弧菌感染造成的早期死亡综合症,以及肝肠微孢虫等寄生虫的危害,白便、空肠、红体、偷死等一系列病症如同噩梦般一波又一波地刺激着养虾人的神经,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 南美白对虾病害频发、成活率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养虾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养殖经验的日益积累,在不久的将来,对虾养殖过程中所面临的这些难题终将被我们一一克服。 科研人员和养殖户们正在不断探索创新的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控方法,从优化养殖环境、加强苗种选育、研发新型饲料和药物等多个方面入手,致力于提高对虾的养殖成活率和质量,推动对虾养殖业重新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
在水产养殖的广阔领域中,每一位从业者都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作为专注于水产实践的人士,应当秉持着共同的信念和目标,携手共进,积极探索和分享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经验,为渔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如果您渴望了解更多关于水产养殖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头条号 @渔人刘文俊,或登录西南渔业网,在那里您将获取到更多实用、前沿的渔业信息和知识,与广大水产爱好者共同交流、共同成长,共同见证渔业的辉煌未来。
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同时,我们也欢迎广大读者提出不同的见解、补充更多的内容,您可以通过私信、留言或评论的方式与我们分享您的想法和经验,让我们共同丰富和完善对虾及水产养殖领域的知识体系,为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