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2016年养殖白对虾如何做到稳中求胜(白对虾怎么养殖的)
2025-02-27人已围观
2016年养殖白对虾如何做到稳中求胜
"《2016 年养殖白对虾之稳中求胜策略全解析》
在水产养殖的广阔领域中,白对虾养殖犹如一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征程。 中国水产频道曾指出,一份优秀的养殖经营规划对于养虾盈利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仿若航海中的指南针,唯有提前布局,做到 “未战先胜”,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斩获更多利润。
养殖规划绝非简单随意之事,它需要综合考量众多与盈利紧密相连的因素,诸如价格的波动趋势、养殖形势的动态变化、个人技术的娴熟程度和管理能力的高低、养殖硬件的优劣状况等等,以此来精准抉择养殖何种品种,巧妙选取哪些养殖模式,恰当运用哪种技术和产品,合理确定放苗密度以及精心规划上市时间节点等等。 鉴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将聚焦于养殖模式的选择这一关键环节,毕竟选对了一个良好的养殖模式,便如同为养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石,基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养殖环境中实现稳中求胜的目标。
回首过往,自 2010 年起,珠三角的江门和珠海区域率先遭遇了肠炎偷死这一严峻问题,随后如同涟漪般向外扩散。 2011 年,这一病症蔓延至中山地区;2012 年,其势力范围进一步向西拓展至台山、阳江、电白以及湛江、广西等地,甚至延伸至海南,向东、向北则蔓延至福建,东南亚等国外区域也未能幸免,开始出现爆发态势;2013 年,继续向北挺进至浙江;2014 年,抵达天津;而到了 2015 年,除了湖北、湖南及山东工厂化养殖区域外,全国范围内的养虾成功率都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详情见下表)。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亩产量的降低以及虾价的下跌,两者的双重压力使得养殖户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这场肠炎偷死疫情的蔓延轨迹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它究竟何时会扩散到新的区域,何时会达到发病的高峰,又何时能够迎来触底反弹的转机? 倘若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这些关键节点,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殖经营规划无疑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一般会经历发生、发展、高峰、稳定、衰退、消失这样几个阶段。 深入分析肠炎偷死的蔓延情况,不难发现其是以珠三角作为中心点,逐年向周边地区扩散开来。 在 2014 年,珠三角地区的养虾业似乎进入了谷底,然而在冬棚养殖阶段却出现了明显的反弹趋势,这让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2015 年初,基于前期的观察和分析,当时曾判断珠三角的养殖已经触底反弹,事实上,在 2015 年 5 月份之前,珠三角的养殖情况确实较为平稳,发病现象较少,这似乎进一步印证了之前的判断。 但令人遗憾的是,5 月份之后直至年底,珠三角的养殖情况急转直下,变得极为糟糕,不仅没有出现预期的反弹,反而愈发恶劣。 那么,2015 年为何会成为养虾业的最低谷,且珠三角也未如预期般反弹呢? 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关键因素:
其一,虾苗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 2015 年,湛江和海南这两个虾苗生产的集中地,海水温度相比往年显著升高,这为弧菌的滋生提供了更为适宜的环境,导致弧菌数量大幅增加。 苗场在育苗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不得不使用更多的药品来维持育苗环境的稳定,然而即便如此,虾苗携带弧菌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这无疑为后续的养殖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其二,从虾苗投放至养成塘之后,在夏秋季节,由于水温较往年偏高,各类生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藻相的波动变得更为剧烈,弧菌的繁殖也如脱缰之马般迅速,使得虾更容易发病。 而在冬棚养殖阶段,又时常出现要么高温要么寒冷的极端天气,这种不稳定的气候条件同样为疾病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虾的发病几率大幅增加。
据气象专家预报,厄尔尼诺现象将会在今年的五月份结束,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意味着今年的气候条件将更加适宜对虾的养殖,尤其是对于珠三角地区而言,本来就已经处于反弹的阶段,预计相比去年会有所改善。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形势有所好转,但要实现大幅度的改善仍面临诸多困难,也就是说,今年养虾的风险依然不容小觑。 但倘若能够制定合理的规划,采取恰当的养殖模式,那么赚钱的机会将会大大增加。 所以,养殖规划仍需秉持 “稳中求胜” 的理念,即在风险相对可控的基础上,全力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当前,养虾产量偏低的主要根源在于虾苗质量的下降以及养殖环境的恶化,这两者相互作用,导致虾塘的承载量明显下降。 以珠三角地区为例,2015 年的平均亩产量仅为 300 斤,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虾苗质量以及水体和塘底综合状况所决定的承载量水平。 一旦养殖产量超过这个承载量,虾就极易发生偷死现象,从而影响养殖效益。 若要提高虾塘的承载量,就必须从虾苗、水环境和塘底这三个关键方面进行综合改善。 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养殖户在这三个方面都难以取得重大突破。 那么,在承载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实现 “稳中求胜” 呢?
以下是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措施一:巧妙运用套养模式,在养虾的同时套养其它品种,以此增加产值,进而提高利润。 例如,套养鱼、罗虾、斑节对虾等,充分利用同一养殖空间,实现产值的多元化增长,从而提升整体利润水平。 这种套养模式的优势在于,不同品种在养殖环境中的生态位有所差异,能够相互补充,减少单一品种养殖所面临的风险,同时提高养殖资源的利用率。
措施二:通过缩短每造虾的养殖周期,增加养殖造次,从而提高总产量,实现利润的提升。 由于每造虾的亩产量突破 300 斤存在较大难度,不妨采取放低密度、投放快大苗、投喂快大料且保证足料投喂的策略,以此增加一造虾的养殖机会。 实践证明,在 2015 年,采用这种方法的养殖户成功率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此外,对于塘口较多的养殖户,还可以采用标苗和轮捕轮放的方式,灵活调整养殖密度和上市时间,进一步增加养殖造次,提高总产量。
措施三:将措施一和措施二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标苗 + 套养 + 轮捕轮放的综合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殖空间和时间的利用率,这无疑是当前最为符合 “稳中求胜” 理念的措施。 通过标苗,可以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套养其他品种能够增加产值和降低风险;轮捕轮放则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养殖密度和上市时间,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纯养白对虾对于大型养殖场和大部分养殖户来说,风险极高。 通过对珠三角地区近两年各种养殖模式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罗虾套养模式最为契合 “稳中求胜” 的策略。 这种模式巧妙地融合了罗虾和白对虾各自的优势,实现了优势互补。 罗虾虽然价格较为可观,但产量相对不高,养殖周期较长,因此纯养罗虾往往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而白对虾尽管发病率较高,产量有所下降,但养殖周期较短,且存在高产的潜力。 大量的实际数据显示,在 2015 年虾价相对低迷的情况下,进行罗虾套养的养殖户仍能保持 8 成的成功率,而且利润颇为可观,亩利润一年达到 1 万元以上的养殖户占比 4 成。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罗虾套养模式并非完美无缺,仍然存在部分养殖户亏本或者利润不高的情况。 要想充分发挥罗虾套养 “稳中求胜” 的潜力,就必须精准掌握其中的关键要点。 罗虾套养的核心秘密在于巧妙地利用了罗虾的稳定性和白对虾的盈利性。 通过对 2015 年罗虾套养盈利情况的详细分析发现,只要能够实现亩产罗虾 120 斤,白对虾 70 斤,基本就能达到保本的水平,而且白对虾的产量越高,所获得的利润也就越丰厚。
罗虾套养中 “稳” 的关键在于确保罗虾苗的质量优良,成活率能够维持在正常水平。 只有保证罗虾的稳定生长,才能为整个养殖模式提供坚实的基础。 而 “胜” 的关键则在于尽可能地提高白对虾的总产量,充分挖掘白对虾的盈利潜力。 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参考珠海容川罗虾套养技术,该技术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为养殖户提供详细且实用的指导。
对于台山、阳江和电白等区域,由于罗虾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而且当地的高盐度环境对罗虾的生长较为不利,因此不太适合采用罗虾套养模式。 在这些地区,目前较为适宜的是套养鱼,如罗非、大头和金鲳等品种。 当然,具体的套养方案需要根据各地的养殖硬件条件、市场销路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后再做决定。 虽然这些鱼类的经济价值相对罗虾略低,但这些地区的养殖户养殖面积通常较大,这为养殖规划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首选标苗 + 套养鱼 + 轮捕轮放的模式,具体操作可以参考粤西套养技术,该技术能够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养殖户提供科学合理的养殖方案,助力养殖户在养殖事业中实现稳中求胜的目标。
总之,2016 年养殖白对虾要实现稳中求胜,需要养殖户充分了解养殖形势,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并掌握其中的关键技术要点,加强养殖管理,才能在充满挑战的养殖行业中赢得一席之地,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