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华西都市报第一时间曝光青岛天价虾中消协回应:零容忍! (从青岛天价虾看地域形象塑造与维护)
2025-02-17人已围观
华西都市报第一时间曝光青岛天价虾中消协回应:零容忍!
"《华西都市报第一时间曝光青岛天价虾,中消协回应:零容忍! 》
在每年备受期待的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本应是人们尽情享受欢乐假期,畅游各地、品尝美食的美好时光,然而,却总有一些不和谐的消费事件打破这份惬意,让消费者们陷入困扰,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5 年的这个双节也未能幸免,消费市场可谓是风波不断呀。 10 月 4 日,来自广元的游客肖先生一家满怀期待地在青岛开启了他们的旅行,可谁能想到,一场不愉快的消费遭遇正等待着他们呢。 吃饭前,肖先生明明已经清清楚楚地问好了价格,是 “38 元一份” 的大虾呀,可等到结账的时候,这大虾却 “摇身一变”,“身价” 倍增,竟然变成了 38 元一只,如此巨大的价格反差,着实让肖先生一家瞠目结舌,气愤不已呢。
无独有偶,就在 10 月 5 日这一天,贵阳游客彭女士一行按照街边广告单的宣传参团出行,本想着能有一次愉快又省心的游玩体验,结果却遭遇了 “黑团”,后续索赔更是困难重重,好好的假期心情一下子就被破坏殆尽了呀。 同样是在 10 月 5 日,在成都武侯祠大街上,出现了这样一幕:几个外地人利用猴子诱导游客拍照,拍完之后便强行索取费用,让不少游客敢怒不敢言呢。 而成都市民邹女士也遭遇了烦心事,她的手机屏幕滑动不灵敏,于是到一家迪信通手机广场维修处去维修,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接连换了 5 块屏幕,手机的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这可把邹女士给折腾坏了呀。
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消费问题,华西都市报在 2015 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专门为广大消费者量身定制了 “黄金周口碑榜?四川十大投诉典型案例” 哦。 经过广大网友们热烈的评论以及专业专家们严谨的评审,青岛 “天价虾” 事件因其造成的恶劣影响,毫无悬念地名列十大投诉典型案例之首呢。
要知道,在这双节期间呀,华西都市报可是收到了多达 500 多条的消费投诉呢。 报社的记者们秉持着为消费者负责的态度,第一时间积极介入,全力为消费者维权,不仅如此,还通过曝光那些不法商家以及评选出十大典型案例的方式,给广大市民们提个醒,希望大家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多长个心眼,避免遭遇类似的糟心事哦。
说起这青岛的 “天价大虾” 呀,那可真是在这个国庆黄金周里 “一炮而红” 了,不过它出名可不是因为味道有多鲜美,恰恰相反,是因为那贵得离谱的价格呀。 一只大虾竟然要价 38 元,这堪称是 “天价” 了呢。 10 月 4 日发生了肖先生的遭遇后,6 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就专门专访了肖先生,并且迅速地向全国推送了这一新闻呀,这下可好,“天价虾” 事件瞬间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千层浪,在网络上迅速引爆了舆论,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呢。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8 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简称中消协)也专门针对此事进行了回应,表示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对那些不法经营者一定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对他们进行严厉的处罚呢。 毕竟这样的不良经营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旅游市场的健康环境呀。
最新进展 / 华西都市报第一时间全国推送 中消协作出回应
在华西都市报 6 日采访了青岛 “天价虾” 事件的当事者 —— 广元市民肖先生,并向全国推送这一新闻之后呀,“天价虾” 事件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了无数网友的纷纷吐槽,大家都对这种宰客行为表示愤慨呢。
而当地有关部门也迅速行动起来了,7 日,就对涉事的烧烤店下达了罚款 9 万元、责令停业整顿并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呢。 不仅如此,青岛市市北区市场监管局的主要负责人也被停职检查,该区物价、旅游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同样被诫勉谈话,以此来为这次事件负责呀。
为了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青岛市旅游局、工商局、物价局、公安局还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治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告》,要求全市所有的旅游经营者都必须严格贯彻实施行业的法律法规,从根源上杜绝此类不良现象的滋生呢。
就连《人民日报》也对此发表了评论,言辞犀利地指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天价大虾’会像一块狗皮膏药一样糊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的脸上,揭都揭不下来呀。 ” 这也深刻地反映出了这一事件对青岛这座城市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之大呢。 而且呀,在 “天价大虾” 背后,所暴露出来的其实是公权力的麻痹问题,“正是职能部门的不作为,才导致了事态的不断激化呀。 ”
10 月 8 日,中消协再次强调对 “天价虾” 事件的态度,希望各地旅游市场监管部门能够建立起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的长效、联动机制,要畅通消费者投诉处理的渠道,同时还要建立旅游市场不法经营者黑名单制度,通过这些举措,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放心、舒心的旅游消费环境呢。
消委支招 / 让商家写明消费情况 留证据有助维权
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秘书长肖向荣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着这件事呢,他深知像广元游客肖先生这样的遭遇,在日常消费中其实是比较常见的消费纠纷呀。 “外出旅行的时候,尤其是在旅游高峰期,游客被‘宰’的情况时有发生呢,很多时候,就因为身在外地,人生地不熟的,再加上解决纠纷往往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所以呀,不少消费者都无奈地选择吃闷亏了。 ” 肖向荣秘书长无奈地说道。
那遇到这样的情况,消费者该怎么办呢? 肖向荣秘书长建议大家要理性维权哦。 首先,可以先尝试与商家进行交涉,向商家提出自己的疑问,让他们做出解释,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记得录音或者录像哦,这样就能保留好相关的证据啦。 要是商家态度强硬,不肯配合的话,那可以现场拨打 12315 进行投诉,或者先把证据收集好哦。 那怎么留证据呢? 除了大家熟知的小票、收据之外呀,肖向荣秘书长还建议可以让商家写明消费的具体情况,比如消费的项目、价格、数量等等详细信息哦。
而且呀,除了 “天价虾” 这种宰客现象,还有像 “霸王蟹” 之类的情况也需要消费者们警惕呢。 肖向荣秘书长提醒大家,在就餐的时候一定要多个心眼,最好在就餐前先通过上网查询、向当地市民打听以及询问现场就餐者等方式,了解一下店家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遭遇消费陷阱了哦。
数据盘点 / 国庆期间 成都接到 42 起食品投诉
国庆期间的生活节奏呀,很多人都形象地将其总结为 “逛吃逛吃……”,由此可见,食品消费在这个假期里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呢。 而在 2015 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食品方面的相关投诉也确实占了很大的比例哦。
据成都市食药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呀,国庆期间,成都市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热线 12331 一共接听了热线电话 134 件(次)呢,其中咨询的有 106 件,投诉举报的有 28 件哦。 而在这 28 件投诉举报当中呀,食品类投诉举报就达到了 25 件,占全部投诉举报数量的 9 成之多呢,这足以说明食品投诉问题的严重性了呀。
同时呢,成都市食药监局的微博、微信也受理了咨询投诉举报,一共是 17 件,而且全部都是食品类的哦。 目前呀,这些案件都已经被受理了,相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调查处理呢。
成都市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热线 12331 的相关负责人还介绍说呀,上述这些投诉举报中,大多都是反映餐馆卫生状况不佳,比如说环境脏乱差呀,还有菜品里出现异物等问题,食客们觉得这样的情况实在是 “嫌脏”,影响了正常的就餐体验呢。 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呀,消费者应该第一时间拍照取证,这样就能方便执法人员后续进行调查处理了哦。
“其实呀,去年国庆期间,食品投诉也是最多的呢。 ” 相关负责人补充说道。
不仅如此哦,据成都市消协统计,国庆期间,成都 “12315” 维权热线总共接到了涉及工商职能的来电 2859 个,和去年相比呀,这个数量还上升了 11.94% 呢,其中投诉、举报的就有 2684 件哦。 消费者们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消费纠纷、产品质量、虚假广告等方面,而问题比较集中的商品主要有手机、服装鞋帽、计算机产品等等呢。
为消费者维权 华西都市报曝光十大典型案例
青岛的 “天价虾” 事件,就因为那一个 “贵” 字,一下子成为了国庆黄金周里最受瞩目的消费投诉案例了呀,不过它可不是个例哦。 在云南泸沽湖,宜宾市民魏先生遭遇了 “天价石斛”,50 克竟然要价 3 千元呢,这价格也是高得离谱呀;在山东青岛,除了 “天价虾”,还有游客遭遇了 “霸王蟹” 呢;贵阳市民王先生来成都旅游的时候,在街边报了一个团队游,结果朋友摔伤后想要索赔,这才发现自己报的竟然是个 “黑团” 呀;刘先生在武侯祠大街附近,只是和路边的一只猴子合了张影,拍完照后就被索要 10 元,不给钱还不让走呢,这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呀。
双节期间,华西都市报收到的这 500 多条消费投诉,每一条背后都是消费者的无奈与委屈呀。 记者们第一时间介入,积极曝光这些不良商家的行为,全力为消费者维权呢,同时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曝光以及 “黄金周口碑榜?四川十大投诉典型案例” 的评选,给广大市民们敲响警钟,让大家在今后的消费过程中能够更加谨慎,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哦。
华西都市报记者吴冰清吴柳锋
黄金周口碑榜?四川十大投诉典型案例
《游客青岛遭遇 “天价虾”、“霸王蟹”》
《云南泸沽湖 “天价” 石斛 50 克要价 3 千元》
《街边报个团队游 摔伤才知是 “黑团”》
《抱猴子拍照一次 10 元 主人硬往游客怀里塞》
《迪信通修 iPhone6 连换 5 块屏幕还没对》
《花 1.8 万为女 “铺星路” 半年只学会 “洗澡舞”》
《成都 “冠生园” 一款月饼不合格 南台月月饼长毛》
《汽修铺换歪玻璃 一撞就碎扎伤车主》
《轿车拦路停车场 都江堰上百游客延误返蓉行程》
《成都 19 家餐馆食用鱼检出孔雀石绿》
总之,这些消费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无论是消费者自身在消费过程中要增强维权意识,还是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都需要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